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壮 《报刊之友》2010,(2):64-64
“记者被打不算新闻!”不知这一“论断”出自何人之口,反正已有大量事实为证。从眼下来看,记者被打已是司空见惯了,确实不该再算“新闻”。在网上搜索“记者被打”,居然搜到了1740万条!当然,这并不表明有那么多记者被打,但记者被打的事件一再发生并引起社会关注却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2.
联合词组应用广泛,报刊上也不例外。联合词组看起来似乎简单而易于掌握,其实是十分复杂的,在使用上切宜细心谨慎。本文仅就其一个侧面略作介绍。联合词组的复杂现象之一是多层次和运用连词以及点号。连词有专用于联合词组的,如“和”“与”“以及”“或”等,有兼用于联合词组的,如“而”“并且”等。点号专用于联合词组的是顿号,兼用的是逗号和分号。连词及点号起结  相似文献   

3.
风扬 《新闻天地》2010,(11):38-40
儿子的脸肿了,后脑勺起了四个血包,最大的一个有鸡蛋大,王英以为儿子和别人打架了,急问:“谁打的你?你咋这么不省心呢?你打别人了吗?”除臭奔拉着脑袋不做声,王英又问送儿子回来的两名同学,两名同学低着声说:“是侯老师打的。”说完就推着自行车走了。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汉语语法中,“的、地、得”都属于实词的结构助词。在语言文字中它们经常附着在词和词组后面,帮助所附着的词和词组同别的词结合在一起。在口语里“的、地、得”都读轻声。如“祖国伟大的母亲”、“我轻轻地呼喊”、“这首诗写得好”。在句子中,“的”附着在词或词组后面,表示它前面的词或词组是定语。在一般情况下,它后面的词大都是名词。例如:参观团来到了我们的学校。  相似文献   

5.
读音札记     
在播音中经常会碰到一些拉丁字母的读音问题,例如:①“X光”,是按英文字母的读音读“eks光”还是按汉语拼音字母读法读“xi”?②“阿Q”,读“阿kju:”,还是读“阿qiu”?③“贝多芬的A大调奏鸣曲”, “A”读“ei”还是读“a”?④“X 8126型万能工具铣床”的“X”,读“ekx”,还是读“xi”?⑤“WD-10型”电子万能试验机的“WD”,读“‘d(?)blju di:”,还是读“wa dε(de)”,还是读“wan dian”?  相似文献   

6.
翻译风波     
我一个朋友来广东几年,对广州话“识听不识讲”,也习惯了看香港和本地电视。但一到世界杯,他就一阵阵犯晕。要说鲁尼叫朗尼,菲戈叫费高,卡福叫卡富,国粤双通,容易理解。可贝克汉姆叫做碧成(读如含),罗纳尔多叫做朗拿度(读如铎),罗纳尔迪尼奥叫朗拿甸(阴平)奴。球不叫球,叫波,边锋叫翼锋,点球叫十二码,脑子能不转筋吗?  相似文献   

7.
结构助词“的”在语言中有两个作用:一是附着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它后边的词的定语,如“我的书”,“参加会议的同志”;二是附着在词或词组后边,合起来成为具有名词功能的  相似文献   

8.
关于典故什么叫典故呢?典,指五帝之书,《說文》中謂五帝之书曰“五典”,后来用为经籍之通称。故,是事实,如孟姜女哭倒长城,即故事。把这两者引用在文章中,或溶化在辞句中,就叫作用典故。科举时代,对于那些用典丰富的人叫“学富五車”,或者说此人“读  相似文献   

9.
不要把“紧锣密鼓”用如“紧张” 什么叫“紧锣密鼓”?旧时戏曲演出开场前,通常要打三通锣鼓,锣鼓点很密,在野台演出时可借以招徕观众,移人剧场后也可以起到催促观众入场、落座、安静下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重庆商报》的女记者罗侠在采访中被人无端毒打,此事在国内新闻界激起了一片公愤。 罗侠被打是在晚上。光天化日之下尚且有人敢于行凶,晚上当然更是恶人猖獗之时。被打的地点是一家夜总会,这种地方在一般百姓眼中往往脱不了“是非之地”的印象。打她的人是正在这里寻欢作乐的某电器厂的法人代表“朱二哥”及其手下喽罗,大约属于既有权又有势更有钱,于是便有了背景也有了靠山的“腕”级人物。打她的缘由十分简单:“朱二哥”喝令毫不相识的她过来陪酒,她竞敢以自己是执行公务的记者而非“三陪小姐”相拒。 “朱二哥”明码出价:我就是…  相似文献   

