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一种动力,能推动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完成。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感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认识,产生合乎道德的行为。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关键。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一、悟道明理以理育情道德情感是以道德认识为基础的。小学生的道德认识一般是通过教材中一些浅近的正面事例,由教师讲述获得的。这样的教法往…  相似文献   

2.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思想品德课的养成教育如何发挥“情感”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舒畅的氛围中获得道德认识的提高、情感的陶冶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就此,笔章谈几点看法。一、充分直观,以情载理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首要任另,也是产生道德情感的基础,情感又是明理的润滑剂。在明理过程中我们不能枯燥地说理,而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采取尽量直观的手段去刺激小学生的各种感官,诱发情感,使他们带着一定的心态去认知道理,起到以情载理,情理变融的效果。1通过…  相似文献   

3.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情感教育加格达奇第五小学校王永林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过于情。”人的道德情感是在人的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的,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观念在处理相互关系、评价某种行为时所产...  相似文献   

4.
一、体验式教学的意义思想品德课中的体验式教学,是指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发挥“视、听、嗅”等感官功能,去感知各种道德现象,用自己心灵的“触角”去体验人、事、物、境中所含的“知、情、意”等因素,通过情感的润滑和催化,达到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实施行为教育的目的。体验式教学是实现明理的催化剂。道德概念、道德观念是由外到内移入学生头脑的。这种“内心”过程,既是主体道德思维的成果,也是学生情感选择的结果。因此,借助体验在认识中融入情感因素,以情载理,才能促使明理目标的达成。相反,不重视体验式学习…  相似文献   

5.
道德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道德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它的产生一方面是伴随人们的道德认识而产生,另—方面是人们将自己的行为与一定的道德准则相比较,在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时而产生的。自尊感、友谊感、责任质、爱国主义情感等都是道德情感的具体形式。为了巩固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并促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必须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以产生由知到行的内部动力。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注意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是促使由知到行转化的中心环节,也是思想品德课  相似文献   

6.
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在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专门进行了“以情导行”的研究与实践,初步摸索出了一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的方法。一、晓之以理,以理育情俗话说,知之深,才爱之切。认识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因此,晓道德之理是培育道德之情的重要方法,而以理育情的效果则取决于多种因素。1.教育内容适合学生需要。思想品德教育能否引起学生道德情感的变化,一个重要因素是教育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需要。不顾学生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思想水平的差异而进行空洞说教,学生就得不到解决实际问…  相似文献   

7.
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知情意行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是支配道德行为的核心。道德情感则依附于道德认识 ,对调节道德行为 ,促进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信念起着巨大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 :情感与认识过程紧密联系 ,只有当客观事物被人们所认识 ,才有可能引起人的情感 ,而当人们对一定道德行为产生强烈的爱憎、好恶情感之后 ,才能从内心体验中明辨是非 ,提高认识 ,并作出自己的行为选择 ,小学生尤其是这样。遵循学生品德内化的规律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着力于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  相似文献   

8.
揭示历史事件“理”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培养的过程。教师以“情”为纽带,通过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教学诱发、加深、陶冶、熏陶、培养学生情感与道德情操,能够使学生德、智双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所谓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活动,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的品质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一方面是由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语文课自身的特点决定的。情感教育的方法很多,按其目的与任务不同可以分为情感教学和情感培养,采用“三步走”和“三育法”,从而使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洗涤自己的灵魂,陶治自己的情感,获得美的认识与感受。  相似文献   

