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古代社会中火刑制度的形成、发展,以及由此演化出的各种火烧模式、尚火祭祀仪式,无不体现出火崇拜观念在文化心理方面的积淀.  相似文献   

2.
汉至唐郊祀制度沿革与郊祀歌辞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郊祀祭天是中国古代国家宗教的中心,帝王通过"绝地天通",获得沟通神圣世界与世俗国家的独占权,以之作为王权合法性的基础和终极来源.汉唐郊祀礼仪经过了复杂的演变过程.汉武帝定郊祀之礼,具有方术和游仙色彩;汉末王莽确定了儒家祭祀体系;魏晋南北朝时期频繁的"告代祭天"成为改朝换代的标志;隋唐时期大型礼书的编纂标志着郊祀制度的最终完善.郊祀仪式中的巫祭乐舞、游仙乐舞、民间俗乐、胡部新声丰富了郊祀乐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性,郊祀乐章与诗篇是祈祷、祝颂等宗教情感的表现,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娱乐性.  相似文献   

3.
近年考古发掘,在甘肃省礼县鸾亭山发现西汉畤祭遗址。畤祭是秦人独创的祭祀天地祖宗和农神的仪典,并为汉朝所继承,还开创了后代封禅和郊祀天地的祀典。通过古代文献的钩稽和出土遗址及遗物的比对,肯定鸾亭山遗址,就是秦襄公于公元前770年所立的西畤。考证了西畤的祭祀对象、建筑特点及祭祀仪典,并与考古材料相对照,证实了秦人畤祭的真实存在,肯定了西垂及秦汉的西县,就是今甘肃礼县,这在中国早期礼仪文化史及秦早期历史的研究中有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4.
礼制建筑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天地、神祗的场所,我国古代都城礼制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产生到初具规模阶段(夏至秦);进一步发展阶段(西汉至南宋);最为规范、最为完备阶段(元、明、清)。通过分析,文章认为各朝代统治者在都城中修建礼制建筑唯一的指导原则是儒学中有关的礼、乐理念,礼制建筑是在都规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唐代是道教史上的兴盛发展时期,也是道教从民间宗教跃升为国家宗教,并对唐代社会产生影响的重要时期。史籍道经中有关唐代国家行用道教投龙的记载,是道教仪式已上升为国家祭祀大典的有力说明。唐代帝王热衷于投龙是崇信道教所致,投龙仪式更反映出唐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崇道风尚。从道教经法制度的相关论述可以看出,投龙仪式具有宗教功能及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我国古代帝王出行中临时寓居的官署,行宫是研究中国历史的活化石,也是研究古代帝王巡游及其他活动的绝佳样本。帝王行宫修建的历史年代、地理位置分布、建筑布局及风格、核心功能、文化传承、旅游视角下的规划与开发,都让它赋予现代旅游厚重而独特的文化内涵。我国古代帝王行宫需要在旅游发展战略和市场经济的双重指引下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相似文献   

7.
从整个仪式来看,赛戏是群体性祭祀行为,是将祭祀仪式作人物形象的图解。但它确又是戏,有人物角色、舞蹈动作和故事情节搬演等方面的戏剧审美因素,因而人们将它认为是敬神为主兼以娱人的祭祀仪式剧。赛戏活动一般是每个台口演出4天,包括报赛、迎喜神、刮街、斩旱魃、说夜书等固定程序。《斩旱魃》是赛戏独具特色的仪式剧,它的内容强烈地体现了原始的雩祭意识。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社会,帝王作为一种公共权力主体和政治角色,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统治和政治关系。帝王被塑造为一切可以政治化的权力的化身。其称谓作为君权文化符号自然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统治和政治关系及其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些称谓所承栽的文化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主流文化方向。  相似文献   

