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绍辉 《成才之路》2009,(24):32-33
唐诗发展到晚唐,咏史诗呈现出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不少晚唐诗人创作了大量的咏史诗。在这些数量可观的咏史作品中,李商隐的咏史诗独具特色,显示出了不同凡俗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水准,为咏史这一体式的成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咏史诗的形成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诗》、史文化的传播培育了良好的咏史诗创作与接受的话语环境;《诗》、史在社会功用上的融合规定了咏史诗的诉说对象;用诗方式和史学思维为咏史诗的创作与接受提供了思维模式;知识分子在沦落中坚守的文化心态是咏史诗创作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3.
李商隐的咏史诗有明确的创作意图.是政治诗特殊的表现形式。其在艺术上的创新是成熟地使用了近体的七律、七绝的形式,特别是七绝的大量运用。李商隐用咏史诗的形式写爱情、恋情是他的新创造。李商隐在其咏史诗中说理时大多能以形象、感情出之。总之,李商隐的咏史诗承前启后,是这一题材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4.
在继承初盛唐诗人的基础上,中晚唐咏史诗的创作题材大大丰富,表现为咏史视界的扩大和对本朝史事皇帝的嘲讽,题材的开拓不仅使咏史诗获得了更加广阔的生命力,也为咏史诗走向高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南朝咏史诗不仅数量较多,超越前代,亦有像颜延之这样的优秀咏史作家。更为重要的是,南朝咏史诗表现出前代所无的新特征;怀古诗的形成与成熟,“赋得”题咏史诗的出现与创作,咏史乐府创作题材的女性化与趋同化。南朝咏史诗的贡献在于,确立了咏史诗以悲为美的美学特征,在贯穿古今时空的古迹场景的描绘中去追寻历史古人的咏史怀古模式,否定结构,对诗作形式作了自觉探讨,为唐代咏史诗的繁荣作出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杜牧和李商隐是晚唐咏史诗人最杰出的代表,他们均有明确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追求,其表现手法有同有异,对咏史诗的贡献在不同方面各有所得。杜牧和李商隐以自觉的创作意识与多方面的艺术探索,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及表现手法,成为晚唐咏史诗的集大成者。他们的创作承前启后,在咏史诗的发展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李商隐在晚唐社会现实和自身救世抱负的激发驱动下,大力创作咏史诗。其咏史诗以深广的思想内涵和精妙的艺术风姿,成为我国咏史诗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8.
李弗不 《高中生》2010,(3):16-17
在我国诗歌史上,有着大量的咏史诗(或叫怀古咏史诗)。怀古咏史诗,基本上都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迹等为题材,借登高远望、咏叹史实、怀念古迹等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相似文献   

9.
研究咏史诗首先要对它作出相对明确的界定,然而学术界对咏史诗与怀古诗及咏怀诗的关系,争论颇大。不少学者以为,历史事实与历史遗迹两大创作触发点,是区分咏史诗和怀古诗的重要标志,其实怀古诗虽有自身特点,但仍属于咏史诗中的一种特殊形态;而咏怀诗与咏史诗虽有交叉,却异大于同,是两种不同的诗歌类型。咏史诗是诗人受历史信息触发而创作的以史实为题材,表现个人情怀的诗歌。  相似文献   

