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3 毫秒
1.
龙东煤矿7135工作面是龙东煤矿一个较短的综合放顶开采工作面,该工作面断层较多,煤层自燃倾向性较高,开采该煤层发火危险性大,为了确保该工作面安全回采,必须测定煤炭低温氧化过程的基础参数与采空区遗煤氧化三带宽度,掌握该工作面开采过程中采空区煤炭氧化特点及发火的规律性,确定煤炭自燃早期预测手段,制定定综合防灭火措施,确保工作面安全回采。  相似文献   

2.
综采面采空区遗煤氧化“三带”宽度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顾北煤矿1232(3)综采面在上下风巷预埋束管,抽取采空区气样,测定使用采空区气体变化情况,分析采空区氧气浓度沿工作面走向的分布规律,确定采空区遗煤氧化的“三带”宽度,找出工作面推进速度与采空区遗煤处在氧化带时间的关系,为工作面安全回采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对于后退式开采"U"型通风系统(一源一汇)的采空区,按漏风大小和遗煤发生自燃的可能性采空区可分为三带:散热带、自燃带和窒息带;介绍了正行煤矿1504综放面开采中,采用下风巷预埋管向采空区注氮,惰化采空区遗煤、防治采空区遗煤自燃,同时在工作面上下风巷预埋束管测试系统,通过测定沿工作面走向采空区内部氧气浓度情况,以确定在不同注氮工艺下采空区遗煤自燃"三带"的变化情况,为防治采空区遗煤自燃、提高注氮效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斜沟矿23113工作面通过合理选择回采设备、优化回采工艺参数、采取适当的提高回采率以及防治煤尘爆炸、煤层自燃的措施,解决了煤质硬、顶煤厚、不易破碎、工作面煤尘大、采空区残煤自燃等中硬自燃特厚浅埋煤层放顶煤开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放顶煤开采工艺成功应用在中硬自燃特厚浅埋煤层的开采中,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根据测温、取样化验分析得出的不同采空区遗煤温度及气体参数,建立采空区遗煤温度、氧气和一氧化碳等气体浓度随采空区浓度变化的回归方程,并根据回归方程定量给出采空区氧化自燃“三带”的划分。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3623S综采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存在的采空区内煤炭自燃的问题,提出了对该工作面采取随采随注的采空区注浆工艺方法。介绍了注浆工艺方法过程,简述了注浆工艺过程的控制,总结了注浆工艺过程的注意事项,分析了随采随注采空区注浆工艺效果。  相似文献   

