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企业报是信息载体,渎者是企业的员工,读者爱看企业报是因为企业报能够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提供有用的信息。因此,企业报要把这件事情做好,要把这件事情当做报纸能不能办好,受不受读者欢迎的头等大事来做。这一期我们重点说一说以下企业报所办的专栏。  相似文献   

2.
报纸要让读者爱看,这是所有新闻工作者的追求。比起其他一些社会类报纸、文化类报纸,企业报在让读者喜欢上或许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我认为,企业报是给企业职工看的,增强企业报的“平民意识”,是让职工喜欢我们报纸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正为了摆脱"千报一面",办出报纸的特色与个性,强化本土新闻、深耕本土资源就成为各家地市级报纸的"重点工程"。近几年,报纸将更多目光和力量投入在热线类栏目或专版上,将眼光投向基层,反映读者诉求,以期解决读者反映的实际问题等等。令人尴尬的是,不少热线新闻在度过最初的激情期后,往往会逐渐陷入模式化、浅薄化。除了偶有突发新闻之外,日常的热线报道陷入僵局,更多时候,要么是似曾相识的"百度类新闻",要么是  相似文献   

4.
最容易写的是会议新闻,最难写的也是会议新闻,说容易写,它是程式化的东西,按八股味“炒”,为报会议而报会议,说难写,是采到“会海”中的富矿不易,写法创新不易,让读者爱看更不容易。作为党报,让会议新闻上版面是责任使然,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需要。会议消息往往是各级  相似文献   

5.
许多记者都有过这样的抱怨,党报的经济报道难写。要么枯燥无味,“领导不喜欢、读者不爱看”;要么容易写成“一厂一店”,成了工作稿、宣传稿,结果是“谁写谁看,写谁谁看”;要么“内行看不上,外行看不懂”。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境,让记者从怕写经济报道到爱写经济报道,让经济报道做到“领导喜欢、读者爱看,内行看得上,外行看得懂”?  相似文献   

6.
新闻具有两大特点,一是要新,二是要快,不新不快就不称其为新闻。然而,我国各部委办、厅局办的企业报,一般是每周二期或三期,有的甚至更长,旬刊或半月刊,因此,企业报与综合性日报相比,暴露出发稿周期较长,新闻时效性较差等弱点。这不但对报纸在以“新”和“快”吸引读者方面,势必带来一定的影响,而且与新闻的基本要求相背离。增强企业报的时效性,让读者看到既快又新的新闻成为企业报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解决。  相似文献   

7.
任昱 《新闻采编》2002,(3):37-37
地通过新闻媒介摄取信息时,读者普遍反映:会议报道看起来听起来呆板,枯燥无味,不爱看不爱听。 造成会议报道不受读者欢迎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会议太多太滥,可报不可报的会议都要争着报道,托门子找关系非报不可。例如许多部门行业的例会,报出去没有新闻价值,不报道又怕得罪人。参会的领导,这方面的原因不是新闻记者可以解决。另一方面是会议  相似文献   

8.
报上的经济新闻不少,群众爱看的却不多。作为一个记者,自己写的稿件登在报上没人看,是一种很大的悲哀。为什么读者不爱看?因为有些经济新闻写得太死板、太干瘪,不能吸引读者。要把经济新闻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确实很难。从角度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到材料的安排,语言的运用等等,都要下一番功夫。这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但是在当前,争取读者把我们写的新闻看  相似文献   

9.
企业报副刊如何实现贴近职工读者、满足企业需求、突出新闻意识,为创建和谐企业发挥自己独特的文化功效?济南铁道报一个坚持数年的副刊头条栏目"凡人星空"对此做了有益探索:用"新闻镜头"加"文学形式",切入"企业生活"中的小人物,受到读者和企业的欢迎.一线读者反馈说,企业报最有看头的就是那些身边小人物的故事.每周向报社提供小人物线索的电话、短信也是络绎不绝.  相似文献   

10.
企业报要立足企业、为企业服务,这是无可非议的。但要正确把握并处理好服务性和新闻性的关系,才能提高报道的质量。可是现在相当多的企业报,由于片面地强调了服务功能,以致形成了服务性与新闻性“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使一些编者不爱编、读者不爱看、毫无新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竞争中,有的的专业报为了争取更多的读者,在“提供的社会新闻越多,读者越爱看”的思想指导下,采编报道热衷于“拿来”和“串位”。这从表面上看,社会新闻、趣闻多了,热闹了,但从长远看,是得不偿失。不反映本行业的经济改革本质问题,不对市场竞争、服务作深层规律的探索,报道内容越来越宽泛,笔调越来越软化,版面没有了特色,读者实惠不大,最终,恐怕连仅有的读者群也会丧失。如何处理好专业报新闻的社会性与个性?我的体会: 宏观经济定位 明确社会角色 定位是首要问题。只有定位清楚,才会守土有责,才能有度地把握所报道的社会范围。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同时也是人民的喉舌。作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之一的专业报,是适应行业的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她同党报的宗旨一样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但所服务的内容和对象却不同,是本行业。这就决定了专业报新闻的社会范畴和社会角色。在社会经济改革中,专业报除与大报一样,及时传达党的改革方针政策外,还应有行业特色,即反映本行业的改革发展情况,传达职工的要求、呼声、建议,展示他们的奋斗事迹和精神风貌,提供改革经验教训,发布行业政策信息,搞好舆论监督,促进行业参与改革大循环,协助推进改革进程。就我们《农民之友报》来说,虽说是农民报,但因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增强宗旨意识,更主动、更自觉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通过"走转改"活动来检验和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而要提升"走转改"的实效,媒体人必须解答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三个问题。为了谁——为了读者、为了受众。这应该成为媒体人做好采编工作的着力点和出发点。读者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爱看不爱看、方便不方便、对读者有没有用,都是媒体人应该考虑  相似文献   

