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翻译家教育家张培基先生在散文翻译翻译方面造诣颇深,该文主要从传神达意这一方面来赏析张先生的翻译,旨在使读者从中领悟到散文翻译的技巧,并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人来研究散文翻译。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8,(64):96-97
散文即"美文",这是人们的共识。准确再现散文之美,是散文翻译工作的最终目的。若要达成此目的,就必须遵循散文翻译的原则:一是,准确再现散文之意;二是,恰当保存散文之形;三是,消除文化隔阂,拉近距离。文章通过对《荷塘月色》两种英译文本的评析来探究散文翻译原则在具体翻译中的应用,从而体现出翻译美学。  相似文献   

3.
散文是文学体裁种类之一.散文的翻译研究多年以来仍处于初始阶段,而从美学角度来研究散文翻译,少之又少.文章站在翻译美学理论中的美学主体、美学客体的角度,分别从形式审美价值的审美表征和非形式审美价值的审美表征,对《故都的秋》的三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论证在散文翻译的过程中,应用翻译美学理论的必要性,并得出散文翻译实践操作...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内涵,以在英汉散文翻译方面具有较高造诣的高健和夏济安翻译的华盛顿·欧文的文学代表作品《英国乡村》两种译本为例,从散文节奏表现、翻译用词以及翻译语言使用等方面探讨译者主体性在散文翻译中的具体体现,以期为译者主体性与散文翻译提供一些参考,促进我国散文翻译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5.
散文作为一种很重要的文学体裁,在中国文学里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散文的翻译研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自然应该受到重视。近百年来,我国翻译界很重视小说和诗歌的翻译研究,研究散文翻译的成果相对较少。在现有散文翻译研究成果中,对散文蕴含的美学元素的挖掘还不够。传达散文的"美"是散文翻译中非常重要,也是很难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选取郁达夫《故都的秋》为文本,从语音美、词语美、句法美、意象美和情感美五个层面,诠释散文翻译中美的再现。本文旨在为散文英译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学生教材中的一篇英文散文《The LifeI Desired》为例,具体分析了散文的写作特点,翻译过程中应具体运用的策略,从而总结出散文英译汉过程中译者可以使用的方法和策略.通过用实例具体分析散文特点、翻译过程中的策略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散文,掌握散文的翻译技巧,提高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7.
Longfellow的散文The First Snow中平行结构的地位非常显著,几乎贯穿了整个文本,本文就从该角度来赏析散文的译文,结果表明要将其翻译到位,就要兼顾到散文的形、情、义。  相似文献   

8.
风格体现作家或译者的写作或翻译特色,在散文翻译中,风格与内容一样至关重要。本文以刘宓庆的翻译风格论文指导,从音系、词语、句法等角度对张培基先生的散文翻译特色进行分析,试图探讨散文翻译中风格移植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散文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重要部分,英汉散文翻译最重要的因素是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使译文充满散文所必需的美感。该文拟从接受美学关于原文未定点和读者期待视野两个角度入手,对夏济安《英国的乡村生活》译本进行分析,论述了散文翻译中跳出原文形式束缚,对译文进行美感再造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接受美学对散文翻译的美感重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许多翻译爱好者和工作者对散文翻泽很有兴趣,只是苦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加上实践不足,翻译质量往往不尽人意。那么应该如何提高散文翻译的质量呢?刘士聪先生根据多年研究提出了“韵味”说。他指出散文要译出韵味,应从节奏、意境与语言风格待三个方面入手。该学说为散文翻译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灵活运用该理论能更好地译出散文的神韵,完整地传达散文的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11.
沙丽 《中学生英语》2013,(25):62-64
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郁达夫的经典散文《故都的秋》的两个英译本进行了评析比较。通过选取王椒升和张培基的英译本进行对比,发现功能翻译视角同样适用于散文翻译的质量评估和比较。结果表明功能翻译理论对散文翻译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邓萍  白等田 《文教资料》2008,(35):50-51
散文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因此翻译散文时,译者不仅要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更重要的是传达原文的韵味.刘士聪先生的"韵味"说为散文翻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大提高了散文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袁梓 《海外英语》2023,(22):56-58
散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载体,以“形散而神不散”为主要特点,蕴含着深厚的美学内涵。在散文英译时,译者须格外注意原文的整体结构与传达的情感及意境。文章以翻译美学理论为指导,选择梁实秋散文《清华八年》为翻译实践,采用多种翻译方法与策略,力求重现原文的韵味与风采,同时借此论证翻译美学应用于散文翻译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文学翻译研究少不了对风格的研究,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原文风格,即译者要充分传达出原作的风格,很少涉及到翻译家的风格研究。译者是翻译实践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但是在传统译论中,译者几乎处于隐身的状态,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和重视,对译者地位的研究尚不多见。以高健的汉译散文为例,从句式安排、词语选择、节奏处理及修辞运用等方面来探讨高健的散文翻译风格。旨在为研究高健散文译作提供新的视角,为散文汉译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王娟娟 《双语学习》2007,(10M):152-153
Longfellow的散文The First Snow中平行结构的地位非常显著,几乎贯穿了整个文本,本文就从该角度来赏析散文的译文,结果表明要将其翻译到位,就要兼顾到散文的形、情、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课堂教学中的翻译实践(经营好一生中的三天)为例,探讨美学视角下的散文翻译,通过分析现代散文的特点提出了散文翻译应该遵循的美学原则,也就是力求在散文翻译实践中做到译文和原文文本在形式美、内容美、风格美、简约美、音响美、修辞美、模糊美等方面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风格是散文的灵魂,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风格是散文翻译的关键。本文结合余秋雨散文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引,探讨如何从语言风格、修辞风格、写作风格三个方面实现散文翻译的传神留韵。  相似文献   

18.
周娟娟 《海外英语》2011,(14):198-199
为了很好地把散文从英文翻译成中文,应该了解散文的文体特征以及散文翻译的特点。根据散文翻译的特点,可以得知在散文翻译中选词和语言风格是非常重要的。论文力图比较并分析弗兰西斯.培根论文集的两个中文译本,它们分别由曹明伦和何新翻译。依据英文原文的文体特征重点强调语义及美感,分别对两个译本的品质进行比较与分析,得到一定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散文的音美、形美、意美共同构成其审美价值。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将散文的审美价值传递到译文当中去是文学翻译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文章以David Pollard英译郁达夫的散文《江南的冬景》为例,从这三个方面浅析散文翻译中的审美再现。  相似文献   

20.
张培基先生的译作《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得到各界的认可,在散文翻译方面给予我们很多启发。本文旨在运用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结合英汉两种语系的特点,从层次转换(level shift)和范畴转换(category shift)角度赏析张培基先生的译作——《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重申翻译转换理论对中国现代散文翻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