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离心运动方式创建大鼠前肢一次性力竭损伤模型,观察大鼠前肢肱三头肌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变化,探究力竭离心运动损伤诱发的骨骼肌细胞膜结构变化,以及导致该种变化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大鼠下坡一次性力竭离心跑的损伤模型,研究了大鼠前肢肱三头肌骨骼肌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在运动后不同时间段的变化情况。结果:Na+-K+-ATP酶活性运动后即刻较安静时显著性下降,且达到峰值;即刻后开始恢复,至运动后24小时恢复明显;运动后24小时至第5天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值上升无显著性趋势。结论:结合同一实验体系下关于自由基代谢情况的研究,运动后即刻Na+-K+-ATP酶活性显著性降低可能与自由基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2.
应用肌肉电生理的方法,对神经再支配骨骼肌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价,为神经损伤后断端深低温冷冻减轻和防治骨骼肌失神经萎缩、恢复骨骼肌运动功能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肠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限小肠黏膜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动态变化。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建立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每组大鼠根据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限,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后0min,30min,1h,2h,6h,12h,24h,48h,72h共10组(每组6只)。在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采用HE染色观察小肠黏膜组织学形态,TUNEL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CNA的表达。结果①大鼠小肠历经热缺血40min后,再灌注0~72h大致经历了潜伏期、急性期、交错期、恢复期4个阶段的形态变化。缺血再灌注后,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及组织学病理改变,开始于潜伏期,加重于急性期。②与对照组相比,PCNA在缺血再灌注组表达增强(P0.05)。结论①小肠在短时间缺血后,再灌注可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及组织学病理改变。大多数小肠黏膜细胞经历短暂的凋亡前期反应后则进入恢复阶段,最终结果是小肠黏膜结构和功能的修复。②PCNA参与了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作为动态监测机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凋亡与增殖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茴香联合姜黄、艾叶热敷对妇科开腹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方法:将86例择期进行开腹手术的妇科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术后护理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小茴香联合姜黄、艾叶热敷上腹部,然后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24h、48h发生腹胀的例数。结果:观察组首次肛门排气和肠鸣音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术后24h、48h发生腹胀的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5.
李彪  滕居赞  黄政 《大众科技》2017,19(11):78-79,108
目的:探讨中药跌打膏外敷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肿痛的影响。方法:选取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术后采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自制中药制剂跌打膏外敷于患肢腹股沟处、大腿内侧,而对照组则未行任何特殊处理,两组术后余治疗方法相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48小时的引流量,术后第1、3、5、7天患肢大腿周径及术后第1、3、5、7天患肢静息疼痛VAS评分。结果:术后24、48小时治疗组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3、5天治疗组患肢大腿肿胀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天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肢大腿的肿胀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3、5天治疗组疼痛VAS评分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7天两组的疼痛程度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药跌打膏外敷能够安全有效的减轻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早期肿胀、疼痛程度,减少术后引流量,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人体的各项运动中,运动骨骼肌的受力不均衡或者受力不当,都会导致肌肉和韧带损伤,研究运动骨骼肌受力特征并对分析其对韧带损伤的影响,指导运动肌肉和韧带损伤治疗。方法:采用计算机仿真模拟和医学临床跟踪方法分析运动骨骼肌的受力特征,并分析对韧带损伤的治疗效果。利用佩戴在胯部的加速度传感器对人体在跑步、静止、走路和跳跃几种动作下进行运动特征的原始数据采集,选用两个加速度传感器,定量分析人体运动行为的动作类型、行为模式,并提取相关的信息,指导韧带损伤治疗。结果:分析得到不同患者的运动骨骼肌受力特征张力模型,在运动骨骼肌肉的强直收缩曲线中,肌肉尚未恢复,就会产生新的记录,循环往复,成为连续的肌肉响应。结论:该方案指导韧带损伤治疗,提高韧带损伤康复率,提高对运动韧带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了解运动性微损伤的特性可以预防和干预运动后微损伤的发生,为有效地预防延迟性肌肉酸痛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阶段运动负荷下调节纤维激酶,RPE与BP间的相关性。方法:以40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对照法,动态调节纤维激酶,RPE与BP测量,观察运动员休息状态下到运动比赛后48h内的动态调节纤维激酶,RPE和BP变化。测定运动员运动结束后0 h,24 h,48 h的血液血清中总胆固醇(TC)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动态变化结果。结果:与散打运动前相比,一次运动后,运动员的BP都呈下降趋势,其中舒张压下降的程度更加明显。这种血压下降结果可持续10 h以上,24 h后恢复到运动前水平,运动后TC浓度下降(P0.05),HDL-C浓度上升(P0.05),BP与调节纤维激酶,RPE均无关,运动后24 h,HDL-C浓度持续升高(P0.01),BP受调节纤维激酶影响较大,48 h后,TC浓度恢复正常,HDL-C浓度保持较高,BP受RPE影响较大。结论:阶段运动负荷使人体血脂产生变化,运动对血脂的良好作用可持续48h,推荐3天进行一次运动,调节人体机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心肌梗死大鼠骨骼肌成肌细胞移植后心功能变化情况,同时观察移植后的成肌细胞的存活及P2X1受体的表达情况。探讨骨骼肌成肌细胞移植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改善作用的机制。方法:以同种系Wister大鼠为研究对象,取其股四头肌肌组织,采用胶原酶、链酶蛋白酶两步消化法获取大鼠骨骼肌成肌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取同种系Wister大鼠30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移植组)采用结扎冠状动脉的方法制造心梗模型,模型建立一周后再次开胸分别以分点注射法于心脏梗死区输入细胞培养液(对照组)或成肌细胞悬液(移植组)。于建模前、成肌细胞移植术前及移植术后第一、二周行超声心动检测。