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巧改实验     
上《正电和负电》一课时,我将书上实验中的橡胶棒换为气球和塑料笔,毛皮换成自己的头发(应干燥洁净)。气球和塑料笔比橡胶棒轻许多,悬在空中,只需少量电荷,就能观察到明显变化,避免了由于毛皮受潮和橡胶棒过重造成的实验效果不理想:在观察带同种电的物体互相排斥和带异种电的物体互相吸引时,气球和塑料笔被“推”去“吸”来,随意转圈,效果明显,学生兴趣盎然,乐在其中。  相似文献   

2.
让学生动手做“摩擦起电”实验麻城市第二实验小学肖素芳(431500)小学自然教材第六册里的"摩擦起电"的第二个实验,按书中设计是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近氖管,氖管能发亮,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常难成功。我们同行改用毛皮或丝绸会摩擦塑料文具盒、塑料尺或唱片...  相似文献   

3.
验电器制作与使用的实验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实验目的(1)学会验电器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因地制宜勇于探索的精神。(2)拓宽学生视野,使其学会运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带何种电及初步判断物体绝缘性能的强弱。2实验重点验电器的制作及物体带电性质的判断。3实验器材(1)塑盖空乳腐玻璃罐(或水果玻璃罐)、电烙铁、8cm左右长的铁(或铜)螺钉(带2只螺母)、小钢球(或铁球)、废铜丝、锡箔纸(香烟壳中取)、胶水、小刀。(2)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晴纶布、塑料笔、钢丝、竹筷、木筷、铅笔、橡皮、钢笔、塑料直尺、尼龙手套。4实验步骤(1)制作验电器①在玻璃罐塑盖中树…  相似文献   

4.
《摩擦起电》一课有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经过摩擦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第二是氖泡发光实验,证实摩擦后的物体确实带电。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是这样做这两个实验的: 第一个实验:用毛皮摩擦过的塑料尺接近轻小的纸屑,发现吸引。然后,用毛皮摩擦过的塑料尺接近一个  相似文献   

5.
实验表明 :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互相排斥 ;两根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也互相排斥 ;可是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与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这表明硬橡胶棒上的电荷和玻璃棒上的电荷是不同性质的电荷。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首先提出把呈现在玻璃棒上的电叫正电 ,呈现在硬橡胶棒上的电叫负电。正电、负电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对于物体相互摩擦后带电的符号 ,有人认为丝绸与玻璃棒摩擦后 ,玻璃棒总是带正电 ;有人则认为玻璃棒不管与什么物质相摩擦 ,所带的电都是正电。对于摩擦在摩擦起电中的作用有人则认为仅仅是增加两物体的有效…  相似文献   

6.
《摩擦起电》一课,要求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概括得出结论。然而广大农村,能够开出这一学生分组实验的学校却不多见,原因是做摩擦起电的传统材料(毛皮——橡胶棒,丝绸——玻璃棒),不但要花钱,而且效果差。遇上阴雨天气,若无法烤晒,则实验效果很差。现在化纤与塑料是随时可以找到的材料,笔者用这些材料进行试验,效果甚佳。试验结果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电和负电》一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知道电有正电和负电两种及两种电的相互作用,并培养学生相应的实验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将玻璃棒和橡胶棒分别用丝绸和毛皮摩擦后,将其中一根用细线悬挂,用另一根棒去靠近,根据两棒相吸相斥现象来说明两棒带电的异同。在课堂实验中我发现这种办法不易操作。尤其是实验中发生的现象不清晰。这主要是  相似文献   

8.
1 静电的三种起电方法11 摩擦起电当两种物体相互摩擦时,其中束缚电子本领较弱的物体将失去电子带正电,另一种物体得到电子带负电。这种由于摩擦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摩擦起电。例如:毛皮与橡胶棒摩擦,毛皮因失去电子带正电,橡胶棒因得到电子带负电。那么如何确定物体摩擦后的带电种类呢?下面是按物体束缚电子本领强弱排列的顺序表。玻璃 有玻机璃 尼龙 头发 毛皮 丝绸 纸 橡胶物体束缚电子的本领不断增强表中的两种物体摩擦时,前面的物体易失去电子带正电,后面的物体易得到电子带负电。相距越远的两种物质摩擦时,带电…  相似文献   

9.
1 精心准备材料  实验课前,老师必须将实验材料逐个测试后分发给学生。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摩擦起电》时,为学生准备了干燥的毛皮、丝绸、玻璃棒、橡胶棒等一组有结构的材料。但这些材料经过摩擦后,却怎么也吸不起纸屑,导致实验课没有成功。究其原因,是这些玻璃棒、橡胶棒使用时间长久,人的汗水、皮脂和灰尘等污物粘在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层”,才使棒不带电。对于需要自制教具的实验,教师要精心选择材料,精心制作教具。教学《声音的传播》时,教师为了让学生知道声音是怎样通过周围的物体向外传播的,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把拴…  相似文献   

10.
1 静电的三种起电方法 1.1 摩擦起电 当两种物体相互摩擦时,其中束缚电子本领较弱的物体将失去电子带正电,另一种物体得到电子带负电.这种由于摩擦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摩擦起电.例如:毛皮与橡胶棒摩擦,毛皮因失去电子带正电,橡胶棒因得到电子带负电.那么如何确定物体摩擦后的带电种类呢?下面是按物体束缚电子本领强弱排列的顺序表.  相似文献   