13.
把党报办得"好看",让读者爱看,满足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新闻舆论服务的需求,是我们报人孜孜以求的永恒主题。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如何把党报办得"好看",加强新闻策划是重要措  相似文献   

14.
生活在《北京日报》的日子里,我长期从事经济宣传,主要是报道工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报道在报纸上的数量多一些,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不能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有些读者不爱看经济新闻。为此我们长期苦恼着,从多方面进行过一些探索,想从中找出一条提高经济新闻可读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经济新闻在报纸上所占的比重很大,然而相当一部分读者对经济新闻不满意、不爱看。前几年,我们曾力图通过规定每个版的发稿条数、增设各种集纳专栏、美化版面等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不于在报道形式,而在于报道内容。读者对经济新闻不满意、不爱看,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报纸上宣传的与他们想知道的或自身所感受到的不一致,有的距离甚远。读者最关心的、议论纷纷的“热点”,报纸上没有反映;有些是非一时不易辨清的“难点”,读者迫切期望探讨,寻求答案,而报纸却一言不发;对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避而不谈,喜欢反面文章正面作,报喜不报忧,  相似文献   

16.
当今,是个信息发布的时代,时效、线索、题材等要素的第一手获得成为各家媒体夺取受众目光的焦点,这使得"快餐"式的新闻似乎成为流行的必然。然而,这种"快餐"也让记者队伍中普遍滋生出浮躁情绪,使新闻稿件变得思想没深度,语言无趣,读者不爱看。只有深入新闻现场,依据新闻事实去寻灵感、抓细节、搞策划,这样写出的新闻,才能真正打动读者,也最受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17.
现在报上有些新闻尽管编者巧意安排,突出处理,就是引不起读者的兴趣,读者看时要么一扫而过,要么报以冷眼.形成这种状态的主要原因,就是新闻缺乏吸引力。仔细分析,这些新闻多数不是内容不好,主要是作者忘掉读者的兴趣和需要.新闻“要写得靠近读者,写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的新闻工作应该如何对待诸如地震、失火、车祸、沉船等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呢?对此,我们是有一个认识过程的.过去,我们对灾难性新闻事件要么回避不报道,要么拖拖拉拉,时过境迁才刊播.其结果,造成不少受众去接受西方新闻传媒的报道,……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的新闻工作应该如何对待诸如地震。失火、车祸、沉船等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呢?对此,我们是有一个认识过程的。过去,我们对灾难性新闻事件要么回避不报道,要么拖拖拉拉,时过境迁才刊播。其结果,造成不少受众去接受西方新闻传媒的报道,使不少国内新闻出口转内销,从而产生了西方传媒由新闻而在思想上对我国受众形成巨大冲击的堪忧现象。现在,我们对灾难性新闻事件的报道对策是迅速而低调。这种低调的具体表现是,在及时报道的同时,新闻传媒对灾难性新闻一般不予以重要的版位,比如不入电视、广播的前三条,不上报纸的头版。以我…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不少人对新闻的电话号码,要么看作是躲躲闪闪的广告,要么视为好新闻的“硬伤”。 市场指南报作为一份以服务具体周到见长的经济类报纸,创办四年来一直倡导这样一个原则:宁肯评不上好新闻,也不回避电话号码;新闻该有电话号码时一定要有,有些新闻没有电话号码也不一定算好新闻。 这种不合“常规”的做法,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也使指南报强化了特色,扩大了影响,坚定了走这条“独木桥”的信心。 一、打上电话号码是真心服务的体现 每家媒体都希望能最大限度地服务受众,指南报既然把服务读者当作自己的特色和旗帜,就更应该多研究读者的需求和新闻媒体的局限。指南报在调查时发现,一篇好新闻、好消息在向渎者提供信息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诸多的疑问和好奇,读者此时需要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而大众媒体面对成千上万的受众,受众的问题也各式各样,在一篇字数有限的消息中难以一一解答。读者需要从消息中得知进一步获取这些信息的渠道,这时,消息的采写编发者就应当将能回答这些问题、能进一步提供准确信息的人员或单位告诉读者,此时,最省篇幅也最方便读者的办法就是在消息中写上电话号码,这是一份以真心服务读者为己任的报纸无法回避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