处死动物后,进行普通HE染色,抗myosin、抗P2X1受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超声显示骨骼肌成肌细胞移植后二周,大鼠心脏功能较移植前有明显改善,其中射血分数由(40.3±2.5)%增加到(52.1±2.3)%且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普通HE染色发现,移植组的心梗区域可见红色的条索状团块。抗myosin染色证实有移植的细胞存在。抗P2X1受体染色阳性。结论:骨骼肌成肌细胞移植后能在大鼠体内存活,移植二周后对心肌梗死后心功能降低即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这可能与P2X1受体对细胞间连接的调节及其介导的正性肌力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探讨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procyanidins)对抗疲劳的效果,选用纯系雄性C57BL/6J小鼠40只,体重为22-28g,观察原花青素对小鼠游泳力竭时间的影响。将40只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其中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组。对照组包括安静和运动各1组,安静组(C1)在力竭游泳测试前30min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运动组(C2)在2h游泳运动后30min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实验组包括安静+给药和运动+给药各1组,安静+给药组(T1)在力竭游泳测试前30min给予等量原花青素水解液,运动+给药组(T2)在2h游泳运动后30min给予等量原花青素水解液。经口灌胃给药,给药剂量为50mg/kgBw溶解于0.8ml生理超纯水中。测定小鼠的游泳的力竭时间,来判断花青素是否对小鼠的运动具有抗疲劳作用。结果显示,原花青素给药组小鼠负重游泳时间均比对照组延长,且运动后给药组游泳力竭时间显著高于运动后给生理盐水组(p〈0.01)。结论: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原花青素不仅具有抗疲劳作用而且具有促进运动后疲劳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建立大鼠大强度耐力训练模型,研究羊肚菌对大强度耐力训练大鼠自由基代谢和运动能力的影响。测定了大鼠骨骼肌组织中SOD、GSH-Px、CAT三种抗氧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也测定了大强度耐力训练大鼠的力竭时间。结果表明:同运动对照组相比较,运动加药组大鼠骨骼肌抗氧化酶SOD、GSH-Px、CAT活性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上升,MDA含量有显著性下降,同时运动加药组大鼠力竭时间与运动对照组相比显著延长,表明在大强度耐力训练大鼠骨骼肌自由基代谢当中,补充羊肚菌发挥着良好的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效果。  相似文献   

12.
叶蔚  武彦霄 《科技风》2014,(21):176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患者的方法及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与对照组,亚低温组患者入院后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Glasgow预后评分(GOS)。结果:亚低温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根据伤后3个月GOS评分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多脏器衰竭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较好的脑保护作用,能减少并发症和病残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MCI—154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心肌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MCI-154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心肌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利用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设立MCI-154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观察大鼠心肌结构和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对照组大鼠心肌出现局灶性心肌纤维深解破坏,肌浆网有不同程度的肿胀扩张,线粒体出现基质密度加深,嵴模型,线粒体数量有所减少;治疗组见有少部分线粒体出现基质密度增高,部分显示嵴模型或消失,线粒体数量未见减少,肌小节结构清晰,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锌元素对高强度运动肾促红细胞生成的影响。方法:选取某体育学院60名男性运动员,将运动员随机分为对照组20人,运动组40人,进行长跑运动训练1周后,根据肾促红细胞血象参数、体重以及运动能力将运动组运动员,划分为运动组20人和补锌运动组20人,持续进行长跑运动和锌元素的补充,观察补充锌元素对高强度运动肾促红细胞血象以及血清肾促红细胞EPO水平的影响。结果:5周长跑运动训练后的运动组运动员与对照组肾促血细胞指标比较,运动组的Hb、RBC和Hc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对比补锌运动组和对照组可以看出,补锌运动组的肾促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肾促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以及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尤其两组的MCHC指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但两组间剩余肾促红细胞相关参数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补锌运动组的Hb、RBC、Hct水平明显高于运动组(P0.01或P0.05)。补锌运动组运动员的血清肾促EP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运动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补充锌元素能够促进运动员肾促红细胞的生成,锌元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联合参附注射液对心肺复苏患者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和ICU住院的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术后自主循环恢复的患者90例,采用回顾性病例分组,共分为三组,对照组予常规抢救药物干预,治疗A、B两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干预,治疗A组于心肺复苏早期基础生命支持阶段干预,治疗B组于心肺复苏中高级生命支持阶段干预。比较三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H、48H的Lee氏心衰积分、NT-pro BNP、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生命征指标情况。结果:三组治疗后,Lee氏心衰积分、NT-pro BNP、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较前均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A、B组经SFI干预后NT-proBNP、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001,且A、B组比较,A组优于B组,P0.05;经治疗24H、48H后,治疗A、B组均优于治疗组,且A、B两组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及心率各值比较,A组优于B组,P0.05。结论:在心肺复苏后心功能不全患者治疗中,于心肺复苏早期基础生命支持阶段联合参附注射液干预可一定程度上缓解心衰症状,降低NT-proBNP、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维持生命征平稳,这可能与参附注射液可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减轻复苏后心肌损伤、调节RASS系统相关,但具体作用机制有待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16.
