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在古人看来,"白露者,阴气渐重,露凝而色白",也就是说,露水的颜色为白色;同时,古人又以四时与五行相配,秋在五行中属金,金色白,白色也是秋天的颜色。因此,"白露"一词,字面上是"白色的露水",本义却是指"秋天的露水"。白露是民众生活中重要的时间节点,除了农事,自古而今也有一些习俗活动。节候表征在古人的观念中,白露是农历八月的节气。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份,古人称之为  相似文献   

2.
寒露惊秋晚     
正寒露是秋天的第五个节气。在古人看来,此时天气寒冷,露水将要凝结成霜,因此得名"寒露"。寒露节气里,传统农事已近尾声,期间又有九九重阳节,民间相应地也有一些习俗活动。节候表征在二十四节气中,有两个因露水而得名的节气:秋分之前的白露,以露水的颜色定节气;秋分之后的寒露,以露水的温度定节气。相较白露节气,寒露节气里气温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民间俗语也  相似文献   

3.
《今日科苑》2004,(11):41-41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在每年阳历10月23日或24日。此时阴气更甚于前,自然界植物开始凋零,秋风瑟瑟,枝枯叶落。当此之时,切忌受寒。霜降后早晨锻炼要比前月略晚为宜,以避霜冷寒气。  相似文献   

4.
正说起霜降,人们不禁会想起《诗经》中的那首《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首据说采录于2500年前西北秦地的民歌,以蒹葭配露霜营造出一种空旷寂寥的意境,再通过主人公回环复沓式的真情告白,把他追寻伊人却不得的情感完美地释放了出来。《蒹葭》因此被后人奉为古代爱情诗的绝唱,"白露为霜"作为表现深秋节候的习用语也被沿用了下来。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在古人看来,"天气下降而为露,清风薄之而成霜"。"白露为霜"意味着天气渐冷、初霜已至,霜降节气到了。  相似文献   

5.
春色正中分     
正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此时恰逢春季之半,因此得名"春分";又因为是昼夜时长相等之日,古人也称其为"日中""日夜分"。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春分是节气,也是节日。节气来了,提醒着人们安排生产、生活的节奏;节日到了,帝王祭日,民间祭祖,同时民间也有其他一些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6.
正立秋是送走夏天、迎来秋天的节气。作为古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立秋不只表明暑热天气的结束,也预示着收获季节的来临。在宋朝,立秋这一天,宫廷里要把盆栽的梧桐移入大殿内,待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报完毕,梧桐会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围绕着"秋来了"这一节气,古有帝王迎秋的仪式,后世民间也有一些特定的习俗。节候表征在古人的观念中,立秋是农历七月的节气。元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  相似文献   

7.
正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公历1月20日一21日交节。大寒一过,新一年的节气就又轮回来了。正所谓冬去春来,这时候,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大寒同小寒一样,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民谚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大寒在传统节气中是极冷的时节。在我国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但在大部分地区,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  相似文献   

8.
文摘     
正为啥猴年两头无"春"?从2016年2月8日至2017年1月27日,为农历的"丙申年",俗称"猴年"。专家介绍,所谓"无春"年是指在农历的一年中没有立春之日。由于立春节气通常在每年的2月4日,因此,"猴年"确实没有立春。2016年的立春在2月4日,而此时仍然是农历"羊年",2017年的立春在2月3日,但那时已经是农历"鸡年"了。所以,农历猴年没有"立春"这个节气。那么,"无春"是如何形成的呢?天文专家解释说,节气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制定的,地球公转一周为黄经360度,计365.2422天,当地球到达黄经  相似文献   

9.
正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送走春天、迎来夏天的节气。立夏之"立"有立即、开始之意,因此,立夏也即夏天来了。此时,在北方的夜空下观察,北斗星的斗柄开始偏指东南一隅,因此古人说"斗指东南,维为立夏"。立夏之时,古代有帝王迎夏的仪式,民间也有称人、尝新等习俗。立夏来了  相似文献   

10.
正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也是入夏后的第三个节气。此时正值北方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之际,也是其他暖季作物播种之时,因此得名"芒种"。芒种适逢我国南北农业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时节,民众因此也称其为"忙种"。除了农事活动,芒种节气也有一些特定的习俗。  相似文献   

