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校文化驱动模型是一种学校改进模型,其实践基础是三方合作学校发展同盟,即大学、政府、学校基于共同愿景,本着平等互惠共赢原则,实现学校持续良性发展。学校文化驱动模型考验大学的智慧和信心。这种考验来自校长及其学校对管理与领导思维的需求,这种需求直接挑战大学及其成员的经验和知识舒适地带。为了应对挑战,大学教师需要具备沟通能力、话语转换能力、指导能力。模型贡献了思维学习、工具学习和伙伴学习等学习方式,确保校长和学校系统思维能力的永续和更新。  相似文献   

2.
大学教育本身是传承、适应、批判、选择、创造文化的活动,因而,广义的大学文化是包括大学精神、大学制度、大学行为等方面内容的整体。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内核,是大学文化的最高表现。大学精神更多的是在诠释一所大学的个性,它一旦形成,将为学校发展建设注入强大的生命源,并发挥出强有力的价值导向、群体凝聚和社会辐射作用。大学精神实质上反映了一所学校特有的哲学思想,它本质上是学校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管理模式的哲学抽象,是对学校“文化体”和“文化群”意识形态的整合、凝炼和升华。  相似文献   

3.
大学章程是保证学校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目前我国在大学章程的建设中存在着对大学章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学章程没有个性特色、大学章程的实施缺乏监督、大学章程与外部环境冲突等问题,因此,要使大学章程发挥作用,保证学校健康发展,大学应提高对大学章程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大学章程的实效性,突出大学章程的个性特色,体现大学章程的价值追求,建立健全大学章程的监督机制,处理好学校内部与外部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继承传统,突显特色,引领大学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学是以学术为本,以研究高深学问、培养高级人才、从事文化传承和创新为宗旨的学术组织。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价值取向,文化传统是学校绵延不绝的血脉,优势学科是学校的品牌资源,办学定位是大学发展的方向标。因此,学校应以大学精神作为学校的灵魂,以文化传统作为学校的血脉,以优势学科作为学校的骨架,以科学定位作为学校的标杆。如此,大学才能真正成为文化精神的滋养之地和文化风骨的养成之所。  相似文献   

5.
校训是一所大学对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反思和认同,是对学校教育理念、治学风格的高度概括,是学校办学传统与育人目标的集中体现。校训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为学校的发展定基调、指方向、拓思路、树形象。社会的剧烈转型要求不断强化大学校训的育人功能,本文基于大学校训育人功能的发挥现状,指出校训理念设计要突出文化底蕴,再稳定的求发展;理念践行重在以人为本,发挥学校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学办学定位关系到学校的方向选择、角色定位和办学特色,关系到学校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关系到学校各项功能的发挥,是学校制定发展规划、方针政策、拟定各项制度的理论依据,是学校沿着正确方向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保证。英语作为任何一所大学办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必修专业,其学科建设成败与否直接对大学教育产生相当的影响,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就会使大学教育犹如骏马长上翅膀。  相似文献   

7.
SAT和ACT是美国具有代表性的大学招生考试,其与学校教育存在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学校教育对SAT和ACT考试具有规定性:考试制度设计在于服务社会现代化人才选拔需要,考试目的和试题内容注重匹配学校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SAT、ACT考试对学校教育具有能动影响:考试改革促进中学课程改革,考试评价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考试成绩的合理使用提高大学招生效率。最后,大学招生考试与学校教育的良性互动是大学招生考试的本质追求,也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谈大学校训的特征和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训是学校制定的,要求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一所学校对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和认同。大学校训是大学针对组织内部全体成员制定的具有导向、激励作用的词语,是大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探索高深知识和进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是大学理念、大学文化、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9.
学校和学生之间权力关系的失衡迫切要求大学内部权力重构。大学内部权力重构的目标是要实现权力的相对均衡,以致学生获得相当的话语权,促进大学高效运转。限制学校权力而不是靠提升学生权力是实现大学内部权力均衡的优化路径。大学内部权力重构的策略可以有校务公开、明确学校权力的界限及其运用程序、扩大对学生的救济等。  相似文献   

