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城乡差距较大,人们的文化水平高低有别,尤其是法官在面对农村案件当事人时,怎样引导他们正确参与诉讼是值得认真思考之事。司法能动是中国大法治环境下积极倡导的司法理念,这一理念契合了农村基层人民法官处理农村案件时积极引导案件当事人参与诉讼的现状。语言是法律诉讼的媒介,基层法官与当事人沟通的同时,还要掌握语言的深浅,避免与法律相违背的语言缺陷。农村案件当事人需要法官给予更为直白的诉讼指导,由于司法语言承载着司法公正,司法语言运用成为司法实践中很重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2.
法律沟通在审判中、在当事人之间以及在立法、司法中是普遍存在的,具体表现在法官、检察官、诉讼当事人、诉讼参与人及其他们相互之间的沟通,契约和非契约当事人之间的沟通,立法、司法及其他们相互之间的沟通。法律沟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降低成本,节约资源;减化矛盾,促进和谐;满足需要,实现目的;提高效率,维护权威。法律沟通的障碍:一是法律的抽象性难以理解;二是情理法的不一致性令人费解;三是法官自由裁量案件结果的不统一会影响法律沟通;四是案件的不能有效执行阻碍法律沟通。法律沟通的技巧包括:法律沟通的主体要相互尊重和理解,法律沟通的语言要通俗易懂和富于幽默感,沟通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等等。  相似文献   

3.
司法话语分析是法律语言研究的重要分支,其理论源于话语语言学。它在传统法律语言词句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法学语言的视角,剖析与民事和刑事案件有关的语言现象。它采取种种措施,识别和鉴定警察、公私公诉人、法官、语言鉴定专家等在司法调查取证过程中对各方当事人在不同语境下涉法言语的表层与深层含义,并对是非定夺或定罪量刑的最终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司法语音鉴定和模糊语言的司法分析是司法话语分析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方法是以各种实证材料为基础,利用话语分析手段,分析探讨语言证据收集、话语标记识别、语言环境、控辩双方对同一语言证据材料不同理解所导致的不同审判结果等问题,旨在说明司法话语分析方法对司法实践部门准确定性法律案件具有重要的指导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司法裁判与情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裁判是行使国家审判权的法官,依法定程序对诉讼案件进行审理后,做出具有法律拘束力的结论性判定的活动。司法裁判受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背景的影响,与此同时情感因素也是法官在断案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法官需要清醒的认识到这些因素,只有这样法官才能做出具有说服力的并且值得信赖的司法裁判。  相似文献   

5.
经济学视角下的司法诉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学视角下,诉讼是有成本的。案件久而不决、诉讼周期过长往往会形成巨大成本负荷,对当事人、社会管理以及社会稳定都会成为不可忽视的影响。对法律诉讼成本进行经济学分析以实现司法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司法实践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运用法律经济学分析方法,探讨诉讼的成本与收益,研究提高司法效益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6.
知识产权案件中司法审判的机会主义行为是指法官为追求期望的司法结果而恣意裁判,导致法律适用上的不确定和忽略个案正义的行为,包括机械地遵循指导性案例、同一法官对同类案件可能不同判决以及裁判过程中的模板化。除知识产权存在无形性、法律状态和保护范围不确定性等独特性之外,交易专用性资产和理论解释的分歧也会推动机会主义司法行为的发生。机会主义司法纵容了机会主义诉讼,损害法律权威性,必须通过制度的完善加以抑制。可以通过采取建立同类案件判决评价机制、判决公开化、培养法官司法人格、确保司法独立等措施,规制机会主义知识产权司法行为,实现法律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7.
按照我国立法,司法语境中的国际惯例为私法性实体规范。它只适用于涉外案件,在纯国内案件中不能用作裁判规范。国际惯例的司法效力源于契约效力、替补效力和直接效力。作为法官法源,国际惯例的司法进入有当事人选择(间接适用)和法官选择(直接适用)两种路径,在直接适用中其主要用于法律漏洞的填补。  相似文献   

8.
日本通过司法改革,建立了新的知识产权诉讼制度,目的是提高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效率、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法律关系,以充分体现和落实知识产权立国理念。日本的知识产权诉讼在很多方面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建立了知识产权法院、专家参加案件的审理、法官可以对专利无效的抗辩进行审理、注重商业秘密的保护等。日本知识产权民事诉讼制度对中国完善知识产权诉讼制度的探讨具有启发意义。中国应借鉴日本经验建立知识产权上诉法院,保障知识产权专家参与案件审理,在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引入无效抗辩制度。  相似文献   

