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9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中有如下题目:题目图1中标记号的十角之和是()度?赛后相继有杂志刊出了多种解法.这些解法要么不太直观,要么使用了闭折线的“环数”概念(有点杀鸡用牛刀的味道),对一个初中学生来说,很不好理解.笔者新近发现了一种解法,既直观又简洁,几乎无需唇舌.现介绍于下.解连结CF,KI,并将图1改画为图2(注意虚线与实线的互变),结论已变得很清晰了.标记号的十角之和是一个凸五边形、一个凸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减去两个(带虚线)三角形的内角和.即(5—2)X180o+(4-2)X1800+180o-2X180“…  相似文献   

2.
人的自信不是天赋而是后天在家庭、社会,尤其是在学校教育培养下形成的品格意志,它对一个人一生尤为重要。学业的成功有赖于它,生活中的挫折困难有赖于它.聋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更有赖于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聋校中高年级的学生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由于听力的缺陷、社会交际封闭等原因,导致聋生的思维能力带有明显的局限性,要么夜郎自大,目空一切;要么自卑自弃,挺不起胸、抬不起头。语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中的习作教学.对许多语文教师来说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许多老师说,我明明上课都把习作方法、技巧等讲明了.游戏也做了.资料也准备到位了.可学生的习作还是那样——架子会搭,但文章里面装饰不好。要么是语言凌乱.表达不通顺;要么前后顺序颠倒.篇章不完整等。甚至很多学生提到习作就害怕。不想动笔写,觉得无话可说。我们在教学中,怎样更好地指导学生习作呢?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流、探讨的互动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思维的流动不再一味地由教师流向学生,而是师生间、生生间相互碰撞、互相接纳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在课堂上随时可能发生一些教师事先无法预料的“意外事故”,要么是学生的回答、发问、解法出乎教师的意料,要么是学生行为令教师尴尬等等.那么,如何看待和处理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意外呢?  相似文献   

5.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如何教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如何学。判断题的答案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对,要么错。一些学生由于不知解法而盲目地全都划“√”或全都划“×”,导致失分率较高,很是遗憾。鉴于此,教师应重视方法的引导。解判断题的方法较多,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种解法。一、再现概念判断法。即运用所学的概念、法则、公式、结语等对所给命题进行判断。例1因为32÷0.8=40,所以0.8是32的约数。倍数和约数建立在整除概念之上,小学阶段数的整除性只研究自然数。如果数a能被数b整除,或者说数b能整除数a,数a叫做数b的倍数,数b…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中的习作教学.对许多语文教师来说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许多老师说,我明明上课都把习作方法、技巧等讲明了.游戏也做了.资料也准备到位了.可学生的习作还是那样——架子会搭,但文章里面装饰不好。要么是语言凌乱.表达不通顺;要么前后顺序颠倒.篇章不完整等。甚至很多学生提到习作就害怕。不想动笔写,觉得无话可说。我们在教学中,怎样更好地指导学生习作呢?  相似文献   

7.
陈燕青 《数学教学》2009,(11):18-20
1.问题的缘起 在解解析几何综合问题时,方法是否得当,常常是问题能否解决的主导原因.在解题时学生常常顺题而解,采用思路易得,运算较繁的方法,在繁杂的“死算”中越陷越深,无果而终.如何进行有效的引导,教会学生自己优化解法呢?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顺题而解并不是无可作为,对学生已有解法的分析和改善可以引导学生快速找到优化的切入口实现解法优化.以下笔者摘录教学的片段和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8.
从教以来.这种现象屡见不鲜:经过小学至中学七八年正规教学的中学生.在课堂上回答起问题来常常采用一两个字或短语。缺乏最起码的完整性.更谈不上内容的条理性和准确性。尤其碰到有老师来听课.更有不少学生噤若寒蝉。偶尔被叫到的。要么结结巴巴、面红耳赤,要么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甚至连声音也颤抖变调。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照理说.我们的学生正处在十四五岁的青春年华,应该是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试的。  相似文献   