10.
文化视域下的大学品牌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品牌的内涵包括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三个维度,体现了大学自身的价值和功能。大学品牌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内涵是对大学核心价值的深化和升华。大学品牌建设就是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大学品牌建设应重点放在培育大学精神、创新大学理念、塑造学校形象、优化人文环境、建构大学制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面临着教育资源的激烈竞争,作为大学竞争手段之一的大学形象被各所大学所重视。大学形象也日益成为有效的竞争手段,吸引优质生源和社会支持。大学形象是学生取得对学校认同感的首要因素,学校认同感是大学生情感认同的核心内容。学生对学校的认同会对其产生激励的作用,促进其成才,同时大学也能够以优质的学生质量提升大学形象。  相似文献   

12.
大学章程是指为保证学校自主管理和依法治校,根据《教育法》等法律的规定,按照一定的程序,以文本形式对学校重大的、基本的事项作出全面规定所形成的规范性文件,是大学的“宪法”,是大学办学的根本依据。结合大学章程的法令性和地方大学的地方性特征,笔者认为:保障地方大学自主办学、自我管理:保障社会参与大学事务;反映办学特色应是地方...  相似文献   

13.
大学教师对学校的认同结构是测量大学教师对学校认同的一个重要基础。以H省11所大学664名教师为调查对象,探讨大学教师组织认同的结构,问卷显示:大学教师的组织认同是由组织认同感和组织公民行为两方面组成,两方面存在一定的相关,但各自具有独立的结构因素。其中,大学教师组织认同感主要由组织适合性和组织归属性两部分组成,大学教师组织公民行为主要由热爱学校、帮助同事和自我发展3个维度组成。  相似文献   

14.
大学文化特色建设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一所大学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每一所追求进步和发展的大学都应该在遵循大学文化特色建设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定位以及周边的社会经济环境情况,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的大学文化特色建设措施,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开放大学的文化建设是开放大学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而目前,文化建设往往被忽略.优秀和健康的学校文化不仅是开放大学“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保证开放大学长久发展,提升开放大学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工作内容.文章从开放大学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内涵、存在的问题和如何建设开放大学学校文化等几个方面浅谈开放大学的学校文化建设,以此抛砖引玉,望引起更多业内及更多的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16.
一、大学协作新模式内蒙古大学是西部高校中重点建设的边疆民族地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地方综合性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格局中占很重要地位。地方综合性大学的跨越式发展,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处在一个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进行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在这一历史阶段对学校定位、办学特色、创新模式、办学现代化以及国际化战略、学校队伍建设模式、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选择,对学校多年来的改革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坚持特色战略、优势战略、创新战略和质量战略的内涵及外延联运的办学基本战略框架,是地方综合性大学…  相似文献   

17.
教育质量是大学的生命。大学教育质量包括三方面含义:一是人才培养质量,二是教学质量,三是大学为人才培养提供的教育服务质量。具体表现为学校的教育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育服务质量,通常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欢迎程度,毕业生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所做贡献和大学生对学校教育条件的满意程度来衡量。对学校、大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而言,由于角度不同,对教育质量的定义不同,目前大学扩招可能对教育质量的三个方面有所影响,主要是规模和结构发展不协调造成的。大学要健康地发展,永葆生命活力,必须抓住教育质量不放。  相似文献   

18.
日本高等专门学校制度,是根据日本对中级技术人才的急需而创建的。培养出的人才对日本的国民经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高等专门学校的创设与发展 日本的高等教育可分为大学、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等几类。大学和短期大学都招收高中毕业生,培养本科生和专科生。而高等专门学校则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培养专科学生。  相似文献   

19.
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是高校竞争力的核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即文化。大学文化建设是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只有一个,即大学精神。大学要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根本点在于大学自身的完善,用一种新的观念来诠释、培育大学精神。用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来培育和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尤其应当重视是要把提炼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培育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点,要注重提炼学校的办学理念,对发展准确定位,要不断创新教育理念,还要重视大学形象设计,倡导行为文化。  相似文献   

20.
大学附属学校是我国基础教育学校的重要类型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在北京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场域中,近年来涌现出一批"新"大学附属学校。与传统大学附属学校相比,"新"大学附属学校的特征表现为:以实现区域教育资源优质为目的,具有明确的政府导向;它们与大学是合作关系,由双方组建的协调机构推动合作;"新"大学附属学校的发展外部性强,重在依托大学资源的输入和支持。"新"大学附属学校的涌现,使人们有机会重新审视"大学与中小学校之间关系"的命题,反思大学支持中小学发展的机制,并开启"合作导向"教育发展思维:"新"大学附属学校扩展了"大学附属学校"的内涵和外延;探寻大学的内驱力是"新"大学附属学校可持续性的重要保障;构建开放合作的教育生态是实现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有机联结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