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期统合危机与大学教育的主要功能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在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会产生阶段性的心理发展危机。而青年期的发展危机主要产生在自我统合与角色混乱两极之间。大学教育的主要功能应着重引导大学生在迷失中找到定向,使他们学会在求知中获得快乐,在求知中健康成长.在生活中准备生活。大学本科教育已不再是终点教育,而变成了人一生发展的中间教育。  相似文献   

2.
学生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社会互动形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基于学生的自我发现会产生角色的混乱与冲突。学生在学校的受教育过程中,这种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个体合理运用自我发现来化解这种冲突,将有效减少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因冲突所带来的困惑。  相似文献   

3.
健康人格的理论探索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统合是健康人格的本质特征,人格统合包含三个方面的统合,即自我内部的统合、自我与社会的统合,以及自我与自己实践活动的统合。人格统合良好的个体主要表现为客观的认知与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的生活态度与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谐的人际关系与良好的社会适应,以及实践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与自我效能感。人格智能是实现和保持人格统合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4.
试论大学生就业后社会角色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社会角色发生了根本转变,我们要正确认识从“学校人”到“社会人”、“职业人”的角色转换,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适应新环境;正确认识自我,确定新的人生起跑点;开放自我,走出封闭,培养群体意识;培养独立,主动意识,尽快实现角色的转换。  相似文献   

5.
习得性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怎样消除中小学学生的“习得性无力感”心理呢?一、坚定学生的自信心丧失自信,是“习得性无力感”的一大心理特征,鼓励自信,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是消除“习得性无助”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学生发展兴趣、发展特长。导致出现部分中小学生“习得性无力感”心理有其自身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由于教育观念的偏颇与畸形,特别是教学评价手段的片面与单一,使学生的自我同一感发生了混乱,形成了失败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王浩鹏 《中国德育》2006,1(8):21-22,36
“善”的教育,即道德教育,是小原国芳“全人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学生之“自我”为中心,认为道德基础是自我的良知,道德教育应帮助学生实现道德自律;道德的起点是个体内心的纠葛,教育者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道德的形成是个体自我修养的过程,道德教育应该为学生道德思考与道德实践等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谭行绩 《广西教育》2006,(7B):43-45
生涯是生活里各种事态的连续演进方向;它统合了人一生中依序发展的各种职业和生活的角色,由个人对工作的献身而流露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式。它也是人生自青春期以及退休之后,一连串忧愁或无酬职位之综合,除了职业之外,尚包括任何和工作有关的角色,如学生、受雇者、领退休金的人,甚至包含副业、家庭、公民的角色。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能使学生加深对自身生涯独特性、方向性、空间性、现象性的理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方向性,以及在活动中体会竞争的残酷与现实性。  相似文献   

8.
教师角色的自我定位,是指教师个体对职业地位的自我期望。从师生关系角度看,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什么位置。它决定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情感取向和教育方法手段的选择,对师生关系、教育氛围、教育效果等都产生巨大影响。 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对教师角色有不同的要求,这就构成教师角色的时代特征。今天的时代是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是社会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革的“社会转型期”。现代教师不能围于传统观念的“樊篱”,不能不对教师角色作新的认识和定位。笔者认为,现代教师宜自我定位为学生的公仆、向导、助…  相似文献   