11.
我教义务教育教材《自然》第三册第十三课《摩擦起电》时,本想通过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亲身体验出“物体摩擦后能带电,带电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的东西(纸屑、泡沫、碎片等)”的原理。但是教材上的第二个实验:“用氖泡去接近摩擦过的塑料尺,看有什么现象发生”时,学生怎么做也看不出效果,不管怎么摩擦,氖泡总是不  相似文献   

12.
1 摩擦起电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二册P44图4-1,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实验,是学习电学观察的第一个演示实验。用丝绸跟玻璃棒摩擦,毛皮跟橡胶棒摩擦带电,实验很难成功,原因是天气潮湿,丝绸和毛皮不干燥。用烘干设备,对实验器材进行干燥处理的方法,虽然效果显著些,但费事费力。用以下方法演示摩擦起电,效果显著。a.用长约0.8m,宽0.2m的农用薄膜,对拆后与桌面摩擦,薄膜能吸引大量的轻小物体,效果非常显著。b.手掌与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摩擦,起电的效果很好,泡沫塑料带负电荷,手掌带正电荷,人要站在绝缘的泡沫塑料…  相似文献   

13.
以前上《摩擦起电》这一课,总是照本宣科地指导学生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得出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的结论,这样的教法似乎天经地义。  相似文献   

14.
《摩擦起电》一课中的第二个实验:用氖泡去接近摩擦过的塑料尺,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这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表象——验电笔中的氖泡遇电发光来证明摩擦过的物体确实带电。教师在实验中不论怎样摩擦塑料尺,氖泡也不会发亮,有的教师便用“箔片验电瓶”进行实验,学生能看到用未摩擦的塑料尺接触金属  相似文献   

15.
小朋友们都知道,家里的各种电器都离不开电,电是哪里来的呢?是发电厂送来的,这是一种可以流动的电。我们今天做的实验是用笔发电,不过这种电能量很小,因为它不流动,我们就叫它“静电”。原理说明:塑料笔能发电是因为它在毛皮上穴或毛发中雪摩擦时产生了静电。静电电荷包含正、负两种,带有某一种静电电荷的物体会吸引带有另一种静电电荷的物体,塑料笔带有负电荷,而铁环带有正电荷,根据电子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规律,塑料笔发出的静电能吸引铁环不断地滚动。1.首先,准备好一支用过的塑料圆珠笔,一小块皮毛或毛料布,一把剪刀,一个空易拉罐。2.请…  相似文献   

16.
<正> 一、静电演示实验的改进我们在中学电学教学中,通常采用摩擦过的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如“通草球”或碎纸屑)来演示静电作用,但你是否见过摩擦过的带电体能吸引木制米尺呢?将一根木制米尺用线横挂起来吊于空中,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米尺的一端,此时就会看到米尺在静电引力作用下,发生大角度的偏转.这一演示实验效果明显,对中学生来说.产生了耳目一新的直观效果.  相似文献   

17.
胡莉敏 《现代教学》2006,(12):42-42
我曾经上过一节六年级《怎样使水流变曲》的科学课,在整个过程中,我尝试在探究式的教学中让学生体验科学,品尝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以探出科学味。 “使水流变曲”的实验是以毛皮摩擦橡胶棒后,用带电橡胶棒去吸引水流,使水流弯曲。但在实验中,很多学生在操作时并没有看到水流变弯的现象,学生中有的人失望了,有的人开始对书上的内容表示怀疑。看到此景,我组织学生一起来猜测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实验失败的。  相似文献   

18.
对于《电荷》这节课的学习,学生都非常感兴趣,摩擦实验做了一遍又一遍,课本上说毛皮摩擦橡胶棒、丝绸摩擦玻璃棒,学生可不仅仅满足于它们之间的摩擦,又拿毛皮去摩擦玻璃棒,丝绸摩擦橡胶棒,结果都带电哪!学生玩得不亦乐乎。在做实验"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时,由于课本上的实验步骤操作很难实现,于是我们改变了具体的实验操作,直接用导体棒把两个  相似文献   

19.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原子核所带正电的电荷跟核外所有电子带负电的电荷相等,原子处于不带电的中性状态.当中性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时,原子核所带正电的电荷跟所有电子带负电的电荷不相等,物体就带了电.用摩擦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在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对电子束缚能力较弱的原子核失去电子,从而该物体带正电,而另一物体由于得到这些电子而带上等量负电.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后,毛皮带正电,橡胶棒带负电,用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后,有机玻璃棒带正电,丝绸带负电.这种用摩擦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摩擦起电.电荷之间相…  相似文献   

20.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第 4 2面“简单的电现象”一节中 ,为了说明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 :让带电体去靠近一堆碎纸屑 .在此实验中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当带电棒靠近纸屑时 ,纸屑迅速飞向棒 ,与棒接触后 ,又飞散开来 .纸屑飞向棒的确是因为带电体吸引所致 ,而纸屑与棒接触后又飞散开是因为各纸屑由于与棒接触而带上与棒相同性质的电荷 ,同种电荷由于相互排斥而造成的 .纸屑的飞散吸引了学生过多的注意力 ,对于初次接触电学知识的学生 ,很难得出“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的结论 .此实验更适宜放在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