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在宁波举办的中国——新加坡数学课程与课堂教学国际研讨活动,其间观摩了来自新加坡的一位特级教师罗老师上的“容积”一课。虽然由于语言的障碍,我未能完全听懂这位老师课堂上的授课语言。但是她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引发了我对几何概念教学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2.
“终于算出来啦!”我大叫一声。忽然。发现周围的同学和老师似乎被我吓到了,都用诧异的目光看着我。原来我们正在上自习课,大家都在安静地做作业。“对不起!对不起!”我连忙小声道歉。  相似文献   

3.
唐文春 《今日教育》2007,(3S):42-42
一节数学课的开课非常特别:“请大家先读一读这几个词语:同时、相向、相遇、相距。”(生读)“读懂了吗?”“懂了”“请上台为大家演示一下……”我不由得心生疑虑:该老师花了好几分钟来了个语文式的“咬文嚼字”.有必要吗?可是接下来.我的猜疑随着课堂的精彩生成而烟消云散:数学也需“咬文嚼字”!后来,我也实践着在数学课堂上“咬文嚼字”.效果还真不错!  相似文献   

4.
童艳英 《职教论坛》2003,(12):40-40
一、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发现大部分数学成绩差的同学并不是头脑笨,而是自己在中小学多年形成的惰性痼疾所造成的行为习惯差,针对这种现状,教师首先要做到关心学生、热爱学生,经常鼓励表扬差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重新激发起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学语言要亲切真诚,常用“好”、“OK”、“就这样”“非常正确”等语言,使学生觉得自己行;对作业做得正确,书写又工整的可给予“好”、“漂亮”等批语。其次,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受学生敬佩的好老师,学生如果喜欢数学老师,自然就会喜欢数学。我曾接触…  相似文献   

5.
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有时,在课堂上待我们把某一问题分析完时,常常看到学生拍脑袋:“唉,我怎么会想不到这样做呢?”甚至有的学生感觉到“老师一讲就懂,自己一做就错”。  相似文献   

6.
杨昌敏 《贵州教育》2010,(11):45-46
凝视窗外的夜幕,我想起了一次闲谈时同事无意问说到的一件事。有一天,他问刚放学的侄子:“晓林,今天老师教了什么?”他侄子回答说:“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好像在说‘日本话’,听不懂!”当时在座的人听后都哈哈大笑……有的觉得孩子调皮,有的说晓林上课根本不注意听课。当时我也不太在意。后来在教学中遇到很多困惑,让我又记起了晓林说的话——“老师在说什么?听不懂!”这句话让我陷入了沉思。  相似文献   

7.
一提起“语言”这两个字,好多老师认为这仅仅是语文老师的事,学生表达不流畅、语言紊乱,这归根到底是语文老师的问题,错误认为“语文”课就是咬文嚼字的学科,数学课只要学生掌握知识,会演算数学习题就可以了。其实,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渗透在各门学科,不是吗?就拿数学课来说吧,掌握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一方面,数学语言既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各种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和性质等无不是通过数学语言来表述的。离开了数学语言,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知识的载体,是思维的外壳。爱因斯坦曾经指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资料表明:学生仅靠阅读来学习,只能记住10%;仅靠听老师讲,只能记住26%;如果能把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想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90%能被记住。可是,在数学课上对口语表达重视不足,要求也不严格又缺乏系统的训练,学生的语言“重复、罗嗦、拖沓”现象较严重。口语表达不只是语文课堂的“独门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准确、完整地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一、案例与解读 案例:一根黄瓜长约3厘米 我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黄瓜长约3( )”这是二年级一次数学教材上的一道填空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在批改的过程中老师发现有些同学填写的单位是“厘米”,而且不是少数。当时老师们都不假思索地将这样的选择判为错:一根黄瓜怎么可能只有3厘米长呢?“老师,黄瓜长约3厘米为什么错了?”数学书刚发下去就有好几个学生围着问。  相似文献   

10.
数学啊数学     
我的数学成绩总是上不去。每次做数学作业,只要中间过程有错,老师就怀疑我是从同学那儿抄的。可事实并非如此。我的一位同学总是抄作业,可是老师却被蒙在鼓里,还说她态度端正,我听了心里真不是滋味。在家长会上,老师把我说得很没有面子,我爸爸也觉得很丢脸。西子姐姐。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1.
王芳 《教育文汇》2009,(7):36-37
“平均分52分。”拿着我即将接任班级的上学期期末数学成绩表,我沉默了。我喊出一位扎着码尾辫的女孩:“你喜欢数学吗?”她低头不语。我把手放在她肩上按了一下:“看着我,好吗?”她局促地抬起头,又低下,然后轻声地说:“老师,我数学不行的。”我心中一震,去看其他的同学,他们也迅速低下头,眼神黯淡。我的心在紧缩。难道我的学生都是一群对数学已丧失了兴趣和自信的孩子。  相似文献   

