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怕领导的电话。黎明即起, 艰辛跋涉,“万米自行车运动”之后,来到一个风光秀丽、水肥鱼美的地方。布下“重窝”,理好钓丝, 一边欣赏着乡间的美景,一边与水下的鱼儿进行着智慧的较量。鱼儿咬钩正勤,钓者钓兴正浓时,手机响了,领导告知:“紧急公务,马上加班。”钓者的好心情瞬间全无,但事业为重,岂能玩物丧志?待匆忙赶回,方知所谓“紧急公务”,实在纳税大厅排队,以在领导视察时,造群众踊跃纳税之场景。“钓事”折射出“政事”,钓者少钓几次鱼无所谓,如此假造政绩实在让人“害怕”。  相似文献   

2.
堰塘话选位     
选择堰塘四角,是鉴于鱼儿沿一边岸游弋至转换方位的弯角时,多有稍事逗留的习惯。且若遇风,不管风向如何,始终有两角处于下风口并常淤积一些飘浮物,甚是吸引鱼儿。因此,只要钓者在这里“守株待兔”,就比较容易钓获鱼。  相似文献   

3.
苏志勇 《钓鱼》2004,(13):24-24
夏夜,暑气尽收,凉风习习,鱼儿纷纷近岸觅食。如果这时候到水边垂钓,收获定会令人欣喜不已。我们这儿的钓友很喜欢在这个季节到河边下“暗钩“,一边纳凉聊天,一边享受钓乐。  相似文献   

4.
三怕塘主的脸色。现今农村可养水面大都被承包,适宜野钓的自然水域越来越少,钓友们只好到“论斤收费”的开放鱼塘过钓瘾。垂钓时,钓友大都喜静不喜闹,塘主时不时过来提提鱼护、点点鱼获,甚搅钓兴。大鱼上钩,长竿如弓,钓者兴奋异常,玩的就是这种感觉,但遛不了两个回合,塘主拍马赶到,惟恐大鱼脱钩少了利润,长抄一伸,捞鱼入网,使钓趣减色不少。赶上哪天鱼儿不拿食,塘主抱怨之声不断,急如热锅蚂蚁,似乎鱼儿不咬钩是钓者之过,弄得钓者心情颇为不爽。更为不爽的是花高价钓的鱼,回家称一称,一斤只有七两。结算“找零”,钓者欠塘主三两元不可,塘主欠钓者再多无妨。可嗜钓者偏偏“不长记性”,隔三差五还去主动上当。如今钓友们情愿长途跋涉到远郊粗放型养殖水域垂钓而不愿在近郊开放鱼塘垂钓,此其因也。  相似文献   

5.
晓红 《钓鱼》2007,(1S):25-25
无论是肉食性的鱼,还是喜吃素食的鱼,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性——爱吃活食。尤其是在天气湿闷、水中缺氧,或水温较低时鱼儿吃饱之后,对一般食物不感兴趣,但见到活食时,仍然会追着去咬。于是一些老钓手创造了一种新奇的钓法,叫“追钓”。追,当然是引逗之意,就是在鱼儿不愿进食的时候,用提动钓饵的办法,使钓饵“活”起来,用活物去引诱鱼儿上钩。  相似文献   

6.
唐泽洋 《钓鱼》2005,(23):21-21
鱼儿不进窝,纵使您有再美味的钓耳,再高明的钓技,也是枉然,俗话说“鱼儿不咬钩,气死老钓翁”。这样的体会你经历过?[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夏钓瘦水     
夏雨龙 《垂钓》2003,(7):21-24
朗朗夏日,浮云点点,水里老奸巨滑的鱼儿跟岸上老谋深算的钓者哪个更不惧酷暑?选个舒服的钓位,尽管让鱼儿自己折腾吧!  相似文献   

8.
秋高爽钓边     
王华良 《钓鱼》2010,(21):26-27
钓谚中有“夏钓潭,秋钓边”的说法,“潭”意味着深,远,“边”就意味着近、浅。鱼儿超浅靠边了,这就意味着鱼儿好钓了,于是,秋季就成了春季以来的第二个钓鱼旺季。  相似文献   

9.
侯凤明 《钓鱼》2005,(18):41-41
“走马”是指运动中的钓者,“观星”是老钓手判断钓点内是否有鱼的依据。俗话说“盛夏鱼儿叶下藏,走马观星钓荷塘”。白露之后正是大量莲藕上市旺季,夏季茂盛而又浓密的荷叶,被人因采藕而拉得东倒西歪,使原来密不透风的水面缝隙洞开,给钓鱼人带来了施钓的良机。加上夏季高温阶段刚过,气候逐渐回到了符合鱼类需要的温度,又因为莲藕有过滤肥水的功能,使得藕塘中的水质偏瘦,鱼类食用的天然饵较少,塘中的鱼对饵有着更强烈的摄食需求,因此白露节气后,正是走马观星钓荷塘的最好时段,早晚凉爽的气候也为钓者提供了良好的出钓时机,使钓者免遭了酷热之苦,真正享受钓鱼的乐趣。  相似文献   