9.
韩大胜 《学语文》2012,(1):32-33
有时学生在课堂上犯的一些错误.我们要么错过。要么批评一通,然后责令其改正了事。其实,对于学生所犯之错,我们既不应放任不管,也不能一味批评指责,而应把它们看作是教学资源加以充分利用。通过思考和分析,巧妙利用学生之错.可以打造富有个性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0.
自读课文该如何教,本不是一个问题。自读。自然应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适时点拨为辅。这样的安排,按理说,是最有利于体现新课程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然而。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的自读课,要么被当成精读课进行研磨.要么蜻蜒点水般三言两语一带而过。凡此种种.自然是课程定位不准确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做班主任,对班里的孩子,我可以说是特别下了一番功夫.刚开始时,我通过对原班主任的了解,掌握了班上每个同学的情况.也针对各种学生制订了一些教育策略.当时我班上有个学生小豪,上课时经常无精打采的,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于是,我找他谈话,  相似文献   

12.
高考试题不仅具有考试选拔甄别功能,而且还具有很好的教学功能,因为高考试题是命题专家潜心研究、匠心独运的结果,考题往往具有较强的原创性,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当然,原创性较强的高考试题也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有不少考题往往有其原型.这些原型要么来自于教材,要么来自于竞赛题,还有一些来自于过去的高考题,  相似文献   

13.
尽管高中政治对于很多理科学生而言并不是考查的重点也不是考查的关键点,但是高中政治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是广泛而深刻的。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理科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下面就探究一下在理科班级中如何开展高中政治有效教学的方法。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前很多理科学生在高中政治的课堂上要么是解答数理化习题,要么是  相似文献   

14.
学校教育实质上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互相倾听、互相应答的过程。当这一过程被阻断或者处于混乱无序的时候,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交往和沟通就将陷入困境。这时教育者将听不到被教育者的声音.即使能听到一些,也不是发自被教育者内心的.甚至是虚假的。被教育者要么缄口不语,要么言不由衷,这时教育行为将难以为继.其结果是贻误教育的良机,丧失教育的主动权。更为严重的是,有时教育者的失聪会导致学生人格自尊的失落、思维火把的熄灭、信念追求的尘封。教师失聪现象造成的诸多不良后果,迫使我们探寻教师失聪的根源,疗治教师失聪的病症。  相似文献   

15.
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有利于提高教学质显。所以,教学改革不能只注重形式,搞花架子.而是要切合实际,注重实效。这就是说,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做到衔接得当,稳妥实用。下面仅就生物学教学改革在几个关键问题上谈几点看法。1搞素质技有决不等于降低技学要求,更不是要限制技尖学生在新中国几十年的历史中,我们已经尝够了“走极端”的苦果。在新中国教育史上也有过大起大落的悲哀,要么闭门读书、争考满分;要么社来社去,读书无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经过几十年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在解答范围讨论型计算题时,不是错解就是漏解.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学生对该类题型的特点和解法缺乏系统的了解.现以典型习题为例,谈谈范围讨论型计算题和解题程序,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选择题在中考当中占很大的比例并且分值高.只要学生学好选择题的常用解法,对于一些问题可以迎刃而解。选择题大都有迷惑性,当学生对某个知识点认识不是很清楚时很容易出错。选择题几乎概括了所有知识点.可以全面考察学生学习知识的熟练度。下面笔者就中考题中选择题的常用解法做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18.
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工作实践中,有一种很深的体会,就是职校学生管理难,职校中的违纪生管理更难。这里指的违纪生主要是指受过学校处分、学习能力、思想道德行为都较差的学生,对这部分学生如果采用常规的教育模式,其结果是要么中途自动退学,要么在违反校纪校规后受学校的处分退学。结果都一样,流向了家庭,社会.给家庭、社会都会造成极大的压力。这些学  相似文献   

19.
总观作文教学,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作文时要么无米下锅,无从着手,要么出现千篇一律、无病呻吟的状况。学生作文出现的问题,除了学生在日常没有留心观察,去感悟、去体验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在作文指导中统得过死,管得过严,导得过窄。由此来看,我们的作文教学应引起反思,尽快走出误区,倡导学生自由表达.让学生倾吐心声,表达真情实感,真正达到“我手写我心,我文抒我情”的习作境界。  相似文献   

20.
邹志洪 《铜仁师专学报》2001,3(3):103-105,110
金属与硝酸反应的计算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金属与硝酸反应的复杂性,使得大多数学生在解决这一类型习题时大伤脑筋,要么过于繁琐,要么反应方程式写不出或根本束手无策,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摸索出一种解决这类题型的快速解法一一关系式法,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方便了这类题的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