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正史中为女子列传始于范晔的《后汉书》,其本意是罗列才行出众女子的事迹以资借鉴,而到宋朝《列女传》几乎成了“贞烈”女子的代名词。汉唐至宋,官方对列女的认知经历了从“以贻闺壸”到“以正纲纪”的转变,这自然导致了《列女传》中女子的入传标准从“列女”到“烈女”的转变。再加上宋朝对守节女子旌表程度的加深以及女德教育的深入,出现了盛行贞节观阶层的下移和标准渐趋严苛的趋势。但宋朝还是存在比较多的妇女改嫁现象,这也说明了宋代理学对妇女贞节观的影响在宋代是有限的,宋代官方对“烈女”形象塑造想要发挥的政治功效也并未完全达至,民众对官方意旨的接受和现实的情况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相似文献   

2.
身处舟中文科班,17个男生39个女生的巨大而鲜明的对比,让我怎能不慨叹,不有“误入藕花深处”之感? 女子如花,乃老生常谈,有已故“梅姑”梅艳芳代表曲目《女人花》为证。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喜欢将女子喻为花朵, 而将花朵喻为女子的也不在少数。那些  相似文献   

3.
大爱无疆     
这是一本关于爱与感动的书。书中的人,书中的故事,在不经意间,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内心,让人相信世间还有如此纯粹的付出与爱。这是一本小说,但是书中故事的原型却是作者自己——江觉迟,一个普通的安徽安庆女子。她用五年的时间在昏黄的酥油灯下写下60万字的日记,整理成自传体小说《酥油》。  相似文献   

4.
花田,等待     
<正>半亩花田,紫色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忧伤。轻轻地捧起《花田半亩》,不禁感慨: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子,竟然写下了如此唯美的文字!细读着她的文字,竟有一种欲哭的冲动。她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子,心思细腻、柔软,内心的忧伤从黑色的字迹里一点一点地溢出。她是一个浪漫的女子,喜欢紫色的龙胆花,那花就像她一样,安静,温馨,却慢慢凋零。她,喜欢文学,平常的事物、琐碎的小事也能在她笔下变得生动、温柔而富有诗意。  相似文献   

5.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是《诗经·硕人》对于美人的描述,仿若仕女图中走出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子.而苏轼词中,"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则描绘了一位细腻含蓄的抚琴女子,温婉可人. 似乎,美人都是古典的女子. 我也是有着一份古典情怀的.只是繁杂喧嚣的都市生活之下,现代科技迭出的背景,古典情怀变得如此不合时宜,就如一位身着古装衣袂飘飘的古代女子置身于繁华的闹市,林立的高楼,拥挤的车流,突兀而显得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6.
《祝福》是一个女子被黑暗的封建礼教社会吞噬的悲剧。这是小说的表层结构,也即历时性结构。祥林嫂从一个健壮的寡妇到不上40岁就成了头发花白、两眼呆滞  相似文献   

7.
《辅导员》2015,(5):38+56
聪明的梅姑梅姑开着自己那辆半新不旧的敞篷跑车,沿着三号高速公路向南飞驰。这条公路两边是绵延不绝的小山,山上树木茂密,风景怡人。梅姑上午开车出来时,天气阴凉,微风习习,正是外出旅游的好时机,可一到中午,太阳高挂,炎热似火。不凑巧的是,这辆车的车篷又坏了,身边又没带帽子,如果这样  相似文献   

8.
正《耳食录》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昔有读汤临川《牡丹亭》死者,近闻一痴女子读《红楼梦》而死。初,女子从其兄案头搜得《红楼梦》废寝食读之,读至佳处,往往辍卷冥思,继之以泪。复自前读之,反复数十百遍,卒未尝终卷,乃病矣。父母觉之,急取出付火。女子乃呼曰:"奈何焚宝玉、黛玉?"自是笑啼失常,言语无伦次,梦寐之间未尝不呼宝玉也!读《红楼梦》而致死,这肯定是极个别现象,但这却说明一个普遍性的问题,那就是美可以打动人心的,是可以震撼人灵魂的。美一旦深入人心,所激发出来  相似文献   

9.
电影     
一缕阳光的温暖导演:李昌东主演:全度妍/宋康昊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主角是命运坎坷的女子和没什么胆量的平凡男子。密阳——韩国庆尚南道的一个小城市,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充满神秘阳光的中爱和宗灿的爱情故事。我们经常会因为某个人喜欢上一座城市。《密阳》中的申爱就是如此,带着对死去丈夫的怀念,钢琴教师申爱和年幼的儿子来到了亡夫的故乡——密阳,对她来讲,这是对婚姻  相似文献   

10.
<正>通观《源氏物语》,这样一个问题足以引起我们的注意:全书上下,男主人公只有一个(前四十回为光源氏,后十回为董君),而随着男主人公罗曼史的展开,在每个自成一体的恋情故事中充当女主人公的女性角色,却在不断更迭转换,层出不穷.但是,我们却可以这样说,《源氏物语》的人物画廊正是因为拥有这些千姣百媚,各具特色的女子群像才如此熠熠生辉,而《源氏物语》的情节,主题,也正是因为凝聚了一代群芳血泪,写出了这些“颜色如花命如叶”①的可怜女子共同的悲剧命运才如此动人心魂.在《源氏物语》众多的妇女形象中,个性鲜明,血肉丰满,堪称典型人物的不下二十多个.但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藤壶和紫姬了.虽然作者紫式部花费在后者身上的笔墨远远多于前者.但我们仍有理由认为,二者在这部巨著中所占地位不相上下,紫姬与源氏的关系,构成了一条几乎贯穿全书的明线,而这条明线却是另一条暗中关系外化与延伸.这就是说,真正左右情节发展的,是藤壶与源氏的秘密恋情.藤壶“容貌姣妇,出身高贵”.因长得酷似地过世的桐壶更衣,十三岁被推入宫中,成了桐壶帝之妃.桐壶帝把她“当女儿看待”,同时又把她做桐壶更衣的现世影象加以恩宠,藤壶在皇帝身边,从未得过真正的爱.在这种需填补的情感空白中,她与比自己小五岁的继子源氏的亲近  相似文献   

