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历来认为《石钟山记》的主旨是提倡探索真理、亲身实践精神,但却忽视了它深层的影射含义。实际上苏轼写《石钟山记》的真实意图是直指"乌台诗案"的。《石钟山记》是苏轼遭贬后的含蓄反抗。"乌台诗案"中,苏轼因别人主观臆断其诗而蒙罪,《石钟山记》正是苏轼对主观臆断者的嘲讽。  相似文献   

2.
《石钟山记》作为经典之作一直收入中学课本,而苏轼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其凡事要“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观点也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相似文献   

3.
苏轼《石钟山记》,记叙了夜游石钟山的情景,探究了石钟山得名的缘由,说明凡事必须亲见亲闻,不可臆断。至于石钟山命名的缘由,历来说法不一。在备课时,得到数则资料,辑录如后,或可有助教学时参考。汉朝桑钦《水经》:“彭蠡之口有居钟山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石钟山西枕彭蠢,连峰叠嶂,壁立峭削;其西南北皆水,四时如一,  相似文献   

4.
吴永福 《现代语文》2014,(9):146-147
散文中,多有叙议结合的写法。比如苏轼的《石钟山记》先从石钟山的得名说起,并提出疑问。接着再写实地考察,即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对山川景物多有描绘。继而转入议论,并相应地提出观点:“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也是这样,先写游历,再转而议论。  相似文献   

5.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苏轼的叙议性散文《石钟山记》被誉为“千古名篇”。盛名之下,自然少有人会去怀疑其典范性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我却发现这篇外表上看似天衣无缝的文章居然很难侍候,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其叙议结合不紧,全文观点站不住脚。《石钟山记》结尾议论部分的观点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若据此观点推论前文,在考察“石钟山”  相似文献   

6.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时写的散文小品,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被林语堂并称为苏轼四篇“最精的作品”。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它的美趣。  相似文献   

7.
苏轼的《石钟山记》是一篇名为游记、实为重在议论的散文。这是苏轼于公元一○八四年由黄州团练副使移任汝州团练副使,送其长子迈赴任经过鄱阳湖口,游览石钟山后写的。文章通过记叙作者探索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经过,阐明了事必目见耳闻、不可依靠“臆断”认识事物的道理。由于作者的结论建立在亲访石钟山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提得有根据,说得有道理,因此颇有说服力,能给读者以有益的启示。苏轼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长于议论,挥洒自如,语言精炼。  相似文献   

8.
苏轼的《石钟山记》(下称《石》)是以游踪为线索来写的。由于《石》重在考证,不在记游,隐去了一些行踪的交代,所以不细心阅读是不易发现他的游踪的。苏轼游石钟山的行踪无史料可考,只能在《石》中细细寻找。认真领会“得双石于潭上”、“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等句子的真实含义,便可发现苏轼的游踪。我们先来研究一下苏轼的考察对象吧。《石》是对李渤否定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命名缘由  相似文献   

9.
《石钟山记》是苏轼写的带有考察性质的游记,在这篇游记中,对于石钟山的命名,苏轼主张“风水如钟”说,而反对“石声如钟”说。  相似文献   

10.
苏轼在他的《石钟山记》里又是叹郦道元的简单,又是笑李渤的浅薄,并且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想当年他月夜归来,是多么洋洋自得!但他得出的结论也一样令人生疑。晚清学者俞樾(俞平伯曾祖、章太炎之师)到石钟山后,经过周密的考察,认为石钟山的命名,应从“形”的角度来考虑。苏轼虽也强调实地考察的重要性,但他自己偏偏忽略了调查时不应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他到石钟山是农历六月,正是鄱阳湖的涨水季节,石钟山下的洞口基本没有露出水面。他的解说其实也是片面的。俞樾认为石钟山以钟命名,是因为它“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此二…  相似文献   

11.
《石钟山记》是苏轼“破体为文”的成功典范,文本在阐发“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哲理的过程中体现了高超的写作艺术。自出新意的结构安排突破了宋代“记”体文“三段论式”结构模式,优美凝练的语言传达出形象之妙、情态之趣,“体用为本”的修辞思想闪耀着经世济民的人格光芒。  相似文献   

12.
秋临石钟山     
在浩瀚的长江与鄱阳湖衔口处,一座山崖拔江而起,雄奇险峻,傲视大江,这就是脍炙人口的石钟山。说起石钟山,很少有人不知的。石钟山因苏轼的《石钟山记》而闻名遐迩。我国不少历史名胜古迹都是因文而名的。姑苏寒山寺因唐朝张继的《枫桥夜泊》声名鹊起;南昌的滕王阁以唐代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序别》而声名远播;武汉的黄鹤楼也由唐代崔灏的诗而驰名中外;石钟山亦由苏轼的《石钟山记》而饮誉世界。其实,石钟山面积不过一平方公里,高度不过海拔57米,与比邻的庐山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但由于石钟山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与其深蕴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3.
这是学习《石钟山记》的最后一课时,还有十分钟,我准备小结完毕,再进行字词练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对石钟山名字的考证正确与否已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敢疑敢实践的精神。这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不要习惯接受,要敢于去问几个‘为什么’……”我顿了顿,这时,坐在后面的一位学生大声地问:“老师,长沙为什么不称zh!ng  相似文献   

14.
原文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苏轼所著的(石钟山记)中有一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成为千古众人首肯的真知灼见。①然而,“目见耳闻”了,就一定能避免“臆断”吗?我认为,“目见耳闻”在某些情况下,仍然会导致“臆断”之灾。②就以这  相似文献   

15.
苏轼散文名篇中的“五记”是指《喜雨亭记》、《凌虚台记》、《超然台记》、《放鹤亭记》、《石钟山记》,本文较为细致地分析了这“五记”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苏轼一生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这几乎是所有论家的一致意见。当然儒释道三家对苏轼的影响并非均衡发生,而是随着他人生际遇的不同各有轻重,这几乎也是所有论家的一致意见。在苏轼思想嬗变的过程中,“乌台诗案”所发生的影响尤为人们所关注。很多的论者将“乌案”视作苏轼思想及创作的一个转折点。笔者以为:“乌台诗案”是苏轼政治上不成熟的产物。唯此,乃造成他一生的第一次跌荡,从而造成他思想及创作的质的飞跃。笔者拟从“乌台诗案”前后苏轼思想的变化来探讨“乌案”  相似文献   

17.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就其命运而言是悲惨的.但对于中国文坛而言却又是幸运的。在黄州。作为闲者苏轼去江边游黄冈赤壁,去城郊访故友.去承天寺赏月……留下了能炫耀古代文坛的许多诗文;《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大江东去》、《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  相似文献   

18.
《石钟山记》是苏轼针对《水经注》郦元关于“石钟山”命名来由的注释及李渤《辨石钟山记》的见解,深入实地观察分析而写的。是一篇充分体现了认真读书,富有求实精神的好文章。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选了这篇文章,这对于教育学生认真读书,重视调查研究;通过实践使现成书本知识得到证明,才能获得较完全的知识,会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石钟山记》中,苏轼在简介郦道元之说后写道:“是说也,人常疑之。”此中“人”,是否也包括作者苏轼在内呢?也就是说,苏轼在实地考察石钟山之前,是否也怀疑郦道元之说?这个问题,与文章关联甚大,似值得一辨。  相似文献   

20.
《石钟山记》是一篇严谨的科学研究论文,其中含有丰富的科学方法论思想。苏轼在探求石钟山为何“声如洪钟”的原因过程中,以及对他人观点的反驳中,多次使用了探求因果关系的科学方法,这些方法即19世纪英国人穆勒总结的“穆勒五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