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美国报纸联合网NNA这样定义社区报:"现在,区分一张报纸是否是社区报的特征是看它是否是为一个特定社区提供信息服务。社区是指一个地域上、政治上、社会上或者是宗教上的共同体,并且这个共同体共有从属感。一些社区报只在网络上存在。任何一家定位为一个特定社区服务的报纸都可以称为社区报。"1本文从互联网思维的角度来分析社区报如何发展和社区报的互联网思维。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3,(22):77-80
美国社区报与社区居民的"亲密感"的营造来自于报纸内容的本地化、贴近性和实用性。中美社区报在报纸的功能定位、内容定位、采写视角、采写内容、体裁和语言以及编辑方式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别。吸收美国社区报先进经验,在中国现实环境中进行本土化分析,中国社区报的内容发展策略就自然呈现了。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4,(17):74-80
本文以美国社区报的发展变迁为线索探讨了美国社区新闻思想的流变,选取了不同阶段代表性学者和新闻从业者的社区新闻观进行分析。美国社区新闻思想的大体发展脉络是:早期乡镇报人有办报的思想但没有报道本地新闻的思想;上世纪30年代注重本地社会生活报道成为乡镇报纸共识;自1950年代郊区城镇报和大城市邻里社区报获得大发展,"社区新闻"概念应运而生,社区报纸与社区发展关联起来;1990年代至今,社区新闻思想走向深化,社区报纸的责任意识凸显。  相似文献   

4.
辜晓进 《青年记者》2005,(10):68-70
美国报纸有一个显特点,即相当多的日报每天都出有多个版本。这些报纸并不是像人们猜测的那类每天分时段出版的所谓全日报(如在晨报之后再出下午版和晚版),而是针对读的各种需要在主报基础上发行的另版报纸(笔这里称之为“副报”)。笔访问过的18家报社,无一例外都出副报。进种副报现象已成为当今美国主流报纸的例行做法,其经验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媒科技》2008,(8):10-10
宁报集团中国宁波网于8月1日隆重推出新一代数字报纸《播报2.0》(http://bobao.cnnb.com.cn/)。第二代手机报的上线,标志着新一代版面式手机报的正式诞生。中国宁波网与全国首份第二代手机报“速报”、全国首份原创数字报“播报2.0”、 全国首家社区电子显示屏报共同构成“一网三报”立体化的奥运报道格局。  相似文献   

6.
聚焦"瘦报"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何谓“瘦报”所谓“瘦报” ,又称瘦型报、瘦身报纸 ,即在传统的对开或四开报纸的基础上加长、缩窄 ,使报纸在外形上显得更加苗条。其实 ,“瘦报”并不是新鲜事物。按照报刊史学家丁淦林先生的说法 ,早在20世纪40年代 ,邹韬奋创办的被称为“中型报”的《生活日报》 ,其实就是一种瘦报。“瘦报”起源于美国。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仁风教授介绍 ,近些年来 ,美国报纸版面变化较大 ,除了“图片增多变大”以外 ,“报纸变窄”是另一显著变化。不少美国著名报纸的版面由8栏改为6栏。美国发行量最大的《纽约时报》 ,自1976年9月7…  相似文献   

7.
让新闻与居民的生活越来越近——美国社区报一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峥 《新闻实践》2006,(3):55-56
提到美国报纸,人们马上会想到在美国甚至世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几份大报。但实际上,美国老百姓平时接触最多的却是他们身边的社区报纸。无论是在繁华喧嚣的国际大都市还是在边远偏僻的小山村,我们都能找到社区报纸的身影。这些社区报是居民之间的纽带,也是连接社区与外部世界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陈树生 《青年记者》2014,(2):99-100
社区报:传统纸媒的"剩余价值"信息技术革命对传播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以网络、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蓬勃发展,与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传统报业受到了互联网的强烈冲击,发展前景难以乐观。在传统大报的一片颓势之中,社区报却凭借旺盛的生命力在新媒体环境下呈现出了对抗报业经济衰退的态势。根据NNA(美国报纸协会)的调查显示,美国7000多家社区报目前拥有共计超  相似文献   

9.
美国报纸有一个显著特点,即相当多的日报每天都出有多个版本。这些报纸并不是像人们猜测的那类每天分时段出版的所谓全日报(如在早晨之后再出下午版和晚版),而是针对读者的各种需要在主报基础上发行的另版报纸。为方便叙述,笔者这里称之为“副报”。这种副报现象已成为当今美国主流报纸的例行做法,笔者访问过的18家报社,无一例外地都出有副报。美国报纸出多个版本的动机,一是满足读者的需要,如及时投递的需要、获得最新消息的需要,以及了解本社区信息的需要等等;二是增强竞争力,使报纸在与外来报纸和地方小报的竞争中取胜;三是扩大广告效益,…  相似文献   

