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追风筝的人》是由阿富汗流散文学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创作的一篇长篇小说,故事是关于男孩阿米尔儿时背叛伙伴,而后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和自责,之后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醒悟与自我救赎。风筝这一意象在文章中前后呼应,对小说结构起到了收束的功能;这一象征手法的运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空间叙事维度,作者从边缘作家融入了美国主流社会而得到身份认同的成绩,在阿富汗和美国的双重语境下得到认可,适应了当代小说家在全球化语境下写作的客观要求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斯坦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小说,于2003年出版,是美国2005年的排名前三的最畅销书。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两个少年之间展开,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故事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家庭与友谊、阿富汗人与阿富汗文化、人性的本质与救赎,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3.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国畅销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代表作品,以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阿富汗和美国为背景,用真实细腻的视角描绘了主人公阿米尔在友爱中从背叛到自我救赎的过程,深受全世界亿万读者的喜欢。本文就作品中主人公阿米尔心灵的自我救赎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5,(63):17-18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处女作,该书时间跨度自20世纪60年代至2002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过程中他与父亲的关系、与哈桑的"友谊"、随父亲移居美国后的生活及他对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的拯救,体现了阿富汗人民的生活的苦难与悲剧。本文通过对《追风筝的人》中三位主人公阿米尔、哈桑和索拉博的生活经历的描写及他们性格特征的分析,体现阿富汗儿童命运的悲剧,以期加深人们对阿富汗儿童的了解与同情。本文首先介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及其作品《追风筝的人》,其次分别讲述阿米尔、哈桑和索拉博的生活经历并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最后探讨阿富汗儿童的悲剧命运并揭示导致他们悲剧命运的原因,即阿富汗宗教各教派的冲突、种族歧视、塔利班的残酷统治、阿富汗所遭受的战争等。  相似文献   

5.
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因《洪堡的礼物》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主要围绕两位美籍犹太裔作家而展开。文章结合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理论,分析两代作家在美国情景语境和犹太文化语境下"精神父子"关系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小说《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德的第一部小说,该小说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本文试图从阿富汗、哈桑、风筝这三个象征的层面来表现哈桑的勇敢和忠实的高大形象,并进一步揭露和鞭笞种族歧视给人造成的心灵残害。  相似文献   

7.
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是当代美国少数族裔作家的杰出代表,其作品多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再现战乱背景下阿富汗人民百转千回的命运,刻画人物在家园离散与重建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成长与救赎。小说《追风筝的人》(2003年)是胡赛尼的处女作,集中反映了作者文学创作的主题思想。本文从小说蕴涵的家园主题出发,分析战争背景下男主人公阿米尔在家园离散与重建的过程中体现的人性思考与人道抉择。  相似文献   

8.
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是一部以穆斯林文化为背景,将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与阿富汗民族的历史联系在一起,讲述了一个爱与恨,真相与谎言,背叛与救赎的故事。在生态批评的视角下,解读小说中以风筝为象征体,呼唤人性的救赎与回归;以阿富汗动荡的社会历史事件为依据,分析了饱受战争之苦的阿富汗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的现状,以及平民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引发读者对阿富汗民族灾难的深深同情,进而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倡导建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及他人和谐共融的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9.
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是一部以穆斯林文化为背景,将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与阿富汗民族的历史联系在一起,讲述了一个爱与恨,真相与谎言,背叛与救赎的故事。在生态批评的视角下,解读小说中以风筝为象征体,呼唤人性的救赎与回归;以阿富汗动荡的社会历史事件为依据,分析了饱受战争之苦的阿富汗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的现状,以及平民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引发读者对阿富汗民族灾难的深深同情,进而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倡导建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及他人和谐共融的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10.
《追风筝的人》是作者卡勒德·胡塞尼一部描写阿富汗社会现状的著名代表作,叙述了主人公阿米尔从被控制转向新生的成长过程。这部小说主要对现代阿富汗社会让人心酸的现状进行了深刻的描绘,阿富汗独有的穆斯林文化是这部小说的社会背景,通过对阿富汗斗风筝的描写来充分展现出风筝在阿富汗文化中的独特意义。作者还充分运用象征艺术手法来对阿富汗社会中存在的众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对《追风筝的人》的内容进行了大致的概括,并且对作品中蕴含的象征艺术手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进而对《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一词进行作用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追风筝的人》是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写的,出版于2003年,自出版以来,大受好评。好多朋友都想我推荐这本书,只是我一直对我不熟悉的作家的作品都不怎么感冒。但是,他的作品真的让我感到了一种力量,向前的力量。它写的是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的一件悲惨不堪的事,另阿米尔感到自责和痛苦,他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久违二十多年  相似文献   

