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缺乏清晰的战略目标和实践路径、统一的转型认知以及连贯的转型战略仍是大多数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所面临的重重阻碍。鉴于此,利用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试图从高管团队稳定性视角,剖析组织层面的主观能动性在破解数字化转型困局所发挥的潜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管团队稳定性对企业数字化转型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高管团队的技术熟悉度正向调节高管团队稳定性与数字化转型之间的关系;企业的股权集中度负向调节高管团队稳定性与数字化转型之间的关系;随着股权集中度的提高,技术熟悉度对高管团队稳定性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增强效应将会削弱。研究结论不仅加深了对高管团队稳定性影响企业决策的认知,而且为微观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10-202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海归高管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海归高管有助于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这一结论在考虑内生性并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作用机制表明,海归高管主要通过提升企业人力资本水平、学习吸收能力以及ESG责任履行程度三重机制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3)异质性分析表明,海归高管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在中小企业以及金融资产配置效率低的企业中更为显著。研究结论既丰富和拓展了高阶梯队理论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还有助于为企业如何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3.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企业决策制定和执行者——高管团队对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以2016-2020年中国A股中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高管团队断裂带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高管团队任务断裂带与数字化转型程度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高管团队关系断裂带与企业数字化转型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动态能力中的适应能力在高管团队任务断裂带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之间起中介作用,动态能力中的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高管团队关系断裂带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之间起中介作用。这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基于高层梯队理论和战略选择理论,实证分析高管团队任务型断裂带对创业板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并探讨动态能力在上述关系中的中介机制以及CEO开放性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高管团队任务型断裂带对创业板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倒U形影响;动态能力在上述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CEO开放性显著调节高管团队任务型断裂带与创业板企业动态能力的倒U形关系。研究结论有助于加深理解高管团队任务型断裂带影响创业板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机制,丰富企业数字化转型领域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王清则 《科研管理》1994,15(5):43-46
本文从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角度出发,探讨了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的途径和方法.作者认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完全可以在坚持公有制的条件下进行,但必须排除影响企业活力的体制障碍,从而形成政府管环境、企业管效率的局面,尤其重要的是要切实发挥激励机制与淘汰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AMOS结构方程为基础,对从部分上海市企业取得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构建得出高管团队隐性特征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最终揭示出要提高企业绩效,高管团队隐形特征的影响重大,其中包括高管团队隐性能力与团队成员价值观.另外,高管团队显性特征也对隐形特征具有影响,且共同对企业绩效产生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2014年到2015年通过实地调研十余家广东典型制造企业,作者发现沿微笑曲线的企业转型是失灵的。微笑曲线的失灵主要表现在当前企业转型不是沿着微笑曲线的制造低端OEM向品牌OBM或者研发ODM升级,而是在OEM基础上进行精细化、智能化的制造深耕。制造业的再造需要得到经济资本之外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符号资本扶持,制造业的转型需要社会转型的配套,以此构建大制造和新型社会。呼吁理论界和实业界重视制造企业的实践逻辑,把制造企业的精细化生产与信息化进一步融合,尽快突破互联网+与深度制造两层皮的状况,实现IT硬件化,生活方式IT化,以制造企业的转型带动整个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8.
石盛林  陈圻  张静 《科学学研究》2011,29(8):1251-1257
 以289家中国制造企业为研究样本,探讨高管团队认知风格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管团队分析型认知风格偏好工艺创新,并通过工艺创新影响企业绩效;创造型认知风格偏好产品创新,并通过产品创新影响企业绩效。研究发现为促进中国制造企业产品创新提供了战略指导,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从全球产业链的低利润区向高利润区的升级,关键在高管团队认知风格的转变,在感知和处理信息能够更具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受已有框架的束缚。最后分析了局限性和未来建议。  相似文献   

9.
由于集群企业距离近,创新扩散快,创新外部性强,致使非创新企业"搭便车"现象严重,创新失灵现象突出。与其放任创新失灵,不如设计一套机制,以利益补偿为纽带,对创新主体进行有效的利益补偿,实现既治理创新失灵又促进创新效率提高的目的。考虑企业集群的技术能力呈现一种非均衡的分布及技术溢出的单向性,引入了溢出效应和创新效率两个变量,建立了潜在率先创新企业和模仿企业间的斯坦伯格博弈模型,分析了创新失灵的经济根源,阐述了技术溢出和创新能力对创新失灵的影响过程,提出了基于知识共享机制的治理创新失灵方式,给出了设置知识共享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企业创新能力是实现“创新驱动转型”战略的微观基础,因此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是个重要议题。许多学者探索了如何提升创新能力,但对哪些因素驱动企业创新能力本身动态发展解释不足。整合动态能力理论与认知理论,从管理认知视角出发,利用国内419个企业样本,本文对高管人员的管理认知与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1)高管人员的管理认知是构建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性驱动因素;(2)高管人员对内部资源与对外部环境的认知在提升创新能力过程中,存在复杂的交互效应;(3)高管人员驱动企业创新能力构建中,呈现出“自内向外”的资源驱动而不是“由外向内”的机会拉动的特征。文章最后讨论了理论贡献、管理意义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际多元化的发展,中国企业在海外遇到严峻挑战。但目前国内研究对企业国际多元化与绩效的关系还探讨不足。本文通过对2002-2014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试图进一步探索中国企业国际多元化与绩效间的关系,并检验企业性质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企业国际多元化与绩效间存在四阶段倒M型关系;国有企业国际多元化的绩效显著优于民营企业。  相似文献   