10.
胡凯 《新闻实践》2009,(6):29-32
社区报在国外尤其是在美国发展得相当成熟,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数据显示,在过去的45年间,美国社区报纸的数量和读者数量都出现了持续增长.社区报在中国的发展颇为坎坷,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中国社区报的现状进行剖析,解读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非常规报纸指的是那些使用特殊材质、特殊版式、特殊印刷手段,或者在特定期目、特定内容、特定日期、特定数量、面对特定受众、服务于特定的事件而印刷、发行的报纸。它的“非常规性”在于打破了报纸产品在形式产品这一层次上的稳定性和约定俗成性,以更有创意的“界面”向消费者传递有关报纸产品的信息,例如市场上出现过金银报、丝帛报、玻璃报、手机报、异型报、社区报、超“厚”报、临时报、防水报等等。  相似文献   

12.
贴近“三农”──县(市)报的基本立足点贺寿光,刘必建农业、农村、农民,一直是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县(市)报是最直接面对“三农”的报纸,担负着最直接服务“三农”的任务。因而,贴近“三农”,是县(市)报的基本立足点之一。一、贴近基础产业,以稳定社会大局为...  相似文献   

1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世界十大名报纸,它们分别是《纽约时报》(美国)、《苏黎士报》(瑞士)、《世界报》(法国)、《泰晤士报》和《卫报》(英国)、《人民日报》(中国)、《世界报》(德国)、《艾蓓珊报》(西班牙)、《华盛顿邮报》(美国)、《真理报》(俄罗斯)。世界十大名报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越发成为市民的“集聚地”.作为一种新的报道理念和报道模式,社区新闻近年来已经成为新闻传播实践创新和理论探索的热点.在全国众多纸媒中,有相当一部分报纸推出了“社区新闻”专版或专栏作为湖北省市州报会长单位的襄阳日报社也不例外.2004年,襄阳日报社旗下《襄阳晚报》(原《襄樊晚报》)开始推出社区新闻专版,2008年,《襄阳日报》改版后,在社会民生版面,也推出了有关社区的新闻报道专栏.其中“社区故事”、“社区人物”、“党报热线进社区”等栏目在广大读者当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世界》2011,(6):F0004-F0004
《亳州晚报》系中共亳州市委机关报,由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办(主管),报纸创刊于1994年4月,其前身为《药都报》、《毫州报》,曾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报纸”。2000年6月,《亳州报》获得全国统一刊号CN34-0073。  相似文献   

16.
中国第一张社区报为何兵败长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4月15日,号称“中国第一张社区报”的《巷报》正式停刊。这份曾经热闹登场,一度被看作是中国社区报先行的报纸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迅速走向衰亡。在令业界唏嘘不已的同时,也让许多人对“社区报”的概念提出怀疑。尽管如此,国内报界对社区报的尝试仍在继续。现在回头来看《巷报》,探究其失败原因,以图对中国社区报的继续探索提供一点可资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一段时间以来.在网络新媒体的猛烈冲击下.报纸这种最为古老的媒介形态的生存问题随之成为业界最为关注的重点。相关的讨论及观点也为数不少,但概要之有二。第一类的观点认为:“报”活。“纸”死。这是说。以纸为介质的传播形式会不断萎缩直至消亡.但是报道的内容以及内容所体现出的思想与观点,将会继续存在,不过是以新的方式或介质来传播。第二类的观点则认为:“报”死,“纸”活。这是说。报纸仍将长期继续存在,但将不再是现在的模式,而是“进化”为社区报、免费报的形式,也就是说报道所针对的读者对象和内容与现有的报纸截然不同。因而可以视为“报”死“纸”活。  相似文献   

18.
5月23日下午,美国社区报研究专家Jock Lauterer到人大新闻学院进行主题为"社区新闻概况与新媒体背景下的美国社区报纸",并与师生一同交流了相关问题。Lauterer先生任教于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新闻与传播学院,担任卡罗莱纳社区媒体项目高级讲师、主任。  相似文献   

19.
美国老百姓平时接触最多的是他们身边的社区报纸。无论是在繁华喧嚣的国际大都市还是在边远偏僻的小山村,都能找到社区报纸的身影。无论是参照国外社区报发展经验,还是从国内报业竞争环境形势上看,国内发展社区版(报)已到了必须被重视的阶段了。  相似文献   

20.
《新闻前哨》2013,(1):5-5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去年12月7日。德国商业日报《德国金融时报》发行最后一期纸质报纸,刊登漫画和对媒体行业革命的思考向读者告别。头版为黑色,头条仅两个德语单词:Endlich schwarz(终究来临的黑色)。而报纸英文名“Financial Times”的几个字母被省去,变成“Final Times”(最后的时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