10.
建安时期,由于受到多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咏史诗的创作出现了一个繁兴的局面,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曹植。他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提高了咏史诗的抒情性和艺术技巧。尽管其咏史诗尚未达到成熟的境地,但他的创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构成该体诗歌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11.
建安时期,由于受到多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咏史诗的创作出现了一个繁兴的局面,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曹植。他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提高了咏史诗的抒情性和艺术技巧。尽管其咏史诗尚未达到成熟的境地,但他的创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构成该体诗歌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中晚唐时期,诗坛上掀起了咏史诗的创作高潮。温庭筠、李商隐作为晚唐诗坛大家,更是佳作迭出。社会时代背景的相同、才华志向的相似、经历遭遇的相仿使得他们的咏史诗在思想、内容、情感继而在风格上均有相似之处。但是,温李二人的性格气质、审美趣味以及创作手法等方面的差异,又使他们的咏史诗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本文试图从文本的审美意象角度入手,通过对温李二人咏史诗的意象内涵构成、组合方式及表达效果等方面的分析比较,来对他们咏史诗艺术风貌与审美涵纳的异同获得较清晰、确切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咏史诗发展到晚唐时代,已经由最初的演绎史事(代表作如班固《咏史》)及其后的借史抒怀(代表作如左思《咏史》),进入到论断史事、褒贬人物这一新的阶段。这是继左思之后,对咏史诗旧传统的又一次突破与超越。晚唐诗人以七言绝句为主要形式,以立意为宗,采用以议论驱驾史事的笔法,创作了大量笔锋犀利而又形象鲜明、义理深邃而又情味隽永的史论式的咏史诗。晚唐杰出诗人杜牧,正是在这一突破、超越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代表人物。 杜牧生于唐王朝日落崦嵫的后期。当时政治  相似文献   

14.
浅论胡曾的咏史诗对《三国演义》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讨论《三国演义》成书问题时,有一个人却往往为论者所忽略一一不,应该说是遗忘这个人就是创作咏史诗的胡曾。胡曾的咏史诗,历来评价不高,其实他的诗自有它的价值在。我这里只谈他的咏史诗中的三国诗对《三国演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中国这个诗的国度里,诗与史的结合是诗歌不断走向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便产生了咏史诗这样专门的诗歌类型。咏史诗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凭吊、评价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咏史诗滥觞于秦汉时期,而唐代是咏史诗创作的成熟与繁荣期。咏史诗的内容分为述古、怀古和史论史评三类:述古多  相似文献   

16.
陈子昂是初唐以前咏史诗创作数量最多的作家。其咏史诗主题内涵全面深刻,继承与开拓有机统一,拓展了咏史诗的诗体功能和题材空间。这和其“兴寄”论密不可分。从创作风貌上讲,其咏史诗呈现出恢复魏晋风骨,同时又开拓唐音;悲慨的情感与深入的理性相统一的特征。尤其是其怀古类咏史诗打破了传统的否定结构模式,一改悲观虚无的历史消极情绪,为怀古注入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使怀古走向与咏史体式的融合。综合来看,他应是古代咏史诗史上贡献很大的作家。  相似文献   

17.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其咏史诗在文集中有着独特性,故有探讨之意义。现就情感和内容两方面对咏史诗进行分类,随之进一步细分小类。在此基础上,略叙咏史诗的创作动因及艺术特色。希抛砖引玉,引起更多人来关注郑板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明代历史演义中的诗词大部分是咏史诗,这些咏史诗绝大多数是七言绝句。本文主要以《新列国志》为对象来研究这一现象。从内容上说,这些七绝大部分都是议论性质的咏史诗。从作者来看,历史演义中咏史诗的署名有时是不可靠的,这尤其以冯梦龙的《新列国志》为甚。文章从我国古代悠久而发达的咏史诗传统和历史类童蒙读物的普及两个方面解释明代历史演义中出现大量咏史诗以及多用七绝咏史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咏史诗是诗与史的结合,中国诗歌的重要部分。有清一代,因社会历史各种因素,咏史诗发展进入巅峰,又清代女学兴盛,女诗人的咏史诗引人注目。乾嘉道年间的才女汪端,生于书香世家,著《自然好学斋诗》十卷,其咏史诗创作质优量大,备具特色。  相似文献   

20.
对时局深重的忧患意识和大胆的批判精神,使中晚唐咏史诗有很强的现实性,创作题材的极大丰富使中晚唐咏史诗获得了广阔的生命力,独特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使中晚唐咏史诗在灿烂的诗词星空中放出夺目的光辉,体现了文学艺术发展的诸多特点。咏史诗由"史"向"诗"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历史的真实向艺术的真实的发展过程,到中晚唐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性、强烈的时代特色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