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最近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第6期刊登的《"除"与"除以"之我见》一文,觉得张维宁老师说的"应该把‘除’与‘除以’两个概念统一起来",我实不在敢苟同。  相似文献   

2.
说“自己”     
说“自己”安徽枞阳中学马茂书自己,在现代汉语里是个自称代词;在古汉语里是两个词,在表意与用法上,“自”与“己”有相同之处,更有千差万别。先说“自”。《孔雀东南飞》里有些“自”字。人教社《教参》在“疑难问题及难句解释”4中说:“按‘自’字除作‘自己’外...  相似文献   

3.
释“楬”     
本文拟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说文》“”篆所释之本义;(2)、《说文》“”篆所引之本义例证;(3)、当代一些汉语字典辞书关于“”篆研究成果的引证训释方法。(一)、二徐本《说文·木部》均训释曰:“,桀也。从木,曷声。《春秋传》曰:‘而书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改正为:“,也”,并注曰:“赵钞本及近刻《五音韵谱》作‘’。宋本、叶本《类篇》、《集韵》、宋刊《五音韵谱》皆作‘’。……今按:作‘桀’不可通。……‘’见《周礼注》:‘今时之书,有所表识谓之。’《广韵》曰:‘,有所表识也。’,汉人语,许…  相似文献   

4.
去年下学期,余见大孙子所读小学第三册《语文》17课中的“绿树成阴”,认为是“绿树成荫”之误,遂写了个便条告知孙子的语文老师周异春小姐。周老师很认真,她回条子说《新华字典》上就是这个字,没错。在我几十年的印象中,树木遮住阳光所形成的阴影应当是“荫”,怎么会是无草木的“阴”,这激起了我要查查语文工具书的兴致。《康熙字典》、《古汉语大词典》上说,荫通“阴”,但“树阴、林阴”可否写成“树荫、林荫”,众说纷纭。《别字辨析》上说:“‘阴’、‘荫’都可以指阳光不到的地方和景况,如‘树阴’也可写成‘树荫’。但‘…  相似文献   

5.
“殴”可以通“驱”唐遇春“今殴民而归之农”(贾谊《论积贮疏》中学课本注:殴,当作殴,通“驱”。陈向华先生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课本注释应改为:殴,通“驱”。并以为,“辞书找不到‘殴’与‘驱’相通的例子,有的注者把‘殴’作为‘驱’的假借字来解释,也是缺乏根...  相似文献   

6.
《说文解字·犬部》云:“,犬走臾,从三犬。”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引伸为凡走之称。《九歌》‘表远举兮云中’,正注:‘系,去疾克。’《尔雅》‘扶摇谓之愈’,作此字。”《说文解字·分部》又云:“众,火华也,从三火。”段氏云:“古书‘众’与‘轰’二字多互讹。如曹植《七启》‘风厉森举’,当作“须举’。班固(东都赋》‘联炎炎炎’,当作‘森莱炎炎’。王选日:‘森,去疾克也。’李善注见不别二字。”今按:段氏议“古书‘众’与‘轰’二字多互讹”,言之有理(见后),但其书证却似有疏失。检《文选·七启》本作“风厉…  相似文献   

7.
我省虽然在上个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普九”目标,但“普九”的程度和水平都还有待提高。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十五’期间,各级人民政府要继续把‘普九’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普及、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尚未实现‘普九’的贫困地区要按规划实现‘普九’目标;已实现‘普九’的农村,重点抓好‘普九’巩固提高工作。”本刊本期推出《无坚不可摧》一文,着重推介泸溪人民抢抓住机遇,“以扶贫促‘普九’,以‘普九’促扶贫,”实现“普九”扶贫并举攻坚的经验,相信对各地是个借签…  相似文献   

8.
<正> 陈白夜同志的《“白日”与“红日”》 (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一文写道:“在《诗经》中描写到太阳的地方,除‘雝雝鸣雁,旭日始旦’(《诗经·匏有苦叶》)和‘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诗经·卷阿》)以外,都是以单音节词‘日’的面目出现,如‘其雨其雨,杲杲日出’。(《诗经·伯兮》)‘鸡栖于埘,日之夕矣’ (《诗经·君子于役》)等等。都没有提到‘日’是什么颜色。”  相似文献   

9.
《孔雀东南飞》中有“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之句。高中语文课本注释为:“誓,似应作‘諐’。諐,古‘愆’字。諐违,过失”。究查课本注释的依据,不外如下:纪荣舒《玉台新咏考异》:“誓违二字,不可通,疑諐违之讹。諐尤‘愆’字”。闻一多《诗选与校笺》:“纪说是也,今握正。”余冠英《乐府诗选》、“誓或疑是‘諐,字之误,是古‘愆,字,过失也。‘违’也是过失。”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一):“‘誓’可能是‘諐’的误字。‘諐,音同qian,同‘愆’。‘愆违’,过失。”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也认为  相似文献   

10.
用“韩信点兵”法解题二例中国古代算术《孙子算经》介绍了“韩信点兵”法,其口诀是:“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正半月,除百零五便得知。”意思是:一个数分别被3、5、7除各有余数时,除以3的余数乘以70,除以5的余数乘以21,除以7的余数乘...  相似文献   

