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曾祺其人其文,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是一个"异秉".第一是他生世、性格的"异秉",和"水"的关系密切;第二是他小说观念的"异秉","小说是回忆";第三是他把语言推到极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他的"高邮故事"集中体现了他小说的"异秉",寄托其"与众不同"的美学情感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2.
韩蓁 《今日中学生》2007,(25):40-42
有朋友问我,写小说有没有什么技法?我回答说,好像应该有吧,不过,我是没有翻过那类书的。他十分惊讶:那你的小说又如何写呢?我说,一旦有了创作冲动,脑子里有了人物形象或者是故事梗概,我就写了。真的,我弄不明白那些"技法"从何而来,也从来不往自己的小说上套。我喜欢无拘无束,轻松自在,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研究小说技法,是文学教授和评论家们的事。  相似文献   

3.
日本私小说就是"我写我"的文学。追求"如实描写",实现"创作的我"与"被创作的我"完全一致是私小说作家的创作理念。然而,通过对比大正末年、昭和初年私小说的内、外文本,发现"事实"与"我"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创作的我"与"被创作的我"之间经常产生偏离,因此私小说"如实描写"的方法只是一个神话。私小说在"创作的我"与"被创作的我"之间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述说着"自我"探求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正毕飞宇日前在接受采访时,当谈到作家在分析文本时的优势时,毕飞宇说:小说有一个特征,那就是诱导读者去设身处地、再身临其境,这是小说的基本功能。作为一个小说家,我在阅读的时候也会有另一种身临其境,那就是问问自己,换了我会怎么写?许多小说为什么在有些地方没有按照"我的"的思路去写?这就是一个问题。我就是在这样的问题里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5.
"感觉"对于写作来说,真的是很要紧。我想说,在我整个写作过程中,其实"感觉"是一直在左右着我的。它不是固定的,而是飘忽着的。因为好小说没有标准,对看小说的人来说是如此,对于写小说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6.
幽默与漫画     
写小说甲:"你看我最近完成的这本小说怎么样?"乙:"啊,不错不错,就是人物多了点儿。"这时,精神科的护士冲进病房对着甲乙喊道:"你们两个,把电话本给我放下!"  相似文献   

7.
竹笛 《海外英语》2005,(5):54-55
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在训练中掌握一些方法, 就可以更快地进步。下面我们给出一些建议,尽管可能是"老生常谈"。但你不妨"温故知新"。老杜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写作与阅读的关系。同样,在英语学习方面,"读"和"写"的关系最为密切,"读"是"写"的基础,"写"的终点就是"读"的起点。要想写好,必先读好。读好未必写好, 但不读好是万万写不好的。如何读好呢?还记得上一节的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话吗?  相似文献   

8.
读奇正小说的时候,汪曾祺的那句话总在我脑海中萦绕:“写小说就是写语言。”  相似文献   

9.
昨天晚上儿子又被我狠狠地揍了一顿.这个孩子也太不听话了,每次写作业总是一边写一边玩,有时我在旁边看着也无济于事,好像在他眼里认真写作业就是一件很"苦"的事情.打完儿子,在我的吆喝声中,他洗脸睡觉了,我回到卧室,心中的火还没有熄灭.  相似文献   

10.
"读"与"写"本就是一家,"读"是为了"用",而"用"一定程度上免不了要去"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写作思维能力得以提升。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借助简本英文小说开展阅读,培养学生英文写作思维能力。本文概述了"简本英文小说""写作思维能力",并就如何通过简本英文小说阅读培养学生的英文写作思维能力提出一定的建议,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死亡教育"     
我在小说<二狗的故事>中,写过乡村独特而残酷的"死亡教育".针对调皮捣蛋、四处闯祸、屡教不改的孩子,父母使出"狠招",假装要将孩子淹死.孩子被强行按到了水里,痛苦地挣扎.  相似文献   

12.
由"角色"向"叙述者"的偏移--十七年第一人称叙事小说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人称叙事小说是常见的叙事类型.在中国20世纪小说史上,十七年第一人称小说具有一个鲜明的特征角色"我"向叙述者"我"偏移.本文分析了十七年第一人称叙事小说的角色"我"向叙述者"我"偏移的原因、类型及其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13.
韩蓁 《今日中学生》2007,(28):41-43
起初写作那几年,编辑老师总是不断地提醒我,要写好小说,一定要注意小说的结构。结构是小说的基本骨架,像起房造屋一样,设计一定要精巧、合理,不然就立不起来。要做到结构合理、精巧,  相似文献   

14.
这一单元的习作是写一封书信,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对我的看法,我要求每一个学生写一封信给我.一个学生写下了自己对班主任的怨恨和渴望:"老师,班上语文成绩下降最快的就是我了.  相似文献   

15.
"阿Q"之所以被称之为"Q",按作者的说法,是"我"在对小说主人公姓氏查考无稽的情况下,权从其发音"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为阿Quei,略做阿Q".一般读者,均能理解,先生是以此隐述当时毫无社会地位的贫苦农民的卑贱.但笔者认为,从文本解读的多样性,特别是符号意义的形象性来说,仍有广阔空间可拓.  相似文献   

16.
日前,接受一家杂志专访,请我聊一聊我理解的"好教师".这其实是一个价值判断,没有标准答案.我理解的"好教师"就是怀揣着"匠心"的教师.这样的"好教师",他的"好",可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动词和名词. 如果"好教师"的"好"是一个形容词,那么这个"好"就是一种软实力——课上得好,讲座做得好,文章写得好,这"三好"就是"好...  相似文献   

17.
游敏 《语文知识》2015,(4):58-60
高中小说究竟应该教什么,从哪儿教起,怎么教才好?我想,小说就是讲故事,何不把小说当故事教学?何不用故事教学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再引导学生有兴趣地开展小说阅读之旅?而把小说当故事教学,要注意什么呢?一、故事如何处理故事教学究竟要怎么教?我想,首先要遵"路"而教。这个"路"就是《高中语文普通课程标准》。故事教学为什么要遵"路"而教?遵"路"而教,可以让故事教学少走弯路。教学《祝福》时,在内容选择上,我确定了故事与写  相似文献   

18.
《弟兄》在鲁迅众多的小说中最不受人关注,自1926年这篇小说发表到现在,关于它的评论不过区区四篇,而其中两篇极有见地之作还都是建国前的产物。这两篇评论都是极熟悉鲁迅先生的人写的,其一是许寿裳,其一是赵景深。这两个人虽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解读了《弟兄》,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结论,即《弟兄》最终还是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一个经典文本。但这只看到了文章的一个表层,其实文章在更深层面上贯彻了鲁迅一惯的思路,那就是"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而这种思路,就是鲁迅的多疑。  相似文献   

19.
正她潜心写作,是华人作家中高产高质的作家;她勤奋刻苦,自信地声称"我会是你见过的最勤奋的人":她用英文写小说,是罕见的作品在美国畅销的华人作家;她用中文写小说,几乎拿下了所有华语文学类的大奖。她就是首届"京华奖"获得者严歌苓。她最近在北京接受笔者采访时说:"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们谈起中国文学就像谈拉美文学、法国文学一样。"  相似文献   

20.
正他的用意一目了然了,所有的抒情和诗意都在为小说的内部积蓄能量,就是为了撞击"老爷"那座冰山。这个撞击太悲伤、太寒冷了,是文明的大灾难和大事故。《故乡》的故事极其简单,"我"回老家搬家,或者说,回老家变卖家产。就这么一点事,几乎构不成故事。那么《故乡》这篇小说到底好在哪里?我的回答是,小说的人物写得好。一个是闰土,一个是杨二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