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7月中旬,一位新闻发言人的离职引起网上热议。作为国内比较有个性的发言人之一,教育部原发言人王旭明在任时曾饱受争议,经常由新闻发言人变成新闻当事人。在他离职的消息被披露后,有评价说:“他能够在这个位置上干5年,已经是奇迹了。”甚至有媒体记者在博客上撰文称他的离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然而,也有不少记者和传媒学者却表达了对王旭明离职的同情和惋惜。那么,王旭明到底是不是一个合格的新闻发言人呢?王旭明的离任为何反而唤起了公众舆论的依依不舍呢?本文试图从新闻发言人的职业特点及其要求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深圳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工作办法》实施一年后,新闻发言人履职状况到底如何?记者在发生重大事件时能否第一时间联系上各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南方日报》记者就此展开调查,发现大多数发言人在电话那头并非触手可及:政府方面,65%的新闻发言人电话无人接听。其中,市人居委和市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的号码全是空号。党委方面,44%的新闻发言人电话无人接听。  相似文献   

3.
这篇文章并非高深之论,也非创新之谈,仅仅一点实践感悟而已。然而,编者却喜欢它,喜欢它的质朴.喜欢它的真诚.更喜欢它的实用。“把感想也记下来”,看似没啥了不得的事,但却道出了媒体在“同质化”竞争中的需要解决一个大问题。新闻发展到今天,已无真正意义上的“独家”可言,这就需要记者以“独家”的眼光透析新闻事件的内涵.以深邃的思考捕捉别人所见不到的背景,这时,把稍纵即逝“感想”记下来就显得特别重要,也许会从中发掘出新的“新闻点”来,达到“言人所未言”的目的。“把感想也记下来”,也反映了记者采访作风的深入和细致。“走马观花”式的采访,“感想”从何而来?蜻蜓点水式的采访,又怎能产生激情?没有激情,哪采的“感想”,写出的新闻又怎能感人?  相似文献   

4.
记者招待会与新闻发布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萌 《新闻记者》2004,(4):43-44
近来,我国北京、上海、四川、广东、云南、安徽等地纷纷推出新闻发言人制度。人们对新闻发布会和新闻发言人制度也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广泛的研究。但对于同样具有新闻发布性质的记者招待会,人们却极少述及,甚至普遍存在将记者招待会与新闻发布会相混淆的情况(如2003年7月《新闻记  相似文献   

5.
新闻发言人,即“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比较小的部门为兼职)新闻发布人员,其职位一般是该部门中层以上的负责人。新闻发言人的职责是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的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个别记者,发布有关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立场,并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的提问。”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国内企业已经逐步实现企业新闻发言人制度.记者在采访客观新闻时在面对企业发言人制度的时候,首先要灵活处理报道中的企业新闻发言人的发言,要在新闻发言人发言之后深入采访,确保新闻的真实有效性,要能够架起广大受众和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无可奉告”在四川省遭遇红灯。前些日子,该省对59位省直部门的新闻发言人 和21个市州政府新闻办公室的发言人行为进行了规范,由省委宣传部和省政府新闻办编写的《 四川省省级部门新闻发言人手册》,对新闻发言人的主要职责、日常交往礼节等作出了一系列规定,其中新闻发言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不要说“无可奉告”,不要说“ 对不起”、“这件事尚未证明”,不要不负责任等,还明确规定:“ 无可奉告”是新闻发言人永远的大忌。“新闻发言人”在时下是个很时髦的词语,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各地被推广,甚至许多乡镇也群…  相似文献   

8.
国外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已有百年历史。1897年,新当选的美国总统威廉·麦金利任命了乔治·B·科特柳为新闻助理,替他准备向新闻界散发的书面声明。1909年,威廉·霍华德·塔夫脱总统每周两次定期举行记者招待会,成了第一位举办正式的、定期的记者招待会的总统。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出现得比较晚。1983年,钱其琛同志担任了外交部的第一位新闻发言人,出发点是“满足对外宣传需要”。随着外交部一场场新闻发布会的举行和一个个新闻发言人的露面,这一制度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到1991年1月,我国为了更充分地向“世界说明中国”,组建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是否面临一场信仰危机?有多少人因纯粹的信仰而入党?”6月30日,在“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的新闻发布厅里,面带微笑的中央组织部新闻发言人邓声明遇到了美国记者“尖锐”的提问。  相似文献   