11.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三期载杨亦鸣同志的《〈诗〉“伐檀”、“伐辐”、“伐轮”正义》一文,对《诗·魏风·伐檀》中的“伐辐”和“伐轮”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伐辐’即砍制车辐,‘伐轮’即砍制车轮”(着重号原有),并指出“‘伐辐’、‘伐轮’并非一般的动宾关系,‘辐’与‘轮”都是‘伐’的目的宾语,而非对象宾语。这与‘伐檀’的内部结构不同”。杨文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但它的上述结论笔者  相似文献   

12.
帐江三峡》的课后练习要求分析“菱”字的结构并正音。《教参》提供的答案是:“窒,读kUI,上倒‘八’,中‘页’,左‘止’,右‘巳’(音SI,地支第三位,不同‘已’或‘己’),下‘文’。”此答案显然有两处错误:“巳”不是地支的第三位,而是第六位;“欠”也不是“文”。“欠”原是人的脚的象形,甲骨文写作‘?’,就很像脚睛朝上\脚趾朝下、大脚趾朝左的右脚掌。它代表的意思也正是“脚”或与“脚”有关的事物。如“复”,在《说文》中的解释是:“行故道也。”“行”就少不了“脚”。“夏”字中也有它。《说文》对“夏”的解…  相似文献   

13.
《清平乐·村居》最后一句“溪头卧剥莲蓬”,有的书籍上作“溪头看剥莲蓬”。是“看剥”还是“卧剥”,没有定论。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选入此词,作“卧剥”,但句末注云:“‘卧剥’原本作‘看剥’,据别本改。用以形容‘无赖’,义较胜。”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版)作“无赖”、作“看剥”。“最喜小儿无赖”句后注云:“虽似口语写实,但大儿、中儿、小儿云云,盖从汉乐府《相逢行》‘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化出,只…  相似文献   

14.
2009年第11期《小学语文教学》刊发了《怎样区分“度”和“渡”》一文,最后一段中说:“‘共度难关’与‘渡过难关’是意思相同而极易写错的两个常用词。‘共度难关’中的‘难关’表示困境中的一段时间,‘渡过难关’意为共同度过一个艰难时期,含有共同承担责任,协力克服困难的意思。”该句中有关“度”的表述与前面的表述相矛盾。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归去来兮辞》中有“复驾言兮焉求”一句,注释为:“还要驾车出去探求什么呢?驾言,指出游。”既然“驾言”指出游,串讲怎么变成“驾车出去”了呢? “驾言”语出《诗经》,如《邶风·泉水》:“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这里是驾车出游。《卫风·竹竿》:“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此处为划船出游。所以《管锥编·毛诗正义·泉水》云:“操舟曰‘驾’,苏轼《前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即此‘驾’:御车亦曰‘驾’,苏轼《日日出东门》‘步寻东城游,……驾言写我忧’,乃此‘驾’,故为章惇所纠,而以‘尻  相似文献   

16.
李冲 《语文教学之友》2005,(11):F0003-F0003
去年3月15日《报刊》上有“力争到2010年左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语,俞敦雨先生撰指出:“‘左右’改为‘前后’才对。”“左右”为何要改为“前后”?俞先生作了如下阐述:“‘左右’用在数字后面表示概数,跟‘上下’相同,如‘年龄在30左右’,‘收入2000元左右’。面‘前后’则用在表示特定时间的词语之后,指比某一特定时间稍早或稍晚的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7.
读罢李弱人《‘郴州’小考》(《语文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2期),我有不同的看法。“弱人”先生在兹篇旁证博引论述“郴州”实为“柳州”,言“柳氏绝无郴州之行”,便断然判定“《童区寄传》中的‘荛牧儿’,当与‘郴州’无  相似文献   

18.
释“焚”     
“焚”字是个常用字。本文拟对七十年代末期至九十年代初期以来中国出版的影响深远的五部大型语文辞书关于“焚”字本义的训释谈点拙见。不当之处,敬祈方家垂教。《辞海》(修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焚,烧。《礼记·月令》:‘毋焚山林。’通‘偾’。”《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焚,烧。《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弗,将自焚也。’假借为‘偾’。”《大辞典》(台湾三民书局1985年版):“焚,①用火烧山林宿草。《说文》:‘焚,烧田也。’②烧,煤毁。③炮格的刑法。”《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  相似文献   

19.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中的“落木”从来解释为“落叶”.本无疑义。刘永铮《说“落木”》(《中学语教学》2005年第8期)一却认为:“木.就是树木,翻遍古今汉语词典.也不会找到‘木’就是‘叶’的义项”,“‘落木’是‘凋落的树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王勃《滕王阁序》中说“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此处“趋庭”指承受父亲的教诲,但为何“趋庭”释为承受父亲的教诲呢?典出《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鲤是孔子的儿子,字伯鱼。孔子在庭前教育孔鲤不学《诗》就不善于说话,不学《礼》便无法立身处世,孔鲤听从父亲的教诲,便学《诗》、学《礼》。“趋庭”也称“庭趋”,明李东阳《麦舟图》诗:“亦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