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共关系──高校科研管理中一个值得重视的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从奥本海默与“曼哈顿工程”说起1942年8月,美国在纽约以东的曼哈顿地区建立了一个研究机构,该机构是把刚发现不久的原子核裂变现象用于原子弹制造的领导机关,并把这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计划命名为“曼哈顿工程”。美国在考虑工程总指挥人选时,舍弃了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慧眼独具地启用了有出色管理才能和杰出组织才能的奥本海默。然而奥本海默的工作并不如想象的那么顺利,15万人的科技队伍,种种难以预料的问题和症结都接踵而至,如果说工程师之间、科学家之间各自的意见还比较容易统一的话,那么工程师与科学家间的摩擦就有…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戏剧化的“韩春雨论文事件”报道过程反映出传统实证主义科技观仍在当前我国科学家和媒介观念中占据主导地位,也为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学者提供了一次难得机会去审视当前我国科学家的真实知识生产及其与媒体科学传播的真实互动过程。首先从STS中默会知识理论和实验者回归悖论分析“韩春雨论文事件”中颇受争议的可重复性原则,指出可重复性原则不是一个镜式反映自然的表征过程,而是一个社会文化利益介入的实践建构过程。接着从STS中藤村的分子生物学彩车理论和拉图尔的信用循环理论角度分析“韩春雨论文事件”出现的社会原因。最后就如何避免类似“韩春雨论文事件”再次发生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科研伦理与诚信建设机制需进一步重视与完善;二是需在功利主义价值观与理想主义价值观之间保持合理的必要张力;三是需加大STS教育的普及力度,让科学回归真实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3.
厚宇德  潜伟 《科学学研究》2008,26(2):261-266
 科学家是现代科学世界的主角,一些科学大师较早就对两种文化问题进行了自己独到的思索并得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论。本文通过分析解读薛定锷、奥本海默、爱因斯坦、贝尔纳、玻恩、费恩曼等几位著名科学家对待两种文化的态度,展示了他们对这一话题以及对科学与人类未来等方面的思索而获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认为两种文化存在对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两种文化之间的融合与沟通是完全可能的,但一定是长期而持久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吴生 《今日科苑》2006,(11):28-32
奥本海默(J.Robert Opp enheimer) 1904年出生在美国纽约一个富裕家庭。由于家道中落,法西斯主义的崛起,到他成为伯克莱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政治观念左倾激进的人了。1942年,奥本海默入选一个物理学家团体,评估制造原子弹的可能性。主持美国政府这个“曼哈顿计划”的戈罗夫斯将军(Gen.Leslie R.Groves)深为奥本海默的思想和才华所吸引,他不顾监督“曼  相似文献   

5.
在科学研究中,一些人成功了,便被人誉为“科学家”;一些人没有成功或暂时没有成功便被人斥为“白痴”。在科研现实生活当中,前者与后者之间究竟有多大的差别?恐怕没有人能真正说清楚,而他们之间唯一相同的是,他们都对客观世界做出了思考,这也许是最为宝贵的。  相似文献   

6.
《科学生活》2010,(8):31-33
癌症与什么相关?这是全世界的医学家都想搞清楚的问题。最近有科学家发现,罹患癌症,除了与遗传和环境影响有关之外,生活事件和癌症之间,也具有非常明显的关系。所谓生活事件,就是人在一生当中所经历的事件。美国有一个科学家,名叫托马斯,他把生活事件归纳为几大类,包括童年、幼年时期的经历,诸如童年、幼年时期家庭是否和睦,学习成绩是否良好,工作上的问题,生活上的问题,婚姻恋爱的问题等等。实际上,生活事件就是人一生的经历和遭遇。  相似文献   

7.
发生于1948年的“积石山探险事件”是中国近代科学史上的一起欺诈事件,美国商人雷诺利用民国时期科学界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急于发展科学的特殊心态,导演了一场历史闹剧,从中渔利,并愚弄了中国政界与科学界,其过程一波三折。通过对此事件的微观考察,揭示当时中国科学事业的生存环境、经费投入、科学家心态等方面的情况,探究事件的文化背景,以透视20世纪40年代中国科学文化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8.
由于“索卡尔事件”的发生 ,“科学大战”被西方媒体传得沸沸扬扬 ,可以说在知识界引起了一场“大地震”。这场“大战”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大 ,是知识界少有的 ,它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从表面上看 ,这场论战发生在“有科学家、持实证主义立场的哲学家组成的科学卫士与后现代思想家之间” ,似乎是一场科学与反科学之间的较量。实际上 ,当我们冷静地解读论战双方的文本时 ,就会发现 :论战双方阵线并不分明。在“科学卫士”中 ,有“科学”和“科学主义”两种倾向 ,而在“后现代思想家”中 ,也有“反‘科学’”和“反‘科学主义’”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9.
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对“安徽基因事件”中引发争议的关于科学家的责任、国际合作中本国基因资源流失以及媒体是否应对科学进行调查等问题,进行了剖析与思考。指出:在大科学时代,科学家应肩负起对科学和社会的双重责任;严格审查、加强监管是防止基因资源大量流失的重要手段;对科学进行调查,不仅是媒体更应是科学组织内部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联合其他8国科学家合作进行的“黑龙江流域白垩纪生物群与K/T界线研究”已进入“厘米级”研究阶段,这是中国在关于此类领域研究首次取得的重大进展,它标志着在中国境内寻找到完整展现6500万年前后生物灭绝与复苏事件的地层记录已“近在咫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