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夏汶  中健 《收藏》2009,(8):206-206
[艺术品介绍]“神来之品,天作之合”紫砂壶,向为传世珍品,历代文人雅士、达官显贵为之痴狂。吕氏阴阳太极“大师紫砂壶”含两把壶,以吕氏家藏陈腐30年的极品紫砂泥,经“吕派壶艺”天工细制。  相似文献   

2.
唐宋以前的古人称“壶”和“瓶”,与我们今人“壶”和“瓶”的称呼正好相反。古人所谓的“壶”和今人称之为“瓶”的形象相似;反之,唐朝人称之为“瓶”的器物上却有柄曰“錾”,有嘴曰“流”,与今天的“壶”的形象相差无几。由此可见世事沧桑,斗转星移,竟然连器物的名称也倒转了过来。  相似文献   

3.
盛世集壶     
张顺成 《收藏》2001,(6):79-81
我的居室是一个壶的世界,玻璃柜中、博古架上、桌子茶.几乃至壁橱窗台,放满了型质各异、年代不同的壶具。有锡的、铜的、瓷的、玉的、紫砂的、菊花石的、景泰蓝的:有酒壶、茶壶、醋壶、酱油壶、奶壶、咖啡壶;有明清壶;民国壶、也有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文革壶”和当今制作精良的仿古壶,共400多把。  相似文献   

4.
陶人 《收藏》2001,(5):44-44
“中华民族团圆壶”近日在陶者宜兴问世,“中华民族团圆壶”由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题写款名,由宜兴著名紫砂陶艺家顾惠君设计监制完成。该壶壶身镌刻有400多字的小楷“台湾简介”,壶柄似一道彩虹连接壶身和壶盖,上刻台湾岛地图,台上壶盖寓意两岸沟通,民族团圆。  相似文献   

5.
姚皎华 《收藏界》2010,(4):83-83
对于海内外资深紫砂收藏家而言,“大亨壶”绝对可谓梦寐以求的倾心尤物。笔者从事紫砂收藏恒有年矣,寓目经手之壶数以千计,唯“大亨壶”缘悭一面。  相似文献   

6.
《收藏》2010,(8):179-179
2010年3月14日上午10点.鸿运斋主创人员黄栋华、设计师秦永福、《新民晚报》著名记者林明杰一行三人.为创意当代”壶圣”——著名国画大师唐云诞辰100周年纪念壶.驱车赶往富阳市富春江畔.寻找当年大画家黄公望笔下《富春山居图》中的山川美景.捕捉唐云纪念壶的创作灵感。  相似文献   

7.
《收藏》2001,(8):1-1
由鸿运斋为“APEC”会议创意制作的当代官窑瓷,自第7期《收藏》杂志刊出后,短短30天.200把“玉兰壶”(见图)已基本订购一空。尤其是故宫提前珍藏,更是在全国瓷器藏家中反响热烈。一致评论此壶造型生动、秀丽,外型犹如一朵盛开的玉兰花(上海市花),壶身四幅开光画,依次为老南京路、老外滩、今日豫园和现代化的浦东。  相似文献   

8.
李宝夫 《钓鱼》2010,(2):31-32
中国有句谚语叫“哪壶不开提哪壶”,指的是在人们交往中,有些人好揭别人的短。而现在,我要将这个内容换成提垂钓的“不开之壶”,变我们可垂钓的“可开之壶”。我想,这样做又能为乐趣横生的垂钓再添一些乐趣。  相似文献   

9.
俞浩忠 《集邮博览》2013,(11):44-45
1994年5月5日,我国邮政发行了《宜兴紫砂陶》特种邮票一套四枚,选用的紫砂壶分别是明代时大彬的“三足圆壶”、清初陈呜远的“四足方壶”、清代邵大享的“八卦束竹壶”和现代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的“提壁壶”。四枚邮票以精美的紫砂壶为主图,上面有历代文人草书题咏紫砂壶的名句。同时,画面上各有一个方印,印文分别为:“园不一相”、“方非一式”、“泥中泥”、“艺中艺”,可见四把紫砂壶在历史上所占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王宁  丛军 《收藏》2014,(19):104-107
近日有幸得见一“宝根”款竹鼎紫砂壶,拼紫泥料。全手工抟制,壶身上下共由5张泥片镶接,壶高13厘米,壶底径12.5厘米,容量700毫升,净重590克。底款为椭圆形篆书“宝根”二字。盖款是一长方形楷书“宝记”。壶身相向分别镌刻有书法和绘画,壶肩部斜面以行楷刻着赠送者及受赠者的名字。这  相似文献   

11.
观钓有感     
王春华 《钓鱼》2006,(12):65-65
我家住浙江省武义熟溪南岸.面对壶山.可说是“相看三不厌.热水与壶山”。春夏之变.骤雨时来.溪水高涨。在主流与支流缓冲处.往往出现鱼儿争食的景象。每到此时.便会引来不少人在这里持竿垂钓.成为一道难得一见的风景线.而我也成为观钓之人。钓者无言,我却有恩:钓者在鱼.我却在鱼外。  相似文献   

