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该文主要结合教学实际和经验,探讨了加强中专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四个问题:文化课与专业课统筹兼顾、齐头并进,珍时守时,注重终身学习;尊重他人隐私,尊重他人劳动,互助友爱的与人相处之道;乐意从基层做起,注重积累经验的就业、创业教育,及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及国际主义德育教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适应社会需要的文化及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2.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该文主要结合教学实际和经验,探讨了加强中专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四个问题:文化课与专业课统筹兼顾、齐头并进,珍时守时,注重终身学习;尊重他人隐私,尊重他人劳动,互助友爱的与人相处之道;乐意从基层做起,注重积累经验的就业、创业教育,及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及国际主义德育教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适应社会需要的文化及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3.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吴全华在《江苏教育研究》(2011·12A)提出,基础教育应注重学生社会感的发展。所谓社会感,是指社会性的或指向他人的积极情感,它包括爱、同情、关心、尊重他人的情感,对他人的责任感,与他人的友谊感和亲和感。优胜感指的是人们在面对他人时的优越感、自豪感、荣誉感,它往往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与他人比较而产生的。对教育现实加以审视,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正>开展感恩教育,目的是让学生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想他人之所想,学会体会他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心的情感。使他们懂得体谅他人,关心他人,甚至帮助他人,进而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要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他们懂得,感恩父母,要孝敬父母;感恩祖国,要报效祖国;感恩自然,要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感恩社会,要有为社会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实施感恩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人格  相似文献   

5.
我国大学生恋爱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对高职院校女生关于恋爱现状、观念、行为、与性行为、与经济、与社会的关系等进行了考察,旨在对女大学生情感问题的真实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帮助其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及他人,并树立自信;注重恋爱道德的教育和恋爱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挫折。  相似文献   

6.
从三类劳动教育的特点出发,阐释其价值取向,并从方式、内容与目标上诠释其突出特征。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具有常态化、持续性、自理自立等典型特征,注重劳动意识与劳动习惯培养,旨在使学生感受劳动与个人生活的关系;生产劳动教育以全链条式体验、凸显专业、价值创造为突出特征,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和社会,接受社会生产中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服务性劳动教育的重要特征是人际互动、责任奉献,强调共情意识、服务精神培育,有助于学生与他人、社会建立积极联系,彰显出服务他人,成就自己的精神要义。  相似文献   

7.
求学生涯中,仪式无处不在。教育需要仪式感。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注重仪式感,有利于学生在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活中感受到爱与尊重,让班级管理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注重仪式感,才能培养出内心丰盈、积极温暖的学生,并让他们带着这份为他人制造惊喜与幸福的能力走向社会。本期策划围绕“仪式感”,选编四篇文章,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8.
内地与香港公民教育的比较及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港与内地的公民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位置、公民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上都具有差异性。香港公民教育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注重道德素质教育 ,培养健全的现代人 ;注重公民教育的社会背景 ,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注重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全面认识并分析香港公民教育中的问题 ,对开展内地的公民教育也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9.
一个人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是能够尽快融入社会并能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如今的社会是一个注重个性但更是一个开放的、互助的、讲求团体合作的社会。幼儿将来要在社会上立足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就必须学会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交往与合作。我园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以及生活中各种教育契机开展社会性教育活动,让幼儿更真实地体验社会生活,积累自己的生活与学习经验,促进社会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社会感是指社会性的积极情感,它包括爱、同情、关心、尊重他人的情感,对他人的责任感,与他人的友谊感和亲和感。优胜感是指人们在面对他人、与他人比较时产生的优越感、自豪感、荣誉感。当下,整个基础教育倾向于培养优胜者,造就了众多的优胜感极度发展的人。为使学生人格健全发展,教育应更加注重学生社会感的发展;为此,教育者对学生的期待应从优胜期待为主导转向人格健全期待为主导,教育评价应从重相对评价转向重绝对评价,师生关系应从主客关系模式转向主主关系模式,教育者对学生的爱应从"父爱"转向成熟的爱。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由于青少年对于自我的认知模糊,无法平衡自我内在、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不能给予自己正确的社会定位,而引发的问题层出不穷。多尔博采众家之长构建的注重自我反思和诠释,注重联系和对话的4R课程标准对于我国推行在课程中融入学生自我观教育,解决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当代日本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具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日本家长对子女学习成绩、竞争能力、金钱地位等功利性取向期待值比较低;第二,日本家庭教育比较注重"与他人协调"等有关"群体"的教育内容,在家庭教育价值取向上表现出"他人本位"倾向;第三,日本家长比较注重子女的个性发展,对子女有"全方位"期待倾向。日本家庭教育呈现的这些价值取向特征,既是日本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又是当代日本教育、社会发展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育比较注重科学技术的教育,对于人文教育却比较忽视,很多知识分子掌握着现今的科学知识,但是对于社会与他人却十分冷漠。高中物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关注生命,将生命教育融入到高中物理教学课堂中,注重学生的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4.
<正>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儿童是主动学习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中,如何科学有效地贯彻《纲要》精神,落实科学教育目标,让幼儿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让幼儿真正地"做科学",  相似文献   