11.
虚词的错置,简单点说,指的是在词语组合,或构造句子的过程中,将所用的虚词放错了位置,因而错变了词组或句子的结构关系,表达错了意思这种语法错误。虚词,作为一种语法手段,用来联系语句,并表示其一定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时,一般说来,具有一定的、比较固定的位置的。如介词,它只能放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以及某些词组的前边,与它们共同组成介词词组,在造句中充当某些句子成分,象“在办公室看文件”、“从上海来”、“同他谈话”、“把稿件拿来了”等等。连词则须放在它所连接的两个或几个部分之间,如“物理和化学”、“表扬并且奖励”;双用的照应性连  相似文献   

12.
报刊上常见“的”、“地”、“得”三个字,有些使用不正确。下面简要谈谈它们的正确用法。 “的”、“地”、“得”均属结构助词。 结构助词是某些句子成分的标记。“的”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定语,如“伟大的共产党”,“洗得发白的军衣”;“地”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状语,如“严肃地说”,“很清楚地听见”;“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得”后边的分成是补语,如“热得满头大汗”。  相似文献   

13.
阅读报刊,经常会在一些文章的标题中见到“de”,例如“邻桌 de 你”、“令人忧虑 de 图书馆”。对照上下文字,不难猜出这里的“de”指的是“的”。尽管如此,我还是对这个“de”感到费解。将“的”写成“de”,其理由可能是“de”是“的”的拼音。不过“de”也是“德”、“得”、“地”的拼音。你说“de”是“的”,我为什么不能说“de”是“德”呢?汉语拼音不能代替汉字,这是常识。现在有人向这一常识“叫板”,看来  相似文献   

14.
相形之下     
本来还应该有个副题,叫“读”什么有感,后想想,文中再说吧。 读新华社朱幼棣同志《同在丰碑下 面对孔繁森——<雪域丰碑——孔繁森>对簿公堂引出的话题》(见本刊今年笫7期)一文,既感动又激动。笔者业余时间操支破笔主要是写点杂感一类的文字,故敢夸口不信皇帝不信神,从来没有救世主,更不去写一些廉价的歌啊颂呀的文字。怕打“寒噤”,也不喜欢身上起“鸡皮疙瘩”。可面对孔繁森的感人事迹,在其精神形象之下,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我写的言论稿时而见诸报端。有人便问我:“写言论稿有什么秘诀?”我说:“打山仗!”“打山仗”在我的家乡就叫吵架。后来,也延用作大声争吵。那么,“打山仗”与写言论稿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6.
佚名 《新闻天地》2010,(9):27-27
阿拉伯传说中有两个朋友在沙漠中旅行,在旅途中的某点他们吵架了,一个还给了另外一个一记耳光。被打的觉得受辱,一言不语,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他们继续往前走,直到到了沃野,他们决定停下。被打巴掌的那位差点淹死,幸好被朋友救起来了。被救起后,他拿了。一把小剑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一旁好奇的朋友问说:“为什么我打了你以后,你要写在沙子上,而现在要刻在石头上呢?”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我们做了一个《解放军画报》阅读方式的调查。在100份问卷中,有41位读者认同“看”画报,有59名读者在“读”下面打了“√”。读者普遍认为,现在的《解放军画报》比以前信息量大,内容更丰富了,他们已不是过去简简单单地看画报,而是耐人寻味地读画报。由“看”变“读”,一字之变,却反映了《解放军画报》三个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4种情况下可以打孩子在中国,父母打孩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采访现在的父母时发现:尽管有少数人不打孩子,但多数还是打的。如果你认为"不打不成才""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  相似文献   

19.
动词“发生”是个常用词,使用频率很高。它在造句中,经常充当谓语。如:“这个事件发生在1918年。”“那年冬天曾发生过这种现象。”在前句里,“发生”后带补语“在1918年”,是个表时间的介词词组;在后句里,“发生”后带宾语“现象”,是个名词。所带宾语除名词外,还有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如:“他的认识的确发生了变化。”这类由动词(或动词性词组)所充当的宾语,有个突出的特点:它往往与主语有密切的联系,所用动词性词语有时可以做句子的谓语,如上句也可以转化为;“他的认识的确变化了。”因此,当它们能够做谓语或者必须由它们做谓语时,还在前边加用动词“发生”,结果就会是:(1)使语言无形中罗嗦起来;(2)错误地用“发生”替换了句子本来的谓语,改变了本来的语法结构关系;(3)或者使相关成分之间关系不协调,或者使句子残缺一定的成分。这就是“发生”多余滥用的错误。  相似文献   

20.
杨羽 《北京档案》2015,(5):49-52
如今北京城叫沙滩的地名有好几处,如北沙滩、南沙滩、沙滩(东城区、密云县各一)等。本文说的沙滩,是指位于现东城区景山公园东、故宫东北护城河外、明清皇城内的沙滩。北京人在说这个地名时加一个后缀“儿”--读做“沙滩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