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艺术分类,主要是根据艺术表现形式。文学的表现形式是语言文字;美术的表现形式是画面;音乐的表现形式是具有旋律和节奏的乐音;舞蹈的表现形式是人体动作等等。戏剧是综合艺术,它综合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而演员的表演  相似文献   

2.
抬故事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杂戏,或称"出故事"、"扮故事"、"抬高"、"抬阁"等,一般由十岁以下身着戏服的小孩站在抬起的四方平台上表演各种故事,故事内容丰富多样,表演形态独具特色。它是群众自发的表演活动,注重以形象达意,艺术手段具有综合性,兼具祭祀与娱乐功能,演出活动与组织形式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抬故事不是戏剧,但从发生学上看却与戏剧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它源于祭祀而后演变为杂戏表演,与戏剧具有许多共有的表演形态特点。  相似文献   

3.
龚传荣 《新闻世界》2009,(9):163-163
戏曲表演是一种综合艺术.它不仅综合了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元素,而且把歌唱、舞蹈、诗文、念白、武打、音乐伴奏以及人物造型紧密、巧妙地综合在一起,这种综合性的特点主要是通过演员的表演体现出来的。因而,在戏剧舞台表演艺术中以演员为中心的特点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传统戏剧"能"、"人形净琉璃"、"歌舞伎",各有特殊的舞台结构。而这样特殊的舞台结构产生了独特的表演形态。尤其是"能"这个古老戏剧的舞台结构基本上一直没有变化,而且具有一些和中国的传统舞台共同的特征。本文旨在从舞台结构的角度来分析"能"与昆曲这两种古老传统戏剧的表演形态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5.
孟祥笑 《文化遗产》2023,(2):67-73+159
关于韩休墓“乐舞图”的内容,学者多认为是舞蹈表演场面。从画面诸要素出发,结合相关的文物图像资料可知,该图展现了多方面的戏剧要素,与唐代盛行的歌舞剧《踏摇娘》相契合。“乐舞图”中的竹竿子,指挥戏剧表演,和后场人员配合引导演员上场等,与宋金杂剧中的引戏色功能类似。凡此,皆反映了唐代戏剧表演和搬演组织的完备程度,显示出有唐一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6.
布依族的藤甲舞起源于三国时期藤甲兵的防身装备,距今有两千年之久。藤甲舞表演形式独特,舞蹈与历史、生活相结合,是最具民族性的舞蹈之一,因其具有明显的历史传承性,被誉为舞蹈世界中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7.
电视节目主持是否具有“表演性”,曾是上世纪90年代那场著名的“倪萍现象”讨论中的重要议题并引起过业界的关注,但当时未能深入讨论开去,竞成为一个“空悬”理论搁置至今.随着节目主持实践的不断发展,主持人在节目主持中不仅需要表演,从某种角度讲,电视节目主持就是一门表演的艺术,且这门艺术根据其节目类型、节目定位及主持人风格的不同,可以由两种表演形式构成,即“公共表演”和“戏剧表演”.公共表演式主持可以促使主持人严肃地限制自己的“前区”行为,更好地进行有效传播;戏剧表演式主持是当今戏剧审美思潮的结果,同时也为节目主持实践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操作形态.  相似文献   

8.
将"制造真实生活的幻觉"这一戏剧表演理论运用于商业广告创作非常不好,这种通过广告模特逼真地表演得出的"体验"是不足为信的,转述给消费者的是一种非真实信息.这种貌似针对性、实用性和刺激性极强的"体验"式广告诉求,容易使具有"乌合之众"特性的受众上当受骗,继而损害受众利益并违背广告传播的本源目的.因而,广告创意应摈弃"制造真实生活的幻觉",才能在信息充盈的当下既有经济效果又有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9.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社会学经典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的拟剧论开辟了社会学新的研究领域,该著作以日常生活中的人际活动为出发点,将生活中普遍的人际互动用戏剧学语言进行描述,把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称为"戏剧表演"。本文通过回答"为什么表演"和"如何表演"来对《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的"表演"描述、归纳。  相似文献   

10.
在宗教与艺术的关系研究中,戏剧起源问题一直受到关注。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1912中提出"中国戏剧起源于巫觋"说,与英国剑桥学派学者简·艾伦·哈里森在《古代艺术与仪式》(1913)提出的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观点在国内外学术界形成较大影响。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人类表演学理论对"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说提出商榷,认为仪式和戏剧并存于原始宗教活动中,历时上难分先后,戏剧与仪式的分离可以从实效/娱乐的二元结构加以区分。从人类表演学的角度看,我国春秋战国以前巫术、祭祀、礼乐的文化变迁中,蕴涵了戏剧的起源与形成。人类表演学理论有助于戏剧起源问题的深入探讨,但实效/娱乐的二元结构无法彻底解决戏剧与仪式如何渐进分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大潮的汹涌澎湃,世界文化格局的重构势必将会加快步伐,我们又一次处于历史变革的转折关头。同样我国戏剧表演也处在历史的转折过程中,如何保持和发扬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艺术,是我们每一个戏剧演员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文章论述了戏剧表演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探讨了如何把握戏剧表演的基本规律,如何挖掘人物心理、演好人物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为了有效缓解学生在戏剧表演时出现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笔者认为增强学生戏剧表演的心理承受力非常重要。笔者从积极参加戏剧实践活动、刻苦专研戏剧表演技巧、全力集中戏剧表演注意力、充分运用积极心理暗示这四种策略来提升学生戏剧表演心理承受力。  相似文献   