12.
愚木 《收藏》2009,(3):126-128
中国种植葫芦的历史已有7000年,从出土的甲骨文中就可以找到多种“壶”字的写法。古代称葫芦为“壶”“瓠”“匏”,而“葫芦”一称始于唐代。宋代以后,葫芦的品种多了起来,划分也更细致:细长条者为“瓠”,无柄扁而圆者为“匏”,短柄大肚者称“壶”,一大一小两肚者称“葫芦”(又称细腰或亚腰),虽然形状各异,但人们将其统称为葫芦。  相似文献   

13.
《收藏》2013,(8):191-191
杨仁凯(故宫博物院专家、鉴赏大师、人民艺术家):“石朴师古人、师造化,中参清四僧、元四家,涉猎北宋诸家,于笔墨中悟大道,达到了出蓝妙境界.最终形成了极强的个人面貌。其修持水平,绝不亚于石壶、秋园。”(注:石壶。即陈子庄:秋园.即黄秋园,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国画大师。)  相似文献   

14.
中国集邮总公司《宜兴紫砂陶》极限片中的“清·八卦束竹壶”与邮票比较有两处明显不同:票上壶比片上壶壶嘴、壶柄上的龙头做工更细腻,形象更生动;片上壶身、壶足相连,壶由32根长竹、32根短竹组成,票上壶身、壶足不相连,壶由64根长竹、32根短竹组成。用收藏此壶的南京博物院供稿、江苏人民出版社  相似文献   

15.
五七炮对屏风马左炮封车 五七炮经多年开拓和挖掘,似乎可供开发的资源已呈枯竭之势,可是独具慧眼的河北棋手创出的五七炮新战术,在四局中取得高达87.5%的胜率,成为本届赛会十分抢眼的“亮点”。 1、炮二平五 马8进7 2、马二进三 车9平8 3、车一平二 马2进3 4、马八进九 卒7进1 5、炮八平七 车1平2 6、车九平八 炮8进4 7、车八进六 炮2平1 8、车八乎七 车2进2 9、车七退二 象3进5 先飞象有避开“吕氏导弹”之意。另在11月13日徐健秒VS李雪松一场重演吕氏导弹之战中,黑方走法也颇为新颖:马3进2…  相似文献   

16.
何飞 《收藏界》2014,(10):120-123
据考证,邢窑始烧于北朝,衰于五代,终于元代,烧造时间大约为九百多年。执壶,又称“注子”、“注壶”,隋代出现的酒具;执壶最初的造型是由青铜器而来,南北朝早期的青瓷已经完成了这种执壶的造型。此件白釉执壶是唐代邢窑产品,高19厘米,釉面洁白光润,胎质坚硬,达到了陆羽所谓“类雪”、“类银”乃至“白胜霜雪”的程度。壶嘴的设计对于线的运用非常娴熟,在造型上是一条向上斜挑起来的弧线,从壶身的一端向空间延伸开去,略呈抛物线形状。壶嘴的顶端和壶身保持一定距离,构成大约30。的锐角。同时顶端为圆润尖顶壶盖,增加了娟秀精致的感觉,避免了一般执壶钝重的缺点。壶身另一面的把手像一条彩结一样,滑腻而婉转地附在壶身上,同时还对称地调整了壶嘴和壶身的关系,使它左右均衡。此件藏品实为邢窑白瓷执壶的代表佳器。  相似文献   

17.
《收藏》2014,(2):183-183
杨仁凯(故宫博物院专家、鉴赏大师、人民艺术家):“石朴师古人、师造化,中参清四僧、元四家.涉猎北宋诸家,干笔墨中悟大道,达到了出蓝妙境界,最终形成了极强的个人面貌。其修持水平,绝不亚于石壶、秋园。”(注:石壶,即陈子庄;秋园,即黄秋园,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国画大师。)  相似文献   

18.
魏柏平 《收藏》2009,(7):120-121
2007年7月的一天,有减友发来短信称“收到好壶一把”。乎生最爱壶的我,听到此消息十分激动,当即决定与上大学在家休暑假的儿子一同前往观壶。 到藏友家一看,果不其然,是一把非常漂亮的好壶。细看此壶,馒头形造型,给人一种圆润而稳重的感觉。  相似文献   

19.
于荣丽 《收藏》2007,(5):61-61
“倒流壶”和“公道杯”是我国古代科技含量最高的陶瓷酒具,是古代陶瓷工艺与先进科技完美结合的典范作品。河北省民俗博物馆藏有顺治五彩八仙人物纹桃形倒流壶(图1),高17厘米,腹径11厘米。壶体寿挑形,下承外卷的高足,曲柄,长弯流,流上有3片桃叶与壶体相连,壶底有一个小扎。壶身用五彩绘八仙人物中的四人,一面画曹国舅和蓝采和,二人上方有一只飞翔的仙鹤;另一面画韩湘子和铁拐李,两人之间有一只梅花电,左上角用红彩书唐代大诗人杜甫《秋兴八首》之五中的两句诗:“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画面寓意“八仙祝寿”和“鹤鹿同春”,都是清初景德镇瓷器上流行的贺寿类吉祥图案。  相似文献   

20.
孙成熙 《上海集邮》2000,(10):17-18
在紫外线灯下观察北京邮票厂胶版彩印的《盉壶和马奶壶》邮票(2000-13)发现,除第1图“盉壶”全张右上角票位仍有反射蓝色荧光的流水号外,2种邮票的纸张还都采用了反射桔红色荧光的纤维防伪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