标枪运动中,肘部容易受到损伤。为避免肘部损伤,提高标枪技术,需要在标枪运动中注重预防肘部损伤,受到损伤后要及时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运过度运动导致的导致急性心内膜炎预防与治疗方法,预防运动性心肌损伤发射。方法:采用PAFAFAC分析方法结合多元线性回归分别对两组近红外光谱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到人体三层骨骼肌模型的蒙特卡罗模拟,由广义梯度近似GGA观测免疫细胞凋亡模型,通过对血液样本中的羧甲基纤维素锂(CMC-S)进行合成流变分析,分析患者在躯体神经支配下心肌内膜收缩或舒张。结果:通过运动骨骼肌免疫细胞凋亡抑制方法,能有效对过度运动训练损伤导致的急性心内膜炎等并发症实现诊疗。肺动脉收缩压有82.6 mm Hg改善为92.0 mm Hg,肺动脉舒张压有44.9 mm Hg改善为50.3mm Hg。结论:采用免疫细胞凋亡干预后,肺动脉能短期实现修复,可以改善患者的脉氧饱和度,合并胸痛、浮肿、高烧等急性心内膜炎病症,从而避免运动员出现急性心内膜炎的症状,对避免运动员因过度训练导致的心衰竭和体循环缺血缺氧等也有积极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运动陈旧性医学损伤复发严重程度与运动强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运动陈旧性医学损伤复发严重程度同运动强度的关系。方法:对某学院体育系310名大学生的运动情况进行研究,其中男生170人,女生140人,采用AIS评分规则分析学生运动陈旧医学损伤复发率和伤情程度,获取上述分析对象的损伤复发率,通过损伤复发率指标对正常复发率阀值进行测试,对损伤复发率和运动强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分析不同人群的运动情况,在运动中主要运动损伤类型是陈旧性损伤复发,占据总病例数的37.5%,并且陈旧性损伤复发主要集中在膝、腰部位,分别是膝损伤(30.7%),腰部损伤(29%),肩损伤(15.2%)。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损伤复发率也不断增加,正常损伤复发率阀值强度同运动强度相关,随着运动强度递增,运动陈旧性医学损伤复发率也不断增加。结论:运动陈旧性医学损伤复发严重程度同运动强度具有较高的关联性,ISS评分在运动陈旧性医学损伤复发程度分析中具有重要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心肌mTOR信号、静态心率以及心肌变力变化趋势为分析基础,对高强度运动下大鼠心肌变力衰弱情况进行分析。方法:以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成对照组、中等运动组以及高强度运动组,对运动组大鼠进行递增负荷跑台训练,共进行5周。在末次运动后即刻、5 h、10 h以及20 h,分别取大鼠左心室心肌和血液。检测实验大鼠心肌mTOR的蛋白表达。将实验运动组大鼠S1幅值对安静组大鼠S1幅值增加的相应倍数定义为心肌变力变化趋势。结果:高强度组大鼠的心脏重量显著低于中等强度组和对照组。中等强度组大鼠心肌mTOR在运动后10 h达到峰值,高强度运动组大鼠心肌mTOR在运动后5 h达到峰值。高强度组大鼠心肌变力变化情况显著高于中等强度组。高强度运动组的大鼠心率对安静时心率以及心肌变力变化趋势都低于安静组以及中等强度组。结论:心肌变力随着运动强度增大而增加,长期高强度运动下心肌变力mTOR信号未被激活,导致静态心率以及心肌变力变化趋势减弱,导致严重的心肌变力衰弱,使得心肌损伤向病历性发展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检验诊断糖尿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接收的糖尿病合并并发症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接收的单纯糖尿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A,选择同期接收的健康体检人群30例作为对照组-B,采集三组研究对象的清晨空腹静脉血,约3ml,装入真空抗凝试管,进行离心处理(3000r/min),冷藏,取血清,备用。使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三组研究对象的血清C肽、糖化血红蛋白。比较三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血清C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A的空腹血清C肽、空腹血糖浓度、餐后2h血清C肽、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更高,P0.05;与对照组-A对比,观察组的空腹血清C肽、空腹血糖浓度、餐后2h血清C肽、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更高,P0.05。结论: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在糖尿病病情严重程度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