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2 毫秒
1.
世纪之交的中国电视呈现出许多大众文化的征候 ,面向大众的形式拉近了电视和观众的距离 ,但艺术文化的失落和庸俗的盛行导致创造力的衰减。由透过主持人大赛、谈话节目、电视期货三种现象的分析 ,可以探知艺术文化价值的确立是新世纪中国电视的当务之急 ,戒除浮躁、摈弃模仿、把握内涵是电视创造力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港台与内地电视谈话节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与内地相比,港台电视谈话节目话题更敏感、刺激,嘉宾的选择上精英化、明星化,主持风格世俗诙谐、极具个性化,结构是板块式的,不时插播广告,体现了重娱乐轻教化的宗旨和商业化的价值取向。这些差异是由媒介性质、化背景、社会宽容度等不同的媒介生态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本就化、交际和跨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形式进行探讨;从体距、体触、面部表情、目光、姿势、动作和副语言等方面论述了非语言交际在生活中的化差异以及论证了非语言交际在不同化人群生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田园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12):102-104,107
目前,英语电视访谈节日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它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话语形式,显示出其混合了日常会话与机构话语的特点。由于访谈话语本质上是一种会话,通过会话分析理论分析了在中文语境下英语访谈节目的特点并期望借此有助于对这类节目的理解、欣赏及改进。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国内外学者对问句和权势关系的研究成果,通过对C-span中Q&A的2010年的6期节目进行分析,揭示了电视访谈节目中的问句与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权势关系。  相似文献   

6.
基于电视谈话节目的传播要素与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具有较强相似性,前者可被创造性应用于后者,开发“谈话节目式思政课”。我们可利用电视谈话节目“光环”效应,创新思政课堂教学形式以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融合电视谈话节目的多级信息流模式转变传统思政课堂的单一信息流模式,提高课堂参与度和教学实效性;通过运用电视谈话节目的制作形式,拓展思政课知识广度与思考深度,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提供实践路径。应用策略包括教师对自我能力的审视及提高,对课程进行整合策划、主题策划,选择与邀请嘉宾、设计谈话路径及用语等,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当代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作品是美国文学的畅销之作,她用中国文化材料建构起自己的文学世界,同时也用自己的文学之笔将华人及华裔历史真实呈现在主流社会读者面前。其作品《中国佬》可以说是文学书写与历史记录的杂烩。作者以这种写作手法,达到修正美国官方历史,夺回族裔话语权利,实现美国华裔拥有美国的写作目的。历史与文学的互动作用使其作品有了多方面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本文从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假说谈起,凸显其书写的多元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最新的两部电视剧即美剧《蛇蝎女佣》第一季和大陆剧《欢喜冤家》中的道歉对话作为语料,采用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中美道歉策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美道歉策略存在共同点;由于文化和价值观的不同,两者在策略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异同都归结于文化差异、权利差距、性别差异和冒犯程度等影响因素,其中文化差异和权利差距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电影《喜福会》向我们讲述了中国母亲与美国女儿之间沟通的障碍以及她们在东方信仰与西方价值观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争执。母亲与女儿的交流障碍不仅仅反映出两代人之间的隔阂,更反映出一种文化差异。本文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解读了电影《喜福会》中母亲与女儿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传统节日的走向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晶,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国传统节日中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凝聚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文化心理、审美旨趣和生活方式。在欧美节日日渐东来而我国传统节日日趋式微的今天,复兴我国传统节日就和保护民族文化一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不同意识形态支配下的电视媒介,中西电视媒体对表演选秀型真人秀节目的制作带有明显的差异性。本文以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和美国福克斯电视台《美国偶像》为例,以对比分析为研究方法,收集并分析了相关论文30余篇,简要介绍了中美两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在节目理论、形态、营销上存在的主要差异。同时,通过学理比较和案例分析,揭示了我国表演选秀行电视真人秀节目局限,并尝试提出了借鉴和改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电影是再现政治的特殊形式。文化阅读方法考察电影深层文化结构与权力机制。文章通过对电影《刮痧》的文化阅读,超越文化差异的表层结构和文化冲突的传统理解,提供一种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化选择与身份政治关系的全新诠释。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化身份成了漂浮的能指符号,等待主体介入才具有意义。移民受到多元文化冲击,主体意识被两种文化身份所分裂;美国文化本身的纯洁性也被“文化杂烩”形式所威胁,为“惧杂症”所困扰。刮痧冲突,在文化领域是美国东方主义意识与中国“汉化”思想的对抗,对于移民个体则更是文化记忆与认同的冲突。  相似文献   