9.
司法程序性违法是当代中国司法改革中一个无法绕行的课题。所谓司法程序性违法,是指在审判过程中法院或法官就程序性事项所作出的不符合诉讼法律规范和诉讼法律精神的各种行为的总称,它具有法定型、裁量型和法外型三种表现形式。司法程序性违法不仅与"公正与效率"的司法改革主题背道而驰,损及了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更背离了司法人权理念。究其原因,无视程序的传统司法文化是其文化根源,司法观念的错位是其思想根源,有效制裁机制的缺失是其制度根源,因袭已久的司法操作模式是其现实根源。因此,应当建立司法程序性裁判机制来防治司法程序性违法,并以此为推进司法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适当地运用法律方法有助于法官实现对违法未成年人的教育功效。在少年司法活动中,司法者要在"司法者"思维与"社会工作者"思维之间进行转换,同时,法官应注意法庭语言对未成年人审判对象的影响。基于此,通过普法使社会群体对犯罪少年的轻刑化、缓刑化给予理解与支持,建立健全"法官社会化"的支持系统,强化法官语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相似文献   

11.
身势语研究历史悠久,作为重要的交际手段,身势语具有五种基本功能,即:说明功能、辅助功能调节功能、标志功能及替代功能。身势语在儿童母语习得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套话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套话具备最省力性,纵聚合的复杂性和横组合的简单性以及情景依赖性等特征。套话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与学习者的个人情感因素、语法规则系统、语用语言能力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语言的本质观与外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从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语言本质观抽取的语言的普遍本质特征,分析语言教学原则,结合外语教学的特点,并针对目前学生的外语学习状况,探讨有效的外语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aim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how much of Spanish Sign Language interpreting deaf individuals really understand. Study sampling included 36 deaf people (deafness ranging from severe to profound; variety depending on the age at which they learned sign language) and 36 hearing people who had good knowledge of sign language (most were interpreters). Sig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was assessed using passages of secondary level. After being exposed to the passages, the participants had to tell what they had understood about them, answer a set of related questions, and offer a title for the passage. Sig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by deaf participants was quite acceptable but not as good as that by hearing signers who, unlike deaf participants, were not only late learners of sign language as a second language but had also learned it through formal training.  相似文献   

15.
广播电视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主要利用舆论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和路线,能够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语言是广播电视宣传过程中的主要载体,广播电视语言对社会语言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广播电视语言的特点,并探讨了广播电视语言对社会的引导作用、规范语言文字、审美等功能。  相似文献   

16.
在对国内外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有关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问题进行了探讨。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脑神经机制研究发现,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期显而易见没有母语关键期影响突出,而且不同的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有所不同;对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应持审慎的态度,因为语言熟练水平、语言能力等一系列心理的、认知的、社会的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也起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最后提出了关于当前研究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7.
Fifty-four students were tested at specific time intervals over 10 years to determine best native language (NL) predictors of oral and written foreign language (FL) proficiency and FL aptitude. All participants completed two years of Spanish, French, or German. Each was administered measures of NL literacy, oral language, and cognitive ability in elementary school. A measure of FL aptitude was administered at the beginning of ninth grade and FL proficiency was evaluated at the end of the 10th grade. Among the variables, NL literacy measures were the best predictors of FL proficiency, and NL achievement and general (verbal) intelligence were strong predictors of FL aptitud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dices of NL literacy as early as first grade are related to FL proficiency and FL aptitude nine and 10 years later. Findings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connections between L1 and L2 skills, and for speculation that “lower level” skills in phonological processing are important for written language development and oral proficiency in a FL.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从语文教学的开场白、课文分析、知识传授等八个方面阐述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特性.  相似文献   

20.
第二语言习得的特性是指这种习得不同于该语言作为母语或第一语言习得,即儿童习得自己的母语时的特殊规律性。充分认识第二语言习得的特殊规律,对发挥和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优势,使他们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都有促进作用。本文在回顾第一语言(或母语)习得理论的基础上,对母语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在以下方面作了对比:(1)动机;(2)环境(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和方式;(3)过程(语音,词汇,句子);(4)年龄;从而得出两种习得之间的相同点及差异,相同点反映出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而两种习得之间的差异正是第二语言教学中应引起注意的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