12.
持续创新与企业惯性形成的认知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影响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诸多因素中,企业惯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本文认为各类创新角色在认知上的心理障碍是形成企业惯性的深层次原因。借助马斯洛的标签化理论,文章从注意中的标签化、感知中的标签化、学习中的标签化、思维中的标签化等不同层次进行研究,从而认清企业惯性形成的认知根源。分析企业惯性形成的认知根源,有助于企业克服企业惯性的影响进而实现持续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3.
日本企业的合作与创新:企业和项目层面分析/FONT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本文以日本技术水平在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的快速发展为背景,借助专利信息研究日本的创新特色。本文的着眼点为创新中的合作行为,采用OECD的三极专利族(Triadic Patent Families)数据库、参照特定时期和特定年份的全部专利、并选取两个相似的美国公司,重点对5个日本国际性经营公司创新中的合作行为分企业和项目两个层面进行考察。本文的分析结果显示:日本企业在技术追赶过程中有高于世界水平的联合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很强的外生性;日本的项目合作水平也要高于世界水平,这体现了日本的合作性团队文化对于创新中信息共享的重要性。该研究对中国的启示是:应该重视产业政策在促进技术提升中的作用和培养有利于合作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4.
从网络异质性、网络开放度、网络连通性和无标度网络特征4个方面分析产学研创新网络促进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并以2008年至2013年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网络为例进行产学研创新网络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网络具有高度的网络异质性,网络开放度逐渐降低,网络连通性逐渐增强,该网络呈现无标度网络的结构特征,总体上朝向促进企业创新的方向发展。最后为促进产学研创新网络的发展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尹建华  王森  弓丽栋 《科研管理》2020,41(5):202-212
基于制度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用我国典型重污染行业中159家上市公司数据,分析重污染企业环境绩效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探讨企业客观特征--规模和所有制形式对环境绩效和财务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以及企业客观特征、主观战略--环境信息披露的联合调节效应。结果发现:重污染企业往往选择牺牲环境绩效来提高财务绩效;企业规模越大,环境绩效对财务绩效的负向影响越小,而企业所有制形式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另外,企业客观特征对环境绩效和财务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还依赖于积极的环境信息披露。  相似文献   

16.
技术创新是出口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而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对其特性和形成原因的科学把握。本文在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统计和面板数据模型,以非出口企业、FDI企业为对照组,实证研究了中国上市出口企业技术创新异质性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出口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研发资本投入、研发人力投入、企业冗余资源、技术装备程度、国有股权比例、股权集中度和企业规模对出口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的作用具有类型异质性和大小差异性。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出口企业技术创新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Most firms use secrecy to protect their knowledge from potential imitators. However,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secrecy have not been well explored. We extend knowledge protection literature and propose theoretical mechanisms explaining how information visibility influences the importance of secrecy as a knowledge protection instrument. Building on mechanisms from 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signaling theory, we postulate that secrecy is more important for protecting knowledge for firms that have legal requirements to reveal information to shareholders. Furthermore, we argue that this effect is contingent on the location in a technological cluster, on a firm’s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and on a firm’s past innovation performance. We test our hypotheses using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683 firms in Germany between 2005 and 2013. Our results support the moderation effect of a technological cluster and a firm’s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Our findings inform both academics and managers on how firms balanc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requirements with the use of secrecy as a knowledge protection instrument.  相似文献   

18.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实施使两岸经贸合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对立法保护台商权益提出了新的要求.劳动力优势是大陆台资企业迅速发展的重要支柱,但台资企业在用工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造成了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矛盾的激化.因此,完善台商权益保护的各项制度,特别是在规范用工制度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对于保护台商在大陆投资、维护台商及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制度环境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世界银行2005年对我国120个城市12 400家工业企业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企业所处地区的制度环境对当地企业研发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所处地区政府干预水平越低、产权保护水平越高、金融发展水平越高,企业越倾向于进行研发活动并提高研发投入强度。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制度环境对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同国有企业相比,政府干预水平的降低,产权保护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对促进民营企业进行研发活动并加大研发投入的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0.
利用我国2005-2007年30万家工业企业数据,对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分布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得到:我国仅10%左右的企业有研发活动,在从事研发活动的企业中49.25%的企业研发活动不稳定;年销售收入大于3亿元的特大型企业,其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也只有0.52%;研发投入产业分布具有明显重型化工业结构特征、地区分布不均衡;政府引导企业研发投入的特征明显;大规模、寿命期长的企业从事研发活动的比例高、研发投入总量大,但研发投入强度反而更低;研发投入集中度较高,约1/4的研发投入集中在有研发投资活动的3%的企业里,研发投资还没有成为一般企业的自主行为.对企业研发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到:第一,企业规模、年龄等内部因素显著正向影响研发投入总量,但显著负向影响研发投资强度,企业规模与“研发投资/总资产”表示的研发投入强度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企业利润显著正向影响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研发投资强度,但对国有企业影响不显著;第二,地区财政的科技支持、银行信贷资金支持显著提高了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但对国有企业的作用大大超过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国本土企业的创新投入存在两难: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规模大、强度高,主要来源于财政和信贷支持,企业缺乏内生的激励与资金来源;私营企业创新投入有内生激励,但缺乏政府财政支持、尤其信贷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