12.
朋友,是这个世界最温暖的字眼,是人类最伟大的相知。本文以《追风筝的人》为研究对象,以友情和救赎的角度探析人物之间复杂的冲突及人性的回归。《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斯坦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说,于2003年出版,是美国2005年排名第三的最畅销书。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阿米尔和哈桑之间展开,关于爱、恐惧和内疚、赎罪的混合体的叙述。在这里,主人公哈桑以朋友的原始定义坚守了友情。另一主人公阿米尔勇敢面对现实,实现了对朋友哈桑友谊的回归及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3.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代表作,以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阿富汗和美国为背景,是一个关于人性背叛、成长与救赎的故事,用真实细腻的视角描绘了主人公阿米尔在友爱中从背叛到自我救赎的过程,深受全世界亿万读者的喜欢。本文就作品中主人公阿米尔的人性追寻与心灵救赎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张光云  王志林 《海外英语》2014,(14):230-231
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一发表,便受到读者的好评。斗风筝在阿富汗是一项主要的体育活动,喀布尔的天空一年四季都飘着形态各异的风筝。"风筝"这一意象具有文化隐喻性,是一个承载多元隐喻的载体。该文从阿米尔和风筝、阿桑和风筝、阿富汗和风筝三个方面来解读风筝的意象。  相似文献   

15.
大学英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使学生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更有效地使用这门国际语言。将大学英语课堂置于特定的语境下,使学生的交际任务在真实的环境下展开,鼓励学生以一定的社会身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综合的言语交际能力,达到大学英语教育的目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语境的四个层面,即: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及认知语境,探讨语境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一书,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由受挫到新生的成长过程。风筝在这部文学作品中,作为一个叙事的符号贯穿全文,对理解主人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本文从主人公与风筝相关的三个不同的年龄阶段来解析主人公人性成长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作品,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讲述了在阿富汗战乱背景下,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之子哈桑之间关于友情的背叛、人性的救赎的感人故事。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出发,以"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大写历史的小写化","颠覆与抑制"等主要方面来解读《追风筝的人》,认识新历史主义视域下的阿富汗社会,关注小说文本里包含的新历史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8.
《追风筝的人》是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描写身处美国的阿富汗移民阿米尔的童年往事及其成年后对儿时过错的心灵救赎过程,揭示了阿富汗人民的真实生存状况及其精神世界的变化。本文从精神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解析阿米尔的精神生态困境及其根源,探讨阿米尔走出精神困境、重建精神家园的出路所在,从而挖掘出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赛尼,1965年生于喀布尔,后随父亲逃往美国。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执业。卡勒德·胡赛尼原本是美国加州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内科医生,21世纪初,他开始尝试着进行小说创作。逃亡的生活和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使他既了然阿富汗的风土人情,又适应美国的生活习惯,《追风筝的人》是他的处女作,自《追风筝的人》成功问世后,他又先后发表了《灿烂千阳》等作品,使他成为受到人们广泛认同的作家。  相似文献   

20.
词汇是语言构成的一个基本单位,也是语言交际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才能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因此词汇的学习是英语学习的非常重要的内容。如何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更多的词汇?笔者认为,有效的语境是这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语境即为语言的使用环境,在英语的词汇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任何语言的交际必定是在一定语境或情景下进行的。没有具体语境下的词汇,可能是模糊的,片面的,生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