12.
一位老师在课堂上问道:“什么是圆啊?”学生回答:“篮球是圆的!”“月亮是圆的!”这很出乎老师的预料.圆是一维的曲线,篮球和月亮都是球体,因而不是圆.可是篮球不是圆的,难道是方的吗?显然,数学语言和日常生活用语之间发生了冲突.  相似文献   

13.
成语“因噎废食”是指因为吃饭噎住了,索性连饭也不吃了,比喻因为怕出问题,索性不干。教学中,也有“因噎废食”的现象。如有一次,W老师承担区教学公开课,选择的内容是“数学广角——巧妙搭配”一课(人教版实验教材三上),教学过程中,W老师就被学生“噎着”了一回。当时的情形大致是这样  相似文献   

14.
田亮 《江苏教育》2007,(2):50-51
记得上学时有一种感觉叫感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老师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朗读:“火柴熄灭了,四周一片漆黑,小姑娘幸福地闭上了眼睛……她脸上放着光彩,嘴边露着微笑。在她周围撒满一地的火柴梗……“我流泪了,为文中主人公的命运而感动,从此,我爱上了安徒生;英语课上,我回答问题的声音小得大概只有我自己才听得到,没想到老师天使般微笑着对我说:“你回答得很好!声音大一些老师就更满意了。”我脸红了,为老师的包容而感动,从此,英语成了我的强项;数学课堂上,老师赞许:“这种解法有创意,我很佩服你!”我的心速加快,为自己的智慧而感动,从此,我学数学信心百倍……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语言与自然语言(普通语言)不同,可称之为“符号语言”或人工语言,二者本质区别之一在于数学语言中“变元的”广泛应用。 一个带有“意义”的物质对象,是“能指”和“所指”组成的统一体。数学符号指的是,用来表示数学中所研究的对象的概念,性质,运算及关系等符号组成的集合。确定一种数学语言,就是指确定该数学系统的语言。建构一种数学语言,是在我们所论述的个体域(字母表)中的元素的有限序列经过语义及语法处理,组成各种表达式。这些表达式只包含“项”和“公式”,项是个体的一般形式,而公式则是命题形式。  相似文献   

16.
学生的“数学语言”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从而造成知识接受质差量少,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经常听数学成绩差的学生说,上课“听不懂”,经分析,原因之一是此类学生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差。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包含大量的数学语言,例如,有的学生就不理解“两点的距离相等”这一句话的含义。再如,有学生在向老师问问题时,竟不知如何表达,这是数学语言的缺乏。因此,重视数学阅读,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学习数学都是一件让学生感到吃力、感到痛苦的事情。令人头痛的公式、眼花缭乱的变形、纷繁复杂的计算、摸不着头脑的小技巧、小窍门,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条条是道,乐在其中,而学生却在云里雾里不知所措。老师问:“懂了吗”学生齐声答:“懂了!”———老师懂了,学生头痛,作业照抄,考试结果:一两个高分,几个人及格,多数是差生。然后,老师发脾气、老师批评、老师恨铁不成钢、老师加班加点、老师让学生背公式、记定理,记不住不吃饭、不回家。学生更害怕学数学、更害怕上数学课,一见数学老师就紧张,一上数学课就怕老师提问、…  相似文献   

18.
在一次数学练习课上,我组织学生练习这样一题:求左图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列出了(5×5+5×10+10×5)×2、5×10×4+5×5×2等两种解法的算式,我都给予了积极的肯定。令人始料不及的是,正当我要“鸣金收兵”时,出现了如下一幕: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列式是5×5×10”。我打量了一下公式,马上“明白”了。于是“点拨”他:“你把题目看错了,把长方体的表面积错求成长方体的体积了。”众多学生都点头称是。“我没弄错!我求的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大声争辩。我大吃一惊,心想:怎能不错呢?好,看你怎么辩解。于…  相似文献   

19.
本刊从2007年第7期开始,邀请裴光亚老师就“教学研究的最高境界是有趣”“为享受教育的乐趣而写作”“数学教师的特有语言与个性特征”“课本的欣赏”“中考数学复习的战略决策”等内容撰写了系列文章。从下期开始,裴老师还将就“我们为什么说课”“《论语》对教研的启示”“教学价值是教学设计的灵魂”等论题做出研究。我们希望以上选题也能引起广大读者的研究兴趣,并将您的研究论文投寄本刊。  相似文献   

20.
陈力 《今日教育》2010,(3):62-63
最近拜读了两位著名数学特级教师的文章,一篇是俞正强老师的《数学教学设计的关键:“立序”与“选材”》,还有一篇是华应龙老师的《我是怎么想到的——讲述公开课里新点子的来历》。我对这两篇文章潜心研读、细细咀嚼,不下三遍,从这两位大师的文章里,我读出了他们深邃的眼光、入木三分的剖析、别出心裁的想法、独具匠心的设计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