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一张小小的车票,寄托了数亿漂泊在外的人们回家的梦。但这梦要实现起来,则要付出想象不到的代价"只有临客了,没座。"尽管得到这样的回答,在北京打工的安徽安庆的范志明还是马上掏钱,买下了这张1月19日从北京西开往安庆的临客车票,这是一张弥足珍贵的票。  相似文献   

2.
2016年春节前,《南国早报》发起“爱心车票·让爱伴您回家”大型公益活动。帮助2000多名贫困学子和务工人员获得免费车票。圆了回家梦。这项活动起源于2007年,由南国早报社发动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予以支持,在每年春运期间进行,已坚持10年。活动开展10年来,共发放爱心车票约1.5万张,运送在南宁务工的贫困人员、困难残障人士及贫困学子等群体回家过年。“爱心车票”的线路主要涉及广西省内60多条客运班线。此外还有发往广东、越南的班线。广西运德集团每天拿出免费车票,由《南国早报》免费发放给贫困人士。“爱心包车”则由《南国早报》联系工会、妇联、爱心企业、个人共同出资。由报社组织包车并免费发放车票。  相似文献   

3.
2月16日,在上海一家金融单位工作的陈女士前去购买女性专用包厢的车票,却被告知这种车票已经停售。广受社会关注的京沪直达列车女性包厢“面市”一周后,悄然“隐退”。据了解,2月7日起,京沪直达Z6次列车上3号软卧车厢预留两个包厢,成为这条线路上首次开设的“女性专用包厢”,上海火车站还开设了专门的“女宾软卧”售票窗口。而仅仅过了一周,专用的售票窗口又卖起了普通车票。铁路部门表示,停止“女宾软卧”售票是上级的通知,具体原因尚不清楚。铁路列车上好不容易开设的分性别服务,却只有一周的“寿命”。原本打算提高服务品质而推出的分性…  相似文献   

4.
新闻专题性策划中的“注意力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敖先生讲:报纸不增张(扩版),好像罐头里的沙丁鱼;报纸增张,好像泡过水的面包。在时空跨越新千年之际,“千禧”风在掠过中国时不大不小地撞了一下中国报纸的腰。 新年伊始,人人回家。经济日报等大报老老实实出一张“节日版”,平时16版,元旦8版,千禧于前而岿然不动;羊城晚报等大众化报纸及个别日报则闻风策划,空前“增张”,乘“千禧”之风震撼报纸市场。大规模扩版的报纸粗粗估算,有羊城晚报1月 1日的“跨世纪金版”共40版(且从1999年12月27日起即开始为“跨越千年环球采访特别报道”扩版);广州日报共20…  相似文献   

5.
小李破产了,他所有的资产都被拍卖了。此前,他干过五六个行业,卖过服装,开过诊所,破产前,他开了一家火锅店。 现在,他的口袋里只有一元钱和一张回家的车票,这是他所有的资产。从深圳开出的143次列车开始检票了,他百感交集。“我不能这样走!”在跨进车门那一瞬,他退了出来,火车随后开走了。  相似文献   

6.
李娟 《新闻采编》2001,(6):31-32
“孙仲芳寻亲”系列报道是《扬子晚报》2000年推出的一个社会新闻系列报道,它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喜获一等奖。这一系列报道从2000年7月12日的长篇通讯《我要回家》开始,到2000年8月9日“孙家母子喜游黄浦江”结束,围绕孙仲芳寻亲这一中心事件,共发表新闻作品15篇,言论5篇,照片64幅,其中4条新闻上了头版。这一系列报道之所以能在中国新闻奖参选的近千件新闻作品中脱颖而出,充分说明了它是一组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佳作。 以情写情,真情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7.
意识流     
有一个段子是这样的:公交车上.一个陕西农民手持一张十元钞票凑到售票员眼前,嘴里咕哝着:“见过吗?”售票员瞟了他一眼,没有发作。不想这老乡没完没了.仍是执着地大喊“见过吗!见过吗!”售票员终于按撩不住怒火,掏出一张百元钞票回敬道:“你见过吗?!”后来方知是口音的谬误,对方是要买到“建国门”的车票。  相似文献   

8.
2015年春节,上海大学博士生王磊光的一篇《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的返乡笔记,火爆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在返乡笔记中,王磊光描述了乡村的人际关系、交通设施、婚姻观念的变迁,并由衷地表达出了知识的无力感。随后,更多的博士返乡记开始出现在网络上,如署名为“古鱼”的《又一篇博士生返乡笔记:从一而终的稳定生活更可怕》。博士返乡记呈现出迥异的乡村面貌与知识分子的乡村情感,并由此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6月5日至19日,鄂东晚报在头版推出“千里护送落难女回家”的系列报道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半个月时间内,记者采写了13篇感人至深的稿件,配发了17张冲击力强的照片。这组报道不仅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而且扩大了本报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0.
车票有假     
1月13日,深圳铁路公安处查获一起假车票案。当地一个建筑工地的工人们取回预定的100多张深圳至武昌的车票后,发现全部是假票。这些票的来源是一个流动售票点,工人们一共订购了400多张车票。警方从现场工人  相似文献   