10.
艾丰曾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学者型记者”论题作过这样的阐述:“学者型记者又可分两种,一种,注意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的结合,着力于新闻学的研究,记者兼新闻学者。一种,注意研究自己报道领域的问题,着力于某个专业的研究,记者兼专业学者。”比照艾丰辉煌的新闻实践,我们会发现艾丰不仅在记者和学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而且自身做“全”了学者型记者。  相似文献   

11.
2007年4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园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布;8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并于11月1日起施行;2008年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随着这些条例和法规的实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了实现通过记者招待会或新闻发布会及时高效公开政府信息、最大限度满足公众知情权的目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必须努力创新传播模式,进一步优化各种传播策略。本文试分析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冗余信息”策略,探讨运用这种策略应该注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自2003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首期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以来,各地政府纷纷设立新闻发言人。政府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媒体是什么关系?是“对手”还是“伙伴”?怎样唱好“同台戏”?笔者结合南京的实际发表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3.
在《深圳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工作办法》实施一年后,新闻发言人履职状况到底如何?记者在发生重大事件时能否第一时间联系上各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南方日报》记者就此展开调查,发现大多数发言人在电话那头并非触手可及:政府方面,  相似文献   

14.
《记者摇篮》2006,(5):52-52
1.“踏访”式由头要“踏”出新东西来所谓“踏访”式由头,是记者或通讯员深入到现场,通过观察后写成的新闻由头。利用这种方式要注意,记者或通讯员一定要善于发现新的事实。不要把那些与要报道的事实无联系的事来作为新闻由头。2.少用“了解到”式由头所谓“了解到”式由头,就是记者或通讯员把自己到某个部门、某个单位去了解情况的事作为新闻由头。如果说这种方法值得推广的话,那么,记者和通讯员无须再紧张了,可以不急不忙,随便什么时候什么单位去采访都可以写出“新鲜”的新闻来,甚至还可以写出“昨日”新闻来。然而,这种方法也不是不能用…  相似文献   

15.
何晶 《新闻世界》2011,(8):141-142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公民媒介素养的提高,使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发生变化,并催生了网络新闻发言人这一特殊形态。本文试分析网络传播环境下,新闻发言人与媒体记者博弈机制的变化,揭示这种沟通机制网络化背后信息传播环境的日益开放。  相似文献   

16.
新闻采访是我们记者行当谁都熟悉、谁都离不开的话题。从新闻采访的定义来说,种类很多:如“新闻采访是记者和通讯员采集新闻素材和资料,访问新闻人物和知情人物的社会活动。”再如“新闻采访是一种独特的调查研究活动,是为了掌握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17.
“跑线记者”离不开所跑战线的日常工作,这些工作有行业会议,战线中的一些日常或动态性工作等等,可如何跑好战线,让战线中的新政策,以及贴近百姓生活的工作“变成”新闻,相信所有媒体的“跑线记者”都会思考。我认为,要想把战线中的这些工作“变成”新闻,“跑线记者”必须要有理性的思维,要在跳出“事物性”报道的同时,从中找出不同点,然后再通过认真思考,才能在所跑战线中找出新闻来。一、行业会议是“跑线记者”寻找新闻的“起点”应该说,任何一名“跑线记者”因“跑线”年头不同,他们对事件的观察、思考和认识都会不一样,可是要想把战线…  相似文献   

18.
今年的全国两会究竟有多少记者在采访?估计全国人大、政协的发言人都很难说清楚。记者们有交叉的,有外围的,有专门跟团的,有临时跑会的。综合各种数据,参与今年全国两会采访报道的记者估计有近6000人。在近10天的新闻大战中,记者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既有很多火花四溅的精彩时刻,也有“乌龙”狂出的搞笑瞬间。  相似文献   

19.
6月22日,中共上海市委新闻发言人记者见面会暨首场新闻发布会举行。上海市档案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杨智敏、程绣明首次亮相。杨智敏作为首场新闻发布会首批发布新闻的四个党委部门之一的新闻发言人,发布了上海档案部门发挥档案优势开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九个一"系列活动的新闻,引起媒体记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尹彦鑫 《新闻世界》2011,(7):293-294
本文从目前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现实出发,分析记者与新闻发言人"往来"背后的动力及博弈方的力量制衡状况,并针对目前"信源弱势"、"互动机制缺失"及媒体记者"售票员"角色等问题,提出应建立改善现存不足的新机制——"公民自荐的互动信赖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