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科书中涉及的宗教知识分散在各个专题中,有的作为历史事件的起因,有的夹杂在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有的出现在历史事件的影响或作用之中。为了便于学生了解宗教概况,正确认识宗教的本质以及对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认识、分析宗教现象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笔者拟从两个方面谈一些教学认识。  相似文献   

2.
陈垣以自己对中国宗教史的研究,奠定了在中国史学上的地位。其宗教史究范围广泛,特点突出:注重各种不同史源材料的运用;重视宗教目录;注重宗教事件的政治背景;注重宗教历史的研究;注重各种宗教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人类古老的文化传统都离不开神话、宗教、艺术、哲学和科学。如果从追溯学的角度看,科学分离于哲学;哲学催生于宗教;宗教和艺术孕育于神话。随着历史的发展,作为文化源头的神话日趋边缘化。宗教作为一种精神信仰,艺术作为一种情感表现,科学作为一种认知表达,构成了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哲学发展到近代,力图从世界观高度融科学之真、艺术之美和宗教之善于一身,从而逐渐获得了人类文化的统帅地位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们在世界现代史的研究中,对于各国上层建筑的研究比较薄弱,特别是作为意识形态之一的宗教,则更往往被人所忽视。但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宗教对占世界多数的人口起着巨大影响,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宗教史是世界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毛泽东同志指出:不批判神学就不能写好哲学史,也不能写好文学史或世界史。(转引自《世界宗教研究》第一集第5页) 一、宗教在现代世界上的分布及其影响宗教如果从原始社会算起,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到二十世纪,据西方统计,全世界四十一亿人口中,信仰各种宗教的有二十五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61%(不包括中国的信教者)。各种宗教教派名目繁多,其中,主要是  相似文献   

5.
<正> 关于宗教的消亡问题,争论十分激烈,既有是否消亡的观点对立,又有消亡时间的意见分歧。有的宣扬宗教是上天所赋,没有起源,宗教感情、宗教信仰是人类的天性,因此宗教是一种与人类共始终的永恒现象:有的则主张创立一个“爱的宗教”或“宇宙宗教”来普照世界和人生;有的肯定共产主义实现之日,就是宗教消亡之时;有的则认为宗教是否消亡是一个无法说清的未知数。我们认为,宗教消亡问题,十分复杂,要作具体分析,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随着阶级的消  相似文献   

6.
若要阐明宗教观念赖以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必须对宗教在其整个演化过程中所起的社会作用作一番探考,从而揭示宗教信仰所凭依的社会根源。本文从世界宗教史的角度,论述宗教的异化与演变。认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一定范畴的宗教,总是伴随着经济基础而逐渐演化;在演化过程中,它始终在不同程度上保留有往昔的若干传统。  相似文献   

7.
化学学科在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与演进中有着重要作用,不仅帮助人类逐渐打开物质世界的大门,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新物质的重要工具.本文将结合实例具体谈谈"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8.
宗教问题是关系到千百万群众信仰的大问题。对宗教采取什么态度,如何处理好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是宗教史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宗教史是近几年悄然兴起的一门学科,它是以宗教为研究对象,侧重于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宗教的起源、发展及历史演变,从而把握宗教发展的一般规律性特征.当前,高校历史、政治、法律、中文、艺术等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宗教问题,但同学平时对宗教的一般知识与规律或了解甚少,或只是一知半解,这给学习带来诸多困惑.本文就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自18世纪创立以来,一直为世界各国平衡生产力与人口增长发展提供丰富的理论导向。马克思认为作为社会历史的物质基础的社会存在,是指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马克思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着手,认为社会生产有两种,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两种生产的对立统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为指导去认识和解决人口问题,才能在世纪之交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作为一种宗教,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在中国传播和发展已有1300年左右的时间,并与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相互影响和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积淀的特殊文化现象,它包摄着信仰体系、社会意识、道德规范、价值观念、民风民俗、语言文字、科学文化成就等极其广泛的内容。伊斯兰教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它的最初产生是中世纪阿拉伯半岛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产物,是阿拉伯民族建立统一国家,实现安定与和平的客观社会要求在宗教思想上的强烈反映。从公…  相似文献   

12.
“现实生活的生产”不只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同时包括人类自身生产。前者是生产的客体,后者是生产的主体,两者相互生成,共同发展。如果片面强调物质资料的生产,排斥人类自身生产的历史作用,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的,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证历史是人类自身的历史。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于人类自身生产的有关论述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之初,就把人类自身生产同物质资料的生产一起看作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前提和基础。在(唯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人类历史的前提和基础不仅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而且包括“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与宗教--科学哲学题中应有之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与宗教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不同方式,二者的关系构成了人类思想领域的永恒主题。它们之间既有历时态相互作用,又有共时态相互影响,二者的互制、互促、互克、互害、互融所引起的整合、冲突、协调,为理解科学提供了线索。科学哲学既需要了解它们的发生学渊源,又要研究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历史过程与逻辑形态,才能达到对科学的完全理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乃是科学哲学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命题进行了文化人类学的追溯,认为美育代宗教是人类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从原始宗教,人为宗教,哲学、科学发展,教育的发展中论证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历史过程及必然趋势,展示了现代化进程中美育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影响人类20世纪初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学生学习世界历史应了解和掌握的重要内容。基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编写的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有关“一战史”内容分布在选修和选择性必修教科书中,本文尝试从专题史教学的视角,梳理高中历史教科书,探索高中历史课堂“一战史”有效教学的实施路径,希望在历史教学中不断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增进国际理解,推动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落地。  相似文献   

16.
宗教是人类社会中独特的社会历史和精神文化现象,同时,宗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内容繁杂的宗教文化。宗教与宗教文化将长期存在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们要科学地对待宗教和宗教文化,积极引导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要充分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主义大繁荣大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宗教观和无神论教育,积极研究和发掘宗教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减少、抑制其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化乃社会历史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认识、掌握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人类创造和保存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社会制度的发展水平、程度和质量的总合整体。文化转型是指文化中精神文化的发展变化。所谓精神文化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的直接产物,如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的组织机构,都是精神文化的内容。文化的最深层结构是价值观念系统,它广泛地渗透于文化诸要素中,是文化的核心。不同的文化类型间的差异从根本上说就是不同  相似文献   

18.
理性与信仰构筑了完美的人性,而科学和宗教则是两者的典型代表.科学史和宗教史都表明,在科学和宗教之间存在着依赖与叛逆、离弃与召唤相交织的复杂关系,体现着科学对宗教的深厚情怀.  相似文献   

19.
宗教是一种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出现的。同时,宗教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它将随着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人类压迫的逐渐消失而走向消亡。在教学中,学生常提出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世界旅游历史上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据史记载,旅游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精神享受的活动,最初是以生产、政治、贸易、宗教等为目的形式,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逐步发展到游历和考察祖国壮丽河山,从事文学创作和科学研究等多方面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但因社会、阶级和经济条件的局限,上述形式旅游活动的参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