13.
王伟  李炳寅 《新闻前哨》2003,(12):53-53
舞剧是一种舞台表演的戏剧艺术。是以舞蹈为主要表演手段,音乐伴奏、化妆、服装道具、灯光美术为辅助手段,来刻画人物、展示剧情和主题的综合性艺术。 舞剧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它的传播方式是“以看为主,以听为辅”。而广播文艺中舞剧音乐剪辑却恰恰相反,它完全抛弃了所有的视觉形象,将它的接受方式完全转向为,依靠听觉的形象思维。如果让人们在广播  相似文献   

14.
彰化县南北管音乐戏曲馆,即日起举办“跨越传统与现代—表演艺术的舞台世界”书展,主题为表演艺术。此次书展,展出种类包括戏剧、舞蹈、音乐、传统南北管、现代表演课程等上百册书籍,从传统贯穿到现代。以戏剧而言,无论是传统戏曲,或是现代戏剧发展的书籍,都在展出之列;以北管为例,除了全台各重要馆阁的介绍书籍,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以来,从德国表现主义戏剧开始,戏剧由舞台向银幕过渡,从而引发了戏剧艺术尤其是现代戏剧表演艺术的相应的转化.本文以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的戏剧文本(包括电影和舞台剧)为对象,具体阐述了这一嬗变的发展过程;在戏剧表演观念、演员表演的心理体验、表现内容与造型方式及演员在不同媒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剖析了戏剧表演艺术在不同媒体中所体现的美学规范和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6.
杨倩 《大观周刊》2011,(31):169-169,166
与剧作家的创作一样,戏剧翻译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舞台表演。本文运用目的论这一翻译理论探索以舞台表演为目的的戏剧翻译原则。以英若诚和霍华的《茶馆》英译为例,结合目的论和戏剧表演对戏剧语言的要求,本文提出戏剧翻译的三项原则:戏剧翻译口语化,动作化,和性格化。  相似文献   

17.
从山西"非遗"戏剧文献采访切入,将戏剧传承文献分为物质和非物质两类。实物戏剧文献指服装、道具、乐器、剧场等,可用编制目录、摄制光碟、印刷图书、陈列展览等文献采访对策。非物质戏剧文献是记录剧目演出、表演"四功""五法"、乐师伴奏、音乐唱腔设计等技艺传承的载体。提出以人为本、全方位立体及时记录、同步采访等见解和采访范围。期望戏剧界和图书馆界联手共建山西"非遗"戏剧文献数字网络信息资源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8.
当前,围绕着梅兰芳表演体系是否成立、梅兰芳是否受到有西学背景的文人学士影响而背离了中国戏曲美学精神等问题,仍然存在着分歧。本文认为:必须正确理解作为"文化符号"的表演艺术大师和以他为代表的表演艺术体系之间的关系;必须注意表演艺术的实践性体系在前、理论体系在后的现象,探讨戏剧体系形成的规律;必须比较东西方不同戏剧体系对"体验"理解、运用的差别,认识梅兰芳的"设身处地"说遵循了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传统,梅兰芳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9.
花样滑冰和冰上舞蹈是冰雪运动的一部分.这个项目以其独特的技巧、艳丽的色彩、优美的音乐、新颖的造型、流畅的表演博得广大观众的喜爱,成为国际体坛上的一个亮点和"冬奥会"上的一个重点,也为报道这项运动或赛事的摄影记者提供了丰富的拍摄素材.  相似文献   

20.
电视综艺节目,是高科技与文化相结合后产生的一种包罗万象的综合艺术节目。它集音乐、舞蹈、戏剧、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运用电视的光色效果、时空变化,构成供观众从事艺术鉴赏的电视节目。无论在什么样的电视综艺晚会上,舞蹈都是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处理的人体动作来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感情。用人体的动作、姿态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艺术形态。我们大家熟悉的经典作品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都为当今的电视综艺晚会的舞蹈创作提供了绝好的创作典范。应该指出,电视舞蹈节目,主要是指以各类舞蹈表演为基本框架,强调运用电视技术手段对舞台化舞蹈的再创作,使其符合电视艺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