13.
电视剧是一个民族文化品位和精神价值的最佳体现,中国电视剧对中国人的精神塑造和文化引领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作为整个社会文化产业的一部分,电视剧在精神价值上坚持什么、倡导什么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好大一个家》以五个家庭三代人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为主线,编造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喜剧故事,在表现当下城市人生存现状和生活情趣的同时,也传达了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喜剧风格和娱乐精神。  相似文献   

14.
This chapter is a dialogue between two scholars — one Chinese and one North American. Each from her own perspective draws on field research and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to analyze practices of teacher collaboration in China. The chapter considers how Chinese teachers work together as a matter of both formal organization and informal relations. The underlying cultural assumptions which support these practices are also discussed. Much of what is perceived to be dichotomous in the West (such as group vs. individual, hierarchy vs. equality, and control vs. commitment) is perceived to be reconciled within the complex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political patterns which embed Chinese thinking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15.
Based on data collected from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a U.S. school (N = 159) and a Chinese school (N = 183), this study compared Internet use in school and at home between American students and Chinese students, explored what affected students’ use of the Internet, and examined how students’ Internet use related to their learning. Results reveal that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online activities between American students and Chinese students were found in school, but not at home. Furthe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different pedagogical practices in these two cultural contexts led to the different uses of the Internet in school between American students and Chinese students. (b) There were significant school/home differences in Internet use for American students, but not much school/home difference was found for Chinese students. (c) There were salient similarities between American students and Chinese students in terms of the most popular activities they engaged in online. (d) Internet use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school had some influence on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specific subjects.  相似文献   

16.
A person's idea about future occupation is deeply related with his/her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us the intercultural difference can consequently be revealed in the different choices two culture made when they are facing with their future career. We designed a questionnaire and an interview both to Chinese undergraduates and American undergraduates. It seems that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merican students turns to be more confident about their future but also flexible in the same time, and Chinese students are more hesitated. We believe that these results can be well illustrated with a cultural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分析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在《女勇士》和《中国佬》中对文化符号的运用,阐释了其作品中的文化符号并不代表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而是被赋予了指涉华裔群体在美国社会中的族裔身份和揭示与华裔密切相关的美国历史和社会背景的真实面貌的双重内涵。  相似文献   

18.
话轮转换规律为我们日常会话提供了理论指导,如何使会话和交谈顺利地进行一直是人们研究的话题。依据话轮转换理论,探讨在电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如何运用反馈项目和话轮转换策略,以便有效地展开和收回谈话的主题;以及主持人如何掌握谈话内容的宽度和深度。力求能够对人们的日常交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喜福会》的跨文化交际学解读:中美不同的家庭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解读了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并以跨文化交际学中Hofstede的价值观维度理论为主要依据,通过阐释小说中母女因文化碰撞而产生的爱怨与冲突,剥离出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中不同的家庭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韩国文化现象,包括电影、流行音乐和家庭伦理剧倍受中国人的青睐。而家庭伦理剧也是目前中国电视剧市场主要类型之一,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比中韩两国家庭伦理电视剧叙事方式,从心理学及传播学的视角,对中韩两国影视文化背景、受众心理、情节设置等方面进行比较,总结近年来韩剧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成功经验,分析国产剧的生存现状,可以给中国电视的对外传播提供一些启示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