9.
古希腊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有的宗教信仰和祭祀仪式、城邦制度、重视体育的教育制度以及崇尚英雄的民族性格等对古奥运会的产生与兴起具有决定作用。而古奥运会的衰落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所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社会背景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现象发生改变、不复存在。古奥运会的兴衰变迁对当今奥林匹克运动的的开展,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贵州黔东土家族花灯经历了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从花灯的音乐、舞蹈、、语言、表演、民俗等都较好地保存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2005年思南土家族花灯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古代民间文艺从祭祀仪式到歌舞表演的文化变迁,这对我们研究中国民间表演艺术的历史演变过程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1.
要加强对墓葬壁画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入性,有必要从一个学科的高度,对墓葬壁画的研究进行一些方法论规定性的思索。对某一时期墓葬壁画的研究大体可分为这样几个步骤或层次:一、利用传统考古学的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方法对壁画墓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二、结合文献史料,对墓葬壁画的文化背景、源流及艺术风格等问题的探讨;三、对壁画功能和意义进行解读,从而复原图像与墓葬本身的关系,以及图像与丧葬意识和行为过程的关系;四、将对墓葬壁画的研究扩展到整个文化史范围,努力达到复原古代社会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妥乐古村寨"人树相依"、"人树合一"的独特景观,形成了以"树文化"为载体的银杏古树文化、历史迁徙文化、宗教文化、民间文化和农耕文化等多种文化的汇粹。标识着妥乐村民千百年来的记忆、眷恋和归属感,是妥乐村民的怀旧和寻根文化的再现。  相似文献   

13.
赛戏是流布于山西省北部的一个古老奇特的剧种。它是由民间祭祀、广场社火、舞台表演、民乐吹奏、说书讲史等几个重要部分组成的一种大型活动。由于时代的变迁,赛戏退出了舞台,趋于消亡。但它作为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诗三家义集疏》标点斠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校点本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在使用中发现王氏所征引的毛<传>、郑<笺>部分标点有不妥之处.这些标点错误归纳起来,有不当断而断、当断而不断、当属上而属下、当属下而属上、因不明假借字而误断、因不明古今字而误断、因不明语法而误断,因不明名物而误断、因不明礼制而误断等九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中国岁时和礼仪民俗中的体育形态大都是伴随着自然崇拜、神鬼迷信和禁忌等产生的。由于各地自然环境的明显差异和人文背景的不同,所以民俗体育也各具特色。魏晋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各民族礼仪民俗中的体育,逐渐转为岁时民俗中的娱乐活动(少数民族聚居区这种变化较晚)。而历代的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又使各地民俗体育相互吸收和发展,自隋唐始,龙舟竞渡、角力、蹴鞠、射箭、赛马、拔河、登高等,事实上已成为多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了。  相似文献   

16.
《礼记·月令》的比较神话学解读--以仲春物候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记.月令》是古人根据天象和物候来安排自己礼仪行为及社会生活的历书。其中的“鹰化为鸠”与远古女神信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立陶宛民间杜鹃化鹰的传说为解释汉族“鹰化为鸠”、“鸠化为鹰”提供了线索。而句芒司命神不仅具有人面鸟身的特征,在原型谱系中和司生命与繁殖的地母神有象征性的认同关系,而且是生命、生殖、春天女神的化身。伏羲蛇身熊号与再生女神变化周期相关,它是生育女神的化身。比较神话学的视野、知识对上古中国丰富的礼书经典具有再认识的作用;古文献解读应提倡三重证据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国远古夏商时期与古希腊时期的音乐与生活、乐器、音乐形式、音乐理论等方面的分析比较,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东西方音乐文化的短长与优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能够客观地审视东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取长补短,相互融通和借鉴,更好地传承、创新、发展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18.
国家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中主导性乃至决定性的因素。缓和阶级冲突是国家的基本职能。国家又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立经济利益的社会集团。国家利益与国家职能相矛盾,使国家与社会处于矛盾之中,矛盾的发展状况决定了社会和国家的命运。国家利益集团的存在使社会形成地主、农民、国家各为一极的三角形经济结构,其间存在着一个相互制约的链条,并使社会经济结构乃至整个社会呈现很强的稳定性。强化国家职能、限制国家利益,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需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都学是城市科学与历史学交叉而形成的一门边缘综合性学科。古都是一个古今贯通的概念,既包括历史上的都城,也包括历史上曾经作过都城的现代城市,所以中国古都学的研究对象包含两大方面:一是历史上的所有都城;二是历史上的都城后经转化演变而来的现代城市,两者是一个对象的不同侧面和阶段,是互为基础的矛盾统一体。中国古都学与城市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国古都学要借鉴城市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