11.
《浮生六记》中的芸娘,心心念念要为沈三白物色“美而韵”的女子.这“美而韵”,可能就是有姣好的容貌和不凡的气质吧!民国时代出现了很多“美而韵”的女子,潘素就是其中一个.一代名士张伯驹,胸怀坦荡、博雅脱俗、命运多舛、充满传奇色彩,而苏州女子潘素就是站在他身后的女人. 潘素,原名白琴,是苏州望族潘世恩的后代,是一个在中国青绿山水画派有一定地位的女画家.  相似文献   

12.
密码、数学、智慧、女博士,大众最直观的联想就是电视剧《暗算》中的黄依依。有人对电视剧不以为然,说怎么可能有如此聪慧、典雅、富有数学天赋的年轻女子?现实生活中,王小云就是一个这样的女子。  相似文献   

13.
在一些人看来,动物多无固定配偶,一大多妻和一妻多夫十分普遍。其实,被人们已经唾弃的封建伦理道德的“贞烈”观念,即女子从一而终、夫死不嫁不失身的戒律,某些动物依然自觉地遵从着哩。  相似文献   

14.
《错误》是台湾诗人郑愁予广为传诵的名作。长期以来在众多评价赏析的文字中,大都认为《错误》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继承的是中国历代闺怨诗的传统。至于“错误”的形成,有两说:一种认为:“错误”因女子而起,女子是主动者;一种认为“我”是主动者,错误是由“我”一手造成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就采用此说。笔者以为,这些理解有其可取之处,但存在一些应当纠正、澄清的错误。《错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这是正确的,但既然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那就不应当理解为描写了一个女子如何如何的诗,…  相似文献   

15.
编辑叔叔:我有一个问题搞不清楚。《记念刘和珍君》中有一句:「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我的老师说这一句是对刘和珍等人的赞扬,不是反语。而《语文报》上的《课堂笔记》和其它一些刊物,指出这一句是用尖刻的反语,活画出了军警枪杀爱国青年的暴虐的本  相似文献   

16.
北京女高师学生李超于1919年8月因病而死,这是她个人无力反抗家庭而造就的悲剧.胡适、蔡元培、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中的先驱们敏锐感知到其死亡所具有的启蒙意义,为她举行了大规模的悼念活动,并运用《晨报》《新潮》等报刊杂志,对李超形象进行塑造,对李超之死的意义进行深入挖掘,从而使她成了中国女子解放运动中的悲剧性标本,对民众、尤其是女子的观念进行了一次启蒙.它隶属于《新青年》发动的思想革命,也隶属于此期新文化的“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7.
《哈姆雷特》和《窦娥冤》是两部同类型的戏剧,也分别是西方和东方悲剧的代表,两部作品因为身处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哲学体系,以至于产生了一些文学层面上的差异。首先从描写的主体来说,《哈姆雷特》塑造了一个有着独立思维,精神上忧郁的王子;而《窦娥冤》着力塑造一位深受封建枷锁束缚的中国古代女子形象。其次,两部作品在结构上也是风格迥异,《哈姆雷特》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从开端到高潮再到结尾皆是如此;而《窦娥冤》则有所不同,并且富含很多的中式元素,虽然以悲剧开头,结局仍给读者以团圆之感。《哈姆雷特》体现的是一个灵魂的升华历程;《窦娥冤》体现的是从悲到喜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爱情故事中描写了一群性格各异的女子形象,其中,葛巾、细侯以及《王桂庵》中的芸娘这三位女子在面对自己的爱情时,或者伤害自己或者弃杀亲生儿子,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果断刚烈的性格特点。三位烈女子形象光辉灿烂,与众不同,而这种刚烈性格的产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深厚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9.
她仅仅是一个女子,一个清冷而高傲的女子。她的矜持与那华丽的楼阁显得那么不协调,因为她不属于那里,她是一株旷世的仙草。她不知道什么叫做代价,她不知道自己为了报答一块顽石的恩情,竟然要赔上一生的眼泪。一颗敏感的心忍受着高处不胜寒的寂寞,一首《葬花吟》又能唱出多少悲欢离合?面对眼前缥缈的幸福,她犹豫着,彷徨着,问路在何方。面对命运,她想潇洒却无法潇洒。她选择了命运的死角,而这,成了她永恒的悲哀,也是对她致命的打击。  相似文献   

20.
《码上桑)是汉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诗篇之一。《陌上桑》中罗敷的形象光彩照人.在我国文学史上可谓影响深远。但关于罗敷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术界却是众说纷法。至今难成定论。笔者不揣固陋,想略陈管见,诸方家正之。一、罗敷不是一个农家女子今人张燕瑾先生在《铺采摘文,虚实皆妙──读(陌上桑)》一文中说:一全诗集中笔墨刻划了一个坚贞美丽的农家女子──罗敷的形象。”①张先生的这个说法实际上代表了几十年来学术界多数学者的看法,只是有人说罗激是采桑女子,有人说是民问女子.有人说是劳动妇女,措词不同而已。然而我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