10.
情感是一种心理体验,是人们因对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具有很强的感染功能。情感教育是我国传统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写作教学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主要手段。阅读和写作的教学过程也可以说是情感互动的过程,它是教师的教学情感、教材的创作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的融合。教师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把阅读和写作课上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味,就能使学生“如沐春风”,并通过情感的感染力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得到美的享受,受到情感教育。本文针对语文教学中应该着重唤起学生哪方面的情感,进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情感教育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在人的活动中,知与行是两个基本的环节。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道德行为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通常人们进行道德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使教育对象做到“知行合一”。然而,当前德育工作者普遍感到焦虑、无奈和痛心的恰恰是许多受教育者“知行不一”,甚至“知行脱节”。在中小学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是教育者时常遇到的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一种表现。本文拟就…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思品课的教学活动中,为了促使学生打好树立 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础,把“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落到实处,我们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把握教学机制,促进学生的情感内化。 一、育“情”之时 形象引导 形成一定的情感倾向,一般都从一定的情景、氛围和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开始。在教学中以一种生动、形象的原型在学生大脑中建立起鲜明的表象,使他们从对具体形象的感悟中,产生道德认识,形成感情倾向。如上《要以礼待人》这一课时,先看一段录像,让学生了解电视中的小  相似文献   

13.
列宁说:“没有人类的情感,则过去、现在、将来永远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探索。”历史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利用丰富的史实,采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 一、在认识明理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产生的基础是道德认识。教师要通过生动具体的历史知识教学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从而产生爱国的道德情感。 1.联系对比,内化情感。在教学中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进行适当的联系,引导学生把我国古代科技、文化艺术、医学等多方面的成就与外国进行对比。如讲《四大发明》介绍我国印刷术、造纸术的西传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因而"知情意行"大多被人们看作是一个德育概念.知,即道德意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笔者认为"知情意行"不仅仅是一个德育  相似文献   

15.
思品教学中只有通过“以情载理”。才能使学生信服地接受教育。教学中通过挖掘教材情感因素、运用媒体重现情境、树立典型榜样、组织活动创设情境、开展讨论,在辩中求真等方法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所有激情手段的使用,都必须建立在师生情感“合流”的基础上,才会产生最佳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他们喜爱的、乐于参与的活动中加深自我体验、感受和领悟,使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一、引发情感体验,在体验中产生道德内需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活动性,是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在“玩中学”、“做中学”的情感体验中产生道德内需。因此,教学中对…  相似文献   

17.
一、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语言、实物、图片,使学生对事物感知的深度和广度受到一定的限制。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时空限制,把无法感知的世界在课堂上活生生地展开在学生面前,如“情境教学”和“愉快教育”,等等。 二、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心理学上讲,教学过程也是一种认识活动,在进行认识活动时必须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此许多教育家主张教学既  相似文献   

18.
学生品德内化是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而进行的。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是由近及远,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因而,学生品德内化也必须经过感知→理解→消化(选择)→运用,这样一个认识过程。那么,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时,就要注意如何让学生先感知再理解。“只有感觉到的东西。才能体会到”因此,要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把理性的知识感性化。如在设计“定向导入”和“主题教育”这两个环节时,就要在“新”字上下功夫,“明”字上做文章。这是促进学生品德内化的基础。 “定向导入”即揭示课题,导入新课,要体现一个“新”字。选材内容要新,要有时代感,教学手法要新颖,富有情趣。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的兴趣,为导入新课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感知道德表象,为学生品德内化参与一定的情感因素。  相似文献   

19.
任菊英在1988年第5期《湖北教育》上撰文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中“明理”的重要性,认为,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基本要素。而道德认识既是道德情感产生的根据,又是道德行为的先导。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把“明理”视为中心环节。怎样引导学生“明理”呢?  相似文献   

20.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它是随着人们的道德认识而产生、发展的一种内心体验,是“知”、“行”之间的纽带与桥梁,是人们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和推动作用。学生掌握了某方面的道德认识、道德规范,并不一定立即付诸于行动,只有当激发起相应的道德情感,有了强烈的爱憎好恶时,才能产生道德行为。德育教育就是要通过多种方法、途径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民族自豪感、尊严感、正义感、荣辱感、义务感、热爱集体、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助人为乐等高尚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还与道德认识、道德意志一起,铸成人的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