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非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这一表述源自国际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据目前查阅到的资料,国内对这一概念的解释是以“连续性文本”概念的解释作为参照基础,通过列举非连续性文本的类别形式,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教师应挖掘整合教材中的可用素材,渗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巧用教材资源,让“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相得益彰;注重阅读教学的延伸,寻找“非连续性文本”能力训练的拓展点。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目标和内容中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到第四学段则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有哪些特点?怎样指导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这是我们在实施《语文课程标准》中需要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重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提高学生阅读素养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使命之一。教师应深耕综合运用,凸显思维发展,搭建实践平台,以“任务驱动、单元整合、生活情境”为抓手,带动学科融合,让学生“消除阅读恐惧”“感受文体特点”“打通两类文本阅读互补通道”,提升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2021年和2022年中考非连续性命题一些典型案例,从夯实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命题的独特地位、情境的多元化选择、阅读评价的模式改变及强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与写作的转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这将有助于拓展未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命题及测评思路。  相似文献   

6.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育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眼界,还可以使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很多小学教师主动使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方式,虽然目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但是在不断的研究与应用中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对小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进行研究,希望能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提供一些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7.
冯渊 《考试研究》2013,(6):9-16
中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图文组合材料”题是常见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这类试题的命题思路和命题技术已相对成熟,但也存在明显不足。本文以PISA阅读测试和中高考卷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为例,剖析其异同,探讨PISA试题对中高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2013年全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浙江省六市在阅读中考查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具有五个特点:一是紧扣生活,二是主题统一,三是碎片组合,四是材料丰富,五是篇幅适量.这对今后的命题和备考将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查刚刚起步,今后还需不断探索创新.  相似文献   

9.
2011年版课标首次提出了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要求。其实,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随处可见,如:公交站牌、商品说明书、楼层指引、地图等。我认为,将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享受别样阅读的同时,体验到精彩的实践过程,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现就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走近身边的非连续性文本”为例,谈谈我对阅读该类文本所做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正自从2011年版课标明确提出与"非连续性文本"相关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以来,一线教师和研究者就开始了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和测试命题的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方面,提出要加强阅读策略的引导,注重与生活联系、与连续性文本阅读关联、指向问题解决等。但是,此类研究没有形成较为稳定的、旨在培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教学模型,未能形成将教学与测试统整起来考虑的研究思维。我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一、旨在培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教学模型:要做→找出→会做  相似文献   

11.
2011年版课标新增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但是,教材并未及时跟进,不少教师依然“止步观望”。如何提升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呢?我觉得关键是教师要对此保持敏感。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概念,对此,不少教师还停留在认识层面,坚持做并做得好的较少。教师们反映操作起来问题很多,主要问题是阅读材料从哪里来?阅读要求是什么?阅读方法有哪些?对此,笔者谈谈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的操作思路。  相似文献   

13.
正非连续性文本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大力推动下,逐渐走进了语文教学的视野,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也成为当下语文教师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非连续性文本如何阅读,怎样进行阅读指导才能有效、高效呢?结合近两年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行动研究"的实践探索,笔者总结认为,有效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至少要注意这样几个结合:  相似文献   

14.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中出现了一个新概念——"非连续性文本"。何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这类阅读有什么特点,如何叩开这扇阅读的大门,这种种疑惑必定会给阅读教学带来新的思考,新的挑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PISA"国际阅读素养测评的概念和联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根据  相似文献   

15.
正"非连续性文本"是一个近年出现的新名词,它源自国际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新的名词背后有新的理念和新的价值取向,正确把握其价值取向是开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前提。一、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材料:源自生活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在第三学段的阅读中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这是标准修订后提出的新的学习内容。那么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为什么要增加这一新的学习内容,语文教师该如何开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呢?笔者认为,要很好地落实这一新内容,必须弄清楚这一系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对小学生来说,由于非连续性文本呈现信息的方式多样,信息“碎片化”,读起来比连续性文本要难,因此,教师要注重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努力提高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一个新亮点进入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引起了不少的关注。通过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来源、概念、特点的阐述,谈谈如何进行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并结合PISA阅读测试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样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数学非连续性文本是指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的数学阅读材料,是聋校数学学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重视数学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有助于开发听障学生的优势潜能。聋校数学教师可立足教材,培养听障学生良好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习惯,使其掌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并能在生活中迁移运用,从而提高学生数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20.
PISA2009将文本类型划分为四类,其中连续文本和非连续文本是两种基本形式。与此相仿,数学阅读材料也可以如是分类,并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更多见,但相关研究多围绕前者展开。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数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心理过程作以探讨,提出数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心理过程的六个步骤,并以例说明。在文末,探讨了此类研究的教育意义与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