9.
体育“部活动”是日本学校教育的一大特色,体现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近年来日本的相关改革显示,政策导向和制度构建等外在动因并非体育“部活动”发展的根本原因。三所不同类型高中教师对体育“部活动”教育意义的认识和态度显示,“部活动”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教育工作者的内部驱动,体现其制度化自下而上的特点。基于阐释主义研究范式来看,日本体育“部活动”的发展是一种社会建构的产物:全人教育作为共通的教育理念,形成对体育“部活动”的显性普遍阐释;教师个体对体育“部活动”的意义阐释各不相同,自我阐释存在多样性;由于类似竞技体育的教育“神话”和对学生自主性培养等隐性普遍阐释的存在,自我和普遍阐释形成统合,最终在教师群体内宣告了体育“部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0.
黄静 《考试周刊》2008,(8):206-207
青少年期是人生的黄金阶段,是个体从儿童过渡到成年,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由于青少年的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扰,同一性的形成在青春期形成了危机.本文主要以艾里克森关于同一性的理论为背景,揭示造成青少年同一性迷失和角色混乱的原因,目的在于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意见,帮助青少年建立自我同一性,解决发展危机.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天职就是帮助学生过上幸福生活。要成就学生的幸福人生,教育者必须掌握一门如何将学生导向幸福的教育艺术,其核心是:机智地处理好幸福的“可教性”与“不可教性”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当下幸福与人生幸福、幸福祈愿与现实生活、角色生活与个体生活、需要分化与价值建构之间寻求平衡点和教育行动的切入点,进而为学生与幸福相遇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高职学习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心理趋于成熟,人格已经接近完善和稳定。人生发展的目标,诸如:升学、就业、竞争、自我角色的认定,整合自我和人际关系,自主能力及控制个体的情绪情感已经明确。显而易见,高职学习阶段是个体作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心理问题处理得好坏将会对其人生,产生重大的影响。一从目前传媒报道和众多的研究来看,高职学生已成为心理问题多发场所。有研究表明,大学中有16.5%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还有不少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抑郁和焦虑症及挫折感。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轻微的心理问…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青少年不能达到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就有可能引起角色混乱和消极同一性的发展。文章分析了青少年心理特征的多样化及教师在此阶段对青少年各方面的影响,提出了一些有效避免教师语言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1]。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对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这也是生涯教育的意义所在。近几年生涯教育越来越引起大多数中学的重视,认为"要将生涯规划的理念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本学科的知识对于未来职业的价值"[2]。  相似文献   

15.
处于职业生涯起始阶段的初任教师常常面临“身心分离”的职业状态,随即被“我是谁“”我为何为师”等专业自我基本问题所困扰。然而借助外在专业发展途径无法厘清自我内心的根本问题,从而转向以现象学和教育学的“具身”理论为依据,依靠“在场”的身体,从时间具身化维度将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和未来的我统合为一个整体,以个体自我的体验、感受和理解回应每一次“现实震撼”;同时,从空间具身化的“自我”和“他我”双向“自为”角度促进专业自我的形成。从身体的视角看,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就是其具身化的专业自我形成过程,将“作为‘人’的教师”和“作为‘教师’的人”相统一,形成自我性、整体性和自觉性的教师专业自我。  相似文献   

16.
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同一性形成、建立的关键时期,积极的自我同一性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自我同一性相关的理论和自我同一性混乱的表现进行了阐述;然后分析了出现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原因;最后,为大学生积极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提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与周围现实的关系的认识,并由此对自己的一切思想、行为与潜力所采取的自觉的态度。简单地说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自我意识包括自我存在感知、自我评价、自我追求、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是决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角色”原是戏剧、电影的用语,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1934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创始人G·H·米德将它用于社会心理学,从而使“角色”成为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角色”是指与个人在某一群体或社会情境中所处  相似文献   

18.
当前,教研员角色认同呈现出作为学科指导者角色的偏执化、区域管理者角色的工具化、教育服务者角色的泛在化等特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国家—个体—职业”的社会分层逻辑促进了教研员角色守正,“组织—个体—职业”的社会适配逻辑实现了教研员角色转置“,技术—个体—职业”的技术增强逻辑带来了教研员角色出新。面对新的社会历史空间,为避免教研员角色认同危机或矛盾,有必要增强教研员“学本”意识,使其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领导者;实现跨空间的联动,成为制度、理论与经验的专业融合者;涵养个体技术理性,成为技、艺、道的反思性实践者。  相似文献   

19.
项目式学习在跨媒介阅读中的角色构建涉及自我身份意识的觉醒、言语生命在虚拟世界中的表达、自我赋权导致的权力关系的改变等,这是一个比较复杂、交织着多种因素的构建过程。在这个构建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摆脱“权威者”的传统角色,触动学生自发融入主体性角色,寻求家长、专家等社会人士充当协调者或建设者的角色。在跨媒介的阅读和交流中,这些角色的现场性对话将超越时空限制,切合基于知识情境性的“参与隐喻”,从而在丰富多元的对话实践中获得个体言语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20.
鉴于人-职匹配理论视角下的传统生涯辅导重规划轻适应,可能导致学生难以应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生涯转变或者人生困境,尝试根据生涯适应力理念,以兴趣探索辅导课为例,旨在厚植学生的生涯“信念”“能力”和“态度”,培育学生因应个体与外部环境变化的准备和能力,积极应对生涯困难和生涯变化,促进生涯适应力的提高。本文认为生涯适应力视角下的生涯辅导要做到:重视未来与现实对接,激发积极的生涯关注;引导个体自我认识反思,提高理性的思维能力;促进自我探索与环境相结合,树立“积极不确定”的生涯发展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