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透过对《风俗通义.声音第六》中声训词条的整理,发现东汉时的人们往往在阐释某种事物的名称时使用,本文试从音同音近角度切入探究声训词条背后的文化信息。从音乐的治国教化功能、阴阳五行认知模式、汉时的天人感应哲学三个方面,探究汉时人们的部分思维习惯和文化定势。  相似文献   

2.
《释名》是汉末学者刘熙所撰的一部声训专著,以音同或音近字解释词义为其主要训诂方法。训词和被训词之间,仅声纽相关而无涉韵部,或仅韵部相关而无涉声纽的现象仅是少数,大多数在声、韵两方面都有一定联系。因此,这为我们研究汉末语音提供了一部分可贵的资料。由于该书的性质、体例所限,不可能全面反映当时的语音系统,但通过对全书组成声训的各组词声韵关系的比  相似文献   

3.
对《说文》同训词中的一类——文化同训词进行具体分析,把这类同训词分为了类义词、一物异名和一般文化同训词,重点分析其负载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对声训的义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释名》选例 ,对声训中主训词与被释词的语义关系 ,试作义素分析的初探 ,旨在辨析和确解有关声训的释义  相似文献   

5.
《尔雅》以同义为训的方式显示其同义词典的性质。它们以一个相同的意义为标准。词源义被划分到同义为训词义的范围内,将会给其同义词标准造成混乱。笔者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分析了词源义与同义为训词义的关系,并提出了实践的具体方法,以求为《尔雅》同义词典性质的判断排除错误的认识,指明正确的研究方向及方法。  相似文献   

6.
清代钱绎《方言笺疏》中的“古同声”是用来沟通两个或两个以上被训词意义关系的声训法。“古同声”具体表述形式大同小异,但其涵义基本一致。大多数“古同声”具有比较近的语音关系。这说明钱氏运用“因声求义”这一理论武器进行训诂实践,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同义并列双音词的构词语素作为独立的单音词或语素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其语义的发展方向、范围和程度都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它们所在的同义义场也处于不断的发展演变中。以《说文解字》中的互训词和同训词为材料,对其演变的规律及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音同音近角度切入力图探究《风俗通义》通假字的语音关系,笔者通过梳理、查证、认定等大量考据工作,最后从训诂角度认定了全书59个音同音近借用通假字,同时进行了声韵皆同、声同韵近、声近韵同和声韵皆近四个大类的分析,从而全面展示《风俗通义》的通假面貌。  相似文献   

9.
《说文》同训词中的单音同义词为后代的同义双音词的语素提供了较为原始的单音同义词聚合体,客观上为同义双音词的研究提供了较为直接的考察依据。对《说文》同训词中所涉及的发展为后代同义双音词的单音同义词作深入的分析,可以发现同义双音词的语素在同义方式上和语义结构方式上都与单音同义词有对应关系,从而探寻出同义双音词的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10.
《尔雅》总计37个二义同条。以“一个意义”为聚合标准的同义词观判断,训词的词义来源丰富,分别训释对应的被训词,构成多种同义相训的关系,具有同义多组性。以科学方法对二义同条进行分析,才可达诂,准确类聚同义词。二义同条同义多组性主要是由词的多义性及编排体例造成的。它是《尔雅》同义词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1.
《水浒传》中保留着大量宋元时代的风俗描写,郓城县兼为水浒故事策源地和核心发生地,通过对其婚姻、丧葬及娱乐等相关风俗的深入研究,能够勾勒出《水浒传》中古代郓城风貌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2.
《太原大学学报》2016,(3):39-43
《风俗通义》是东汉应劭撰写的一部关于风俗的书,该书不仅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而且在中国小说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对魏晋志人志怪小说均有影响。目前学界对《风俗通义》小说特性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将其与魏晋志人志怪小说进行对比研究的文章至今较少出现。从内容取材、叙事手法、审美风尚三个角度对《风俗通义》和魏晋志怪代表作《搜神记》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发现《风俗通义》和《搜神记》在创作上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现代语义学的研究成果,对《说文》中的同训词的关系进行语义分析,认为一组同训词就是一个语义系统,并且维系这个系统的纽带正是它们之间共同的语义特征。各个义位正是在共同语义特征的支配下分化与派生的。作这样分析,可以从《说文》中得出一组一组的词义互相关联图,再通过训诂材料证明,就能窥先秦词义系统的轮廓,为语义学的发展作一点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与朱元思书》:“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课本对“好鸟”未作注释,而在译文中仅将其释为“好鸟儿”。乍看似乎亦妥,但以词训词,却使人感觉到有些牵强。华中工学院出版的《高中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九八二年第三期上发表的董继业同志的《谈古汉语中的反训词》(以下简称《反训词》)一文,立论颇不俗,于读者不无启发作用,然而亦觉有不尽善之处,借此文与作者商榷。《反训词》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词的词义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它本身存在着既互相对立而又互相依存的矛盾,它可以表示施事,也可以表示受事。在动作行为过程中,施事者可以使用这个词,受事者也可以使用这个词;从施事者的角度来说,这个词是这种意义,从受事者的角度来说,这个词是另一种意义,两种意义正好相反。”这里“施事”“受事”的概念有商榷余地。作为语法术  相似文献   

16.
正"啸"是人撮口发出的一种悠长而清脆的声音。东汉许慎在《说文》中这样解释:"啸,吹声也。从口,肃声。"他认为,"啸"是吹气之声,类似于今天的吹口哨。西晋成公绥在《啸赋》里描述道:"动唇有曲,发口成音。"吟啸之风俗较为古老,最早可追溯于《诗经》。《诗经·召南·江有汜》:"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诗经·小雅·白华》:"啸歌伤怀,念彼硕人。"这两首诗中,女主人公都是借"啸"抒发遭遇遗弃后的痛苦和愤懑之情。  相似文献   

17.
所谓风俗就是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六朝《刘子·风俗》云:风者,气也;俗者,习也。土地水泉,气有缓急,声有高下,谓之风焉;人居此地,习以成性,谓之俗焉。也就是说因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风,由环境而形成的习尚称之  相似文献   

18.
所谓“风俗”就是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六朝《刘子·风俗》云:“风者,气也;俗者,习也。土地水泉,气有缓急,声有高下,谓之风焉;人居此地,习以成性,谓之俗焉。”也就是说因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风”,由环境而形成的习尚称之为“俗”。由于一定地域、一定民族的风俗紧密地联系着自然和社会。因此,风俗就成为人们借以观察社会人生的窗口。  相似文献   

19.
从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创立到今天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学校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50年来,学校始终是在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直接关怀下发展起来的。1953年学校创建时,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了《训词》;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的直接关怀下学校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并勉励学校为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事业作出贡献。1999年6月江泽民主席签署命令,组建新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最近,又再次为学校题写训词“厚德博学,强军兴国”。  相似文献   

20.
《史记》之名,非迁书原名也。其见于《汉书》者,《艺文志》述刘歆《七略》称“《太史公》百三十篇”,《杨恽传》谓之《大史公记》,应劭《风俗通》(卷一、卷六)同。《宣元六王传》谓之《太史公书》,斑彪《略论》、王充《论衡》同。而《风俗通》(卷二)时或称《太史记》。是知两汉时并未有名迁书为《史记》者。本书中“史记”之名凡。八见:(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