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他们的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传统特点,意蕴深厚而不求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  相似文献   

2.
赵思运被认为是"中间代诗人"中有突出影响的诗人,其实我更愿意称道他在中国诗坛上的独树一帜,因为从诗人的品质来看,独立诗人这一身份更加重要。赵思运的诗带有明显的先锋气质,或者说具有一种极端的现代性,这使得他在中国诗坛上以独具个性的诗风迥异于当今诗坛的其他诗人。他的个性化主要表  相似文献   

3.
余光中,这位雄踞于台湾诗坛,乃至被颜元叔教授称之为“中国现代诗坛祭酒”的作家,一直是飘扬在我心中一面新诗现代化的旗帜。我已在香港、大陆和他一起开过两次会,这次到台湾作学术访问,又再度激起拜见他的念头。命运之神终于  相似文献   

4.
徐志摩在中国诗坛的历史地位,主要取决于他给中国诗坛带来了最重要的两点:一是对新诗自由精神的呼唤,一是对新诗美学境界的拓展。而谈徐志摩诗歌经典化的曲折、反复的过程,则是对徐志摩在中国诗坛位置的再确认。  相似文献   

5.
当下中国诗歌进入了一种“无名”的状态,但这并未给中国诗坛带来蓬勃生机,而是出现了诗坛多年来少有的静寂。本文从诗歌与读者关系的角度,剖析了诗坛出现沉闷的缘由。  相似文献   

6.
这份《中国诗坛》总目录是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搜集才得以完备的。一份到解放前夕才停刊,与现时相隔并不太远的刊物,本来不至于如此之难找,但由于它出版于战争环境,后又经过“文革”的浩劫,资料多已散失,连许多原中国诗坛社的老诗人手头上也没有保存了。然而,若要研究中国的新诗歌  相似文献   

7.
双桅船     
朱羽 《新读写》2008,(11):9-9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他们的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传统特点,意蕴深厚而不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使许多诗失却传统的明朗色彩,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氛围。他们用朦胧诗表达了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相似文献   

8.
刘笑天 《山东教育》2012,(Z5):96-97
一、导入师:在中国现代诗坛,徐志摩是不幸的,他只活了35岁就英年早逝;在中国现代诗坛,徐志摩又是幸福的,虽然他的生命像流星一样短暂,但他的才情和作品却永远留在了中国诗坛,直到今天,无数的文学爱好者依旧深深地怀念着他,怀念着他诗作中的明珠《再别康桥》。今天我们共同赏读《再别康桥》。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诗歌走向复兴的时代。在这复兴的历史大合唱中,“朦胧诗人”不仅以挺拔的崛起与归来者并立于诗坛,还以它独特的歌唱及由此引发的论争,给诗坛带来繁荣的景观,作为不容忽视的诗歌潮流,给中国新诗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晓村是当代著名的台湾诗人,他植根民族文化,针对台湾诗坛晦涩难懂的恶性西化诗潮,提出“健康、明朗、中国”的诗学主张,并从诗论与创作两方面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做出积极探索,其主张已对台湾诗坛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今天的大陆诗坛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晚明女性诗坛崛兴,女诗人不仅振兴闺秀诗坛,而且争衡大家,以其卓绝的诗歌才华,创造了中国女性文学史上一段辉煌的历史。本文考察晚明女诗人的群体分布与构成、时代文化心理、诗歌创作艺术,揭现了晚明女性诗坛的概貌和诗歌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诗词意新语工、独步诗坛.之所以如此,就诗歌创作的角度而言,一归于其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二归于毛泽东独特的人格力量;三归于诗人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继承与创新.此外,诗不厌改,也构成毛泽东的诗词观.  相似文献   

13.
朝鲜王朝中期著名的文学家许筠,受到当时中国明朝诗坛“诗必盛唐”复古思潮的影响,根据当时朝鲜朝汉文诗坛崇宋拟苏走向极端的倾向,提出与明朝复古派相同的“尊唐黜宋”的文学主张。但许筠又非完全照搬中国明朝复古派的理论,他一方面汲取了其注重性情的成份,剔除了其重视格调形式、一味拟古的弊端,另一方面又结合本国当时汉文诗坛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在朝鲜诗坛史上重要而影响深远的“性情”观。  相似文献   

14.
现行一些文学史在论述宋初诗坛时,往往没有反映出宋初诗坛的复杂性,没有对宋初诗坛的唐诗传统及各种流派予以客观的叙述和正确的评价。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15.
八十年代初期崛起于诗坛的一批青年诗人,由于人数众多,流派林立,艺术主张不一,审美理想各异,诗界笼而统之地称之为“后崛起派”.他们以大胆的创造、变革精神,在创作中进行着我行我素的艺术实践.正因为他们这种坚韧、执着的艺术探索,从而导致了八十年代中国诗坛的地震式裂变.“乱花渐欲迷人眼”,这是八十年代诗坛现状的写真.其时,虽然各式各样的诗几乎同时进行着实验,各以不同的艺术风姿吸引着审美情趣各异的读者,然而就其整体来看,  相似文献   

16.
余光中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他的乡愁诗有着丰富的情感内涵,饱含着对乡土中国的怀念、对文化中国的依恋以及对祖国统一的渴盼.余光中乡愁诗“中西融合”的诗风在台湾现代诗坛独具特色,扩大了乡愁诗在中国诗坛的影响,在台湾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王书怀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活跃在中国诗坛上的“黑土诗人”。当时他可能算不上中国诗人的代表,用作家吕中山的话说:“但这不妨碍他在60年代成为龙江诗坛的首席。”  相似文献   

18.
在康熙诗坛,宋荦尝一度与王渔洋并称诗坛盟主,声誉颇。然其诗史地位却难以从创作认知,而是主要体现于他对“江左十五子”诗歌集群的建设。“江左十五子”是考察清初诗坛向清中叶诗坛过渡的一个关键性诗歌群体,由他们与宋荦共同推扬的创作风气从正负两方面对清中叶诗坛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诗人赵丽华一向特立独行,目前,她又成了“08年诗坛令人震惊的事件”的女主角。在中国诗歌高峰年会暨独立诗歌奖颁奖典礼中,赵丽华获得独立诗歌奖,然而当颁奖嘉宾诗人老巢正要把独立诗歌奖颁发给她时,赵丽华突然表示:“非常非常对不起今天会议的主办者、操办者及所有与会者,我拒绝领取这个奖项。并且,自此之后,我再也不会领取中国官方诗坛和民间诗坛所有奖项。  相似文献   

20.
李希圣是晚清时"晚唐诗派"的代表,以诗歌神似李商隐而著称于近代诗坛;郑孝胥、陈三立同为"同光体"的代表诗人,而"同光体"是继"湖湘派"之后兴起的一个晚清诗坛的主流诗派。李希圣交游广泛,曾与郑孝胥、陈三立交往密切。因此考辨李希圣与郑孝胥、陈三立的交游情况,对廓清李希圣与近代诗坛的关系,以及了解其在近代诗坛的地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