11.
浦安 《科学生活》2008,(6):66-69
芒种与养生今年的芒种节气在6月5日。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时节。由于这个节气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故此得名。芒种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错过了这个节气,农作物播种的成活率便越来越低,所以农谚有"芒种忙忙种,一过白白种"的说法。农谚"芒种逢雷美亦然,端阳有雨是丰年"。是说芒种与端午日下雨对粮食的丰收是十分有利的。这个节令虽说天气开始炎热,但气温还会有变冷的时候。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多在芒种日的前后(今年是6月8日),民间有"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的说法。就是说端午节没过,御寒的衣  相似文献   

12.
冬至,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与节气相关联的节日。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使用“圭”(又称土圭、圭表,是中国古代用于测量日影长度和位置的仪器。见图1)测定出一年中日照时间最长和最短的两个节气点,即冬至和夏至,合称“二至”。其中,冬至是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自冬至开始,昼逐渐加长,夜逐渐缩短。  相似文献   

13.
解读雪花     
到了节气"大雪",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雪花飘飘了。大自然的杰作--雪花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趣的知识。大雪整整下了一夜,道路、树术、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这几年的南京是温暖的,过惯了暖冬的南京人对于今年的这场大雪,可真是又惊又喜! 我拿起一片雪花观察,看起来雪花是白色  相似文献   

14.
<正>流言:近来,网上有一个"揭露"假紫菜的视频热传。揭露者展示新买的紫菜呈"半透明"状,"嚼不烂",还有一股"腥臭味"。揭露者认为,这种紫菜是用黑色塑料袋制作的假紫菜。这是真的吗?真相:专家认为,这种讲法不靠谱。单层的紫菜本身就是半透明的,所谓"腥臭味"是海产品固有的味道,而"嚼不烂"则有可能是因为紫菜太"老"了——紫菜一般在每年的白露节气开始播苗,管理到位的话,每年可以采  相似文献   

15.
正小寒之后继之大寒,大寒是冬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之中最冷的一个节气,因此古人说"谓之大寒者,寒至此无复加也"。大寒节气适逢年终岁尾,节气里的习俗也多与辞旧迎新的内容有关。节候表征从时序上看,冬至后30日为大寒,大寒是农历十二月的中气,也是一年之中最冷的一个节气。东汉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说:冬至阳气开始萌动,为什么天气反倒特别寒冷?这是因为阴气被阳气推动上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大暑三秋近     
正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古人形象地描述:"暑,煮也,热如煮物也。"此时正处于传统的暑伏期间,为一年之中最热的一个时段。与暑热的气候相关联,民间也有一些特定的习俗。节候表征根据古人"月初为节气,月半为中气"的原则,六月的节气为小暑,六月的中气为大暑。由于人们习惯上把节气、中气统称为节  相似文献   

17.
吴美华 《科学大众》2009,(11):27-27
秋季,太阳的直射点移出北半球,大地获得的光热逐渐减少,太平洋上的冷空气势力开始逐渐增强,暖空气势力慢慢减弱。当冷空气南下与我国北方的暖空气相遇形成降水后,冷空气取代了暖空气的位置,气温开始逐渐下降,天气逐渐变得寒冷。因此,人们常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它描述了我国东部地区从秋到冬的天气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浦安 《科学生活》2008,(7):63-67
小暑与养生小暑是指太阳到达黄经105°的那一天,时值公历7月7日或8日(今年是7日)。"暑"是火热的意思,此时天气已经很热,但尚未达到极点,所以称作"小暑"。小暑也是伞年降水量最多的节气,并常出现大雨、雷击、风雹和龙卷风,"大暑小暑灌死老鼠"的农谚,便说明了这段时间雨量之大。  相似文献   

19.
韦健 《今日科苑》2012,(14):98-99
立秋是什么时候?立秋养生吃什么?8月7日便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节气。立秋也是标志着秋天的开始,天气也渐渐变得凉爽起来。但是依旧会有"秋老虎"来犯。那么,立秋节气究竟该如何养生呢?中医专家建议,立秋养生一定要注意祛暑养肺护肝,这才是关键。  相似文献   

20.
正细心的人们会发现,今年会出现中国传统历法中的"无春"现象。天文专家表示,这是正常的历法演变导致的。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所谓"无春"年是指在农历的一年中没有立春之日。2016年的立春在2月4日,而此时仍然是农历"羊年",2017年的立春在2月3日,但那时已经是农历"鸡年"了。所以,猴年没有"立春"这个节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