11.
春节临近,在外打工的民工纷纷返乡,这本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很多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民工提前返乡的种种好处,说“提前返乡,不再饱受拥挤之苦”“可以不买春运期间的涨价票”等等。以笔者所在的浙江嘉兴城区的情况看,这些报道的出台有一个重要背景,就是在有关部门的努力下,民工兄弟如期拿到了薪水,可以高高兴兴回家过年了。这是好事,也的确值得宣传。但是,在舆论“一边倒”的推波助澜下,一些原本打算迟些回家的民工也纷纷提前返乡,并在一些地方加剧了用工的紧张形势。1月4日上午,笔者到嘉兴某职工服务中心就企业招工情况进行调查,该中心…  相似文献   

12.
7月15日《新京报》上一条《检察官晚回家老婆可以追查》的新闻,引起较大争议。据悉,北京市检察院公诉处率先推出“检察干警家属联系卡”。该卡用于检察院和检察官家庭的联系,共同监管检察官“八小时”外的活动。海淀区检察院宣传处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院推出的“贤内助”手册,请检察官的妻子帮助单位监督丈夫“八小时”外的社会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人们对这条新闻的集中讨论在于此举到底是正当监督还是干涉个人隐私。但笔者却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莫非北京市的检察官都是男性,一个女检察官都没有?何以为证?标题说得很明白,“检察官晚回家老婆可…  相似文献   

13.
信者,义也.纵观我国的五千年文明,信与义作为一份传家宝,一直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从2010年2月21日开始,楚天都市报率先推出报道时代典型人物“信义兄弟、接力送薪”系列报道.从第一天起,这组报道就开始吸引全国各地媒体的关注.其中,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前后6次聚焦,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也纷纷开辟专栏持续进行升温.在此后的两会上,“信义”也成为年度热词.2010年至2011年,“信义兄弟”相继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十大责任公民”、“201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以及全国第三届道德模范等殊荣.同时,楚天都市报的该组系列报道也获得第21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14.
9月21日,绿色和平组织国际总干事、54岁的葛德(Gerd Leipold)只身从阿姆斯特丹飞到北京,在首都机场,他拿着一张纸条,写着北京同事EMAIL给他的地址,上了出租车:“请送我到这个地方……”  相似文献   

15.
春运步入"高铁时代",对于家住长三角地区的学生而言,返乡成本恐怕将要增加.据报道,沪宁高铁学生票最少也要110元,汽车票则只需75元,不少手头偏紧的学生只好改坐长途汽车返乡. 春运来临,离回家的日子越来越近,而旅途费用却涨起来了.不仅是归乡的学子,其他将要乘坐铁路的返乡旅客,都将面对"高铁时代"下的新选择,要么坐价格昂贵的高铁,要么改坐寥寥可数的慢车,或者换乘长途汽车同家."高铁时代"之下,那张维系乡愁的车票,也随之"通胀"起来,变为游子的另一份忧愁.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台州日报从5月1日起,在头版开辟了"光辉的足迹--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栏目,高密度、大容量推出"红色之旅"--"老区的那些人和事"、"红土地上的台州人"、"共和国从这里走来"等系列报道,在当地引起热烈反响.市委宣传部领导表示,这组关注革命老区和革命圣地的新闻报道,是当前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4月18日,“自助透析室”中两名河北大厂的患者从北京回到大厂县人民医院接受透析,这是“自助透析室”被取缔后的首批返乡继续治疗的患者。据患者介绍,费用虽高出自己承受范围,但县里各部门已作了最大努力,故同意返乡治疗。  相似文献   

18.
朱洁  崔敏 《新闻实践》2012,(3):62-62
从2008年春节开始至今,媒体对“摩托车大军返乡”进行了连续5年的报道。摩托车返乡大军主要是指春节期间,由广东地区骑摩托车返回广西、湖南、四川、重庆、贵州等原籍地的务工者。虽然年年有新闻,但媒体“仪式性”报道背后并没有形式的开拓和角度的深挖。2012年1月12日到2月3日农民工返乡高峰期间,四川日报、重庆晚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对此都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19.
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台州日报》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每日以四个版推出《奥运特刊》(共8版),在及时刊登新华社体育专稿的同时,《台州日报》派出两名编外记者赴京采访,转战赛场内外,每日以一个版的篇幅,刊发记者在北京发回的现场报道与图片,以记者特有的视野,挖掘“台州元素”,做足“台州人”的文章,由于“地方元素”抓住新闻的地域贴近性,密切关注本地与奥运会的联系,强化原创报道,乡土味浓,使报道更具可读性,因而受到读者的好评。  相似文献   

20.
“15岁克林顿浪漫情书送学妹”、“戈尔巴乔夫从不穿洋装”、“日本皇太子夫妇远离皇宫”,2月27日某报国际版的一个版上,“隆重推出”的竟然是这样的一些国际“大事”。一度以严肃客观为特色的国际新闻,如今在一些媒体上正变得越来越媚俗。这片昔日的“净土”上,现在充斥的除了血腥恐怖就是绯闻琐事。笔者在3月27日共买了4份当地出版的报纸,看腻了社会娱乐版上的绯闻琐事,本想“高雅”一下看看国际版上的国际局势,结果竟大失所望。4份本地报纸的国际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