15.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子文化”建设通过孝心教育,抓爱心培养,把少先队员爱父母、爱家庭的感情扩大到爱他人、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的崇高境界,从而提高队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建设中要注重“文化建设”的传统性、实践性与教育性的结合;注重校内校外结合,强化对家庭和社会的“辐射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一、阿德勒人格理论的基本思想 阿德勒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个体心理学创始人。其个体心理学既注重探索人的主观世界,同时,又注重人与自然、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并坚信个体决不能脱离他人和社会而单独存在,因而应培养健康的社会兴趣,学习与他人相处的艺术。阿德勒认为人格的形成与人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杜威教育本质思想的当代启示为:教育要密切关注儿童的发展和成长、充分尊重儿童的本能和兴趣、紧密联系儿童生活、融合儿童当下生活与未来生活、加强课程与学生实际经验及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活动教学,改变传统教育忽视生活经验的做法等。  相似文献   

18.
正在教育研究中,实证研究是重要研究范式之一。美国学者詹姆斯·H.麦克米伦与萨利·舒马赫(《教育研究——基于实证的探究》,2013)认为,在教育研究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在经历了通过个人经验及观察他人经验研究教育问题、按照自然科学的方式研究教育问题的研究范式之后,出现了强调社会现实的建构具有多样性,强调研究者的专业判断和观察,更加重视价值和背景,  相似文献   

19.
一、更新观念,多维度提高认识1.变强调缺陷影响、忽视能力培养为注重开发潜能,实施融合教育,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传统的聋校比较注重学校内部的管理,过多地考虑听障儿童的缺陷、障碍和困难,忽视了聋生潜能的开发。可现代教育很重视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因而在聋校实施融合教育,尊重聋生的发展需要,指导聋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学会与他人合作”,最终实现聋人的社会化很有必要。因此,我们在对聋生进行缺陷补偿训练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开发他们的潜能。2.变课堂上单一地传授知识为引导聋生获取学习经验、提高持续学习的能力课…  相似文献   

20.
"经验"是人们日常生活经常使用的词汇,但似乎又用得过于随意;而且其中隐藏了经验与知识、实践与理论的二分式思维模式。本文从杜威意义上的"经验"入手展开讨论,力图破除教育实践界对经验的迷思,指出并非所有的经验都具有教育意义。经验必须是个体亲身经历和体验的过程,必须是个体在所做和所得结果之间建立起联结,其只有在一个连续统合的社会情境下生成和进行反省才有意义。文中对新手教师群体提出建议:在"拿来"他人的经验时,必须完整"打包",把他人的行、知、信、意甚至情境本身都一并考察反思,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