7.
孙村煤矿目前主要开采水平为-1100m。随着向深部开采,地温升高,深部煤层自燃发火期缩短,且顶板岩性发生变化,3#与4#煤层间距变小,开采四层煤后,相当于放顶煤开采,三层煤呈破碎状态堆积形成浮煤,引起煤层自燃发火。工作面开采过程中通过采用建立完善监测系统、注氮、注浆、注胶、合理控制风量、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等综合防治措施,保证了工作面安全开采,提高了矿井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1305C工作面进风平巷沿1307采空区留3 m小煤柱掘进,工作面回采期间瓦斯涌出较大,而且该工作面采空区和1307采空区漏风,通过分析研究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保证了工作面的安全回采,该措施可在其他类似工作面中应用,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针对鸡西矿区低透气性高瓦斯易自燃煤层安全开采的实际情况,并在综合分析影响安全开采的瓦斯和煤自燃因素基础上,应用热重和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矿区煤分子结构进行分析,并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煤的分子结构模型,并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煤在自燃氧化过程中不同温度下煤的化学键和官能团的变化规律,从而得出煤炭的自燃机理理论.然而在煤炭自燃过程中生成的指标气体研究方面,应用傅利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实验研究煤在氧化自燃过程中不同温度下产生的指标气体.并给出煤在氧化自燃过程不同温度下对应的指标气体浓度值.为了防止因煤的自燃火灾引起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本研究提出一种有效的瓦斯治理技术和防止矿井自燃火灾发生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0.
顶板走向钻孔抽采瓦斯技术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李公司二井6322C13组合梁放顶煤工作面回采过程中,上隅角及回风巷瓦斯经常超限,严重影响了该工作面的正常生产,在综合考虑了煤层厚度、倾角、顶底板岩性等影响因素,合理布置钻场钻孔参数,使顶板走向孔处于裂隙带,通过抽放钻孔单孔瓦斯抽放浓度随推进距离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顶板抽放瓦斯钻孔的合理参数,解决了高瓦斯期采煤工作面回采时回风流及上隅角的瓦斯超限问题,保证了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长钻孔松动爆破技术研究,形成完整的长钻孔松动爆破技术,并运用其对中厚及厚煤层开采留设的煤柱进行处理,改变煤柱受力状态,消除由于煤柱引起的集中应力、冲击矿压、采空区自燃等矿井灾害是解决中厚及厚煤层开采遗留问题的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窄煤柱开采条件下,自燃煤层综采工作面容易发生自燃的地点及引起自燃发火的因素,介绍了针对以上地点不同的发火因素,所采取的包括均压灭火、埋管灌浆、注水、顶板走向钻孔灌浆等综合防灭火技术的应用及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准确预测煤的自燃倾向性,在总结和分析煤自燃倾向性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选取煤的组成与结构方面的碳含量、镜质组含量、固定碳含量、比表面积、微孔占比与羟基含量6项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煤自燃倾向性预测模型,确立了建模所需的样本,并运用Matlab软件进行网络训练并完成模型检验。将该模型应用于唐山矿9煤层、11煤层及荆各庄矿的煤自燃倾向性预测,结果显示误差均小于5%,证明基于BP神经网络的煤自燃倾向性预测模型的准确度较高,可用于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14.
模糊聚类法在矿井煤炭自燃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矿井煤炭自燃的因素包括煤炭自燃倾向性、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煤炭自燃预测是一个模糊系统。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将一定数量煤矿自燃信息作为样本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得到煤层自燃危险程度模式,预测待开采煤层的自燃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15.
煤炭生产中留设了大量的煤柱及形成的采空区对下层煤的开采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文章使用电磁辐射仪对煤柱及采空区进行探测,找出了煤柱及采空区的位置,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借鉴及推广。  相似文献   

16.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 during mining coal seam with high gas and its control, the theory numerical calculation of gas and strata movement law caused by protection layer mining was studied, with the background of Snake Mountain coal mine. First of all, the basic principle of fluid (gas)-solid coupling was briefly described, and a three dimensional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FLAC software. Secondly, the calculation parameters of fluid-solid coupling were obtained based on the measured data, and the numerical calculation of sublevel mining was carried out in turn. Lastly, initial stress state, gas movement law, deformation law of pore pressure and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strata were studied,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as and pressure were greatly reduced with the advance of 4 coal seam working surface, as well as the constant increase of area of goaf. Facilitating gas and the stress were gradually penetrated and released to goaf dur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mining. The gas pressure, the aggregation degree and the surrounding rock pressure of the 1 coal seam and the 3 coal seam were greatly reduced.  相似文献   

17.
针对C13煤层,尤其是中底区采煤工作面均不同程度的存在自燃发火安全隐患,甚至造成工作面因自燃发火而封闭;提出了利用矿井注氮系统、灌浆系统,采用打钻注氮、灌浆的方法,消除自燃发火安全隐患,保障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热风炉栅格燃烧器内空、煤气流动混合过程的三维物理、数学模型,对燃烧器内流场特性和组分浓度均匀性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揭示了燃烧器内空、煤气流场结构及混合过程;得到了燃烧器空气和煤气通道的阻力系数、速度均匀度以及组分浓度均匀度;同时分析了冷风配气均匀度的影响因素,为热风炉燃烧特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