10.
邢乐仁 《垂钓》2002,2(1):22-26
冬钓时,老赵总把“农夫和蛇”的寓言故事装在脑子里。鱼儿在低体温状态下,不仅游速缓慢、食量减少,就是对外界(钓者)发出的刺激信号,也反应迟钝、麻木,因而在钓法上……老赵和鱼老板之间的较量最终集中体现在他与低体温鲫鱼的较量上。  相似文献   

11.
姜丙利  董峰 《垂钓》2013,(7):26-27
鱼儿吃口轻时,浮标的变化常常很微弱,钓者常会因此错过最佳的扬竿时机。对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探索和学习,向钓友介绍一种较好的钓法,俗称--“钓一线”。  相似文献   

12.
阿牛学钓记     
手竿传统钓之标讯:判读标讯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垂钓者对提竿时机的把握与鱼获量。无论采用“传统钓法”或是“悬坠钓法”,人们都无从观察到水下鱼儿摄食的状况。鱼儿在水底的嗅、拱、碰、撞饵食至吞食钩饵都是通过钓线传导到浮标上的。而这些颤动、抖动、  相似文献   

13.
定点喂窝钓     
张世才 《钓鱼》2008,(5):48-49
常言道:“水库钓鱼鱼难钓。”因水面宽阔,鱼密度小,给“钓翁”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掌握了鱼儿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加之垂钓得法,不仅能钓到鱼、钓大鱼,甚至做到鱼儿满篓。笔者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到用车盘竿定点喂窝钓鲤鱼、草鱼、青鱼等大型鱼类,往往均有收获。  相似文献   

14.
颜恒 《钓鱼》2006,(9):38-39
浏览过一些钓鱼报刊,发现关于针对做窝的钓谚较多,如“钓鱼不撒窝,大都钓不着”、“药米打窝,鱼来不走”、“诱饵有香味,鱼儿才拢来”、“春钓不打窝,回家没汤喝”等等。  相似文献   

15.
草丛引钓术     
贺军  陈艳香 《垂钓》2001,(10):48-48
夏季来临后,沟渠湖泊中生满了密密的各种水草。产卵后的鲫鱼、鲤鱼,尤其喜欢在这些水草繁茂的水域活动觅食。那些生性谨慎的大鲫鱼,也在早晚之间游离水底,浮到水上层,一边晒阳,一边拱食水面的嫩草。站在岸上,到处可以听到水中鱼儿吃草的“叭咂、叭咂”的声音,甚至可以透过草丛,看到成群的大鲫鱼在草下游来窜去。在这种环境中垂钓,常规钓法已很难奏效,而使用戳拱引钓术则收获颇丰。  相似文献   

16.
孙惠德 《中国钓鱼》2005,(11):28-28
随着天气渐渐转凉,鱼儿是越来越难钓了,鱼获也越来越少。但我们江浙一带有一种独特的钓法——“提钓”,却是天寒地冻时鱼获颇丰的有效钓法。  相似文献   

17.
黄旺意 《钓鱼》2009,(23):37-38
“三分钓技,七分钓位”。这句钓谚说明在整个垂钓活动过程中,钓点选择的重要性,尤其在鱼儿少吃少动、觅食活动范围不大、天寒水冷的冬季则更加显著。因为冬季垂钓主要是人找鱼,不是鱼找饵,只有找到鱼儿躲避严寒,  相似文献   

18.
台湾今日存在的钓场,已经无法和早些年前相比,传统式钓鱼方式已不复适用,今日钓鱼所讲究的是“快狠准和科学化”。您所面临的敌手是变幻莫测的大自然,和诡谲精明的鱼儿;鲜明的四季寒暖变化,关系着鱼儿的动静行为。前述科学一词在众多钓友的临场经验中已得到证实。其广义的解释大致而言应是想钓什么鱼?在哪里钓?要如何钓?所以想钓得一手好鱼,所将面临的是一场智慧的挑战,中国古文学中有日: “一纶一丝一清钩,钓得鱼儿水中游。”一切皆在静中。“鱼”者,及四张口和四只脚的之字组合,吾人拟于广大的水域中钩取它,必先习得此道中之一二始能大有所成。  相似文献   

19.
张世才 《垂钓》2002,2(7):66-67
“夏钓秋钓,半夜最好。”为什么此时夜间比白天好钓呢?一是因为夜间比白天安静,干扰不大,加之光线昏暗,鱼儿自身安全感增强,便放心大胆到岸边觅食:二是因为夜间比白天的温度低,岸边溶氧较多,散热较快,饵料丰富,鱼儿纷纷从深水区游向浅水区:三是因为夜间能避开钩、线、坠对鱼儿的视觉影响,鱼儿易上钩:四是因为有些鱼类如鲇鱼、甲鱼和一些警觉性高的大鱼,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肉食性的鱼,还是喜吃素食的鱼,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性——爱吃活食。尤其是在天气湿闷、水中缺氧,或水温较低时鱼儿吃饱之后,对一般食物不感兴趣,但见到活食时,仍然会追着去咬。于是一些老钓手创造了一种新奇的钓法,叫“追钓”。追,当然是引逗之意,就是在鱼儿不愿进食的时候,用提动钓饵的办法,使钓饵“活”起来,用活物去引诱鱼儿上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