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我国早在周朝前后就有了“成人礼”。《礼记·冠义》载“:古者冠礼筮(shì)日筮宾,所以敬冠事。”男子20岁加冠,称为“冠礼”,女子15岁插笄,称为“笄(jī)礼”。加冠、插  相似文献   

2.
女子爱美,因而与服饰文化深深结缘,这从古代女子称谓中便可略见一斑。及笄、笄年笄是古代妇女盘头发用的簪子,一头锐,一头钝。最初是用竹子制成的,后多用骨角、象牙、金玉等制成。古代女子十五岁要举行成年礼,即笄礼,就是把头发梳拢起来,挽个髻,插上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相似文献   

3.
关于成人的概念,在儒家之前就存在。古人最早是从三个方面来界定这个概念的。首先是从心理方面来界定的,即要行“礼”。根据古代的礼俗,男女成年都要举行仪式,男子称“冠礼”,女子称“笄礼”,而且这种礼节很重要。具有首要性、神圣性和严格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翻译成今天的话说就是“男生20岁戴帽子”,“女生15岁用簪子插住挽起的头发”,再说明白一点,这就是古代的“成人礼”。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人有名有字,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命名,男子20岁成人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结发加笄。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时取字。古人为何既起名又取字?概括起来原因有三:第一、取字标志成年,开始走向社会,成年后男娶女嫁,可以结婚生子了。看“字”的形体,上面是房  相似文献   

6.
阅读、学习古代诗文,有时还要遇到对年令的称呼的问题。比如潘岳的《闲居赋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徙官而一进阶。”文中的“弱冠”、“知命之年”怎样理解呢?这就需要知晓古代对年令的称呼。“弱冠”即“弱冠之年”古代当男子二十岁时,要行冠礼,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后来就用“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令。《礼记·曲礼上》说:“二十曰弱冠。”但是,女子二十岁左右的年令,却不称“弱冠”,而称做“及笄”或“笄年”。这是因为古代女子到成年时就可以盘发插笄了。笄(ji)是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因此,女子成年时就叫  相似文献   

7.
<正>2008北京奥运会礼仪服饰的确定,汉服再次被摆上台面。于是,这些年,汉服热一波一波袭来。如今,很多"90后"也加入到了汉服潮的大军中。许多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汉服社团,大家一起研究中国传统汉服文化。说到汉服,我们就会想到古代的许多与汉服有关的仪式。而与同学们息息相关的成人礼,即笄礼,便是古代一个最重要的仪式。现在,15岁已经不再是被摆上台面的重要节日,然而对于同学们而言,却同样有着深刻的意义。很多同学也希望能够有一个特殊的仪式来宣告自己的长大。所以,同学们穿上汉服,回到遥远的时代,为自己缔造一场别样的成人礼。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介绍了我国古代汉民族和一些少数民族的年礼仪:汉族的冠礼、笄礼,瑶族的跳盘王,藏族女子的“上头”等,作者认为举行现代成年礼仪很有必要,并对现代成年礼仪作了初步的构想。  相似文献   

9.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孔雀东南飞》)课本注:结发,古时候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例如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朱东润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结发,指成年,古代男女成年时要头发结上,古制,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都是成年的标志。这两条注释都明显地把诗中所言“结发”看作是古时男女的冠礼、笄礼。这是不  相似文献   

10.
古人有名有字,旧说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年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名和字一般都有意义上的联系。如:宰予,字子我;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归纳起来,古人名与字的关系主要有下面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11.
冠笄之礼是青少年的“成人之道”,是以仪式为载体的“成德之教”;使青少年“明于人伦”,有利于个体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冠笄礼对当今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启示包括:创新现代成人礼的形式与内容,帮助青少年树立成人意识;充分开发“通过仪式”的教育功能,强化仪式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感染作用;积极运用“体验式”道德教育方法,对青少年进行系统的角色教育;强化青少年“尊”与“敬”的意识,培养其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之情。  相似文献   

12.
摘要:对于《召南·采蘋》主旨的理解,历来纷争不断,有“大夫妻能循法度”、“教成之祭”、“美邑姜”、“女子祭祖”、“女奴置办祭品之劳动”等几种观点。而结合周代的礼乐文化来看,我们发现该诗体现了笄礼和婚姻的重要关系,《采蘋》是对周代笄礼制度及其仪式的诗性表达。  相似文献   

13.
韩延明 《教师博览》2010,(10):56-57
《礼记·檀弓上》记载:"幼名,冠字。"说的是周代的习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先取名,男子二十岁成年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婴儿时期有“乳名”,有的列入学年龄另起“学名”,有人即以此作为一生的“正名”或“大名”。有些人还另选“表字”,作为庄重的称呼。《礼记·曲礼》记载,古时男子20岁时结发加冠,取字行“冠礼”;女子15岁,结发加笄,“行笄礼”,取字。这都表示已经成年,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包含着不少古汉语知识和古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5.
<正> 在中国古代人伦文化史上,成年的男女在本名之外多另取一别名,叫做“表字”、“配字”、“冠字”、“笄字”等。《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又《檀弓上》:“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这说明在周代,男子二十行冠礼和女子许嫁行笄礼,本名之外都要取字。人们这种命名上的特殊文化习俗,自周以后便沿袭下来,直到近现代。所以凡见于史传之人物,绝大多数都有名有字。推究起来,人们所以在本名之外乐于配字,大致原因有三:一是如上引《礼记》所云,说明其人已成年,男的可成家,女的可婚配。二是称其字而不呼其名,显示亲友间的彼此敬重。“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礼记·檀弓》疏)三是表明德操如何。“古者,名  相似文献   

16.
《礼记·檀弓上》记载:“幼名,冠字。”是说周代的习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先取名,男子20岁成年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后代基本上继承了这种习惯。其组合方式主要有以下种类:  相似文献   

17.
360° NEWS     
国内最奢华的成人礼舞会亮相说到全球最奢华的成人礼,莫过于巴黎克利翁舞会。现在,这一模式开始在国内出现。2013年3月24号,名为"笄·成人礼"的成人舞会,在上海外滩某酒店举行。来自全球的名门之后获邀出席晚会,有5位千金和5位骑士,其中有两位是中国"千金"。  相似文献   

18.
正九月开学,家长与学生们忙碌不已。在古代,儿童入学同样是一件大事。古时的入学礼与成人礼、婚礼、葬礼合称人生四大礼。入学当日,须举行一系列隆重的入学仪式。古代有三个入学季,据载为: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八月暑退"与现在开学时间最相近。古代儿童入学年龄与现在差不多,一般四到七  相似文献   

19.
1.襁褓。“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如《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2.孩提。指2 ̄3岁的儿童。《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孩提抱者也。”3.齿龀。又称为龆龀,指儿童换牙。4.总角、垂髫。指幼年儿童。“这院门上也有四个总角的小厮,都垂手待立。”(《林黛玉进贾府》)5.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6.笄。指女子十五岁,笄,女子成年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女子……十年五年而笄”。7…  相似文献   

20.
看《大家》     
本期《大家》最大的看点是温亚军的专辑,两个短篇《成人礼》和《不合常规的飞翔》一写乡村一写城市,其中写乡村的《成人礼》从意蕴到技巧都相当不错。成人礼,在这里就是割礼。为了给儿子请个好的割礼师,夫妻二人围绕这个话题反复争执,更扯出了一堆日常琐事;看似别扭,实则温馨,夫妻间的生活意趣就浓缩,生行割礼这个焦点事件和一天两夜的“拉扯”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