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个爱读书的学生,不过,只要你来到我家,准会大吃一惊。因为我的书扔得到处都是,有的满脸都是"皱纹",有的"衣角"都  相似文献   

2.
顺水推舟     
张爱勤 《广东教育》2007,(12):64-65
我班有许多"友谊小群体"。他们三人一伙,五人一群,有的有共同兴趣爱好,有的是邻居邻座,有的以前是同一个班,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小圈子"。这种"友谊小群体",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非正式群体",即若干个有共同爱  相似文献   

3.
聪聪在线最近,聪聪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大队干部开展工作,进行交流,都要进行演讲。同样在一个场合,同样一件事,有的队干部讲起来头头是道,生动活泼,大家都爱听,工作效果就好。可有的队干部啰哩啰嗦,词不达意,甚至还有好多"后来、后来"、"这个、这个"之类的语病,"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队员们  相似文献   

4.
天气一下子变冷了,大家的嘴唇有些不能适应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变得又厚又红,有的翘皮儿了,有的开裂了,有的都结疤了。仔细看这些"厚嘴唇",样子真是可笑,平常爱说爱笑的伙伴儿们,现在不管男的女的,都是笑不露齿。  相似文献   

5.
在当班主任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爱"告状",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中有些喜欢找上班主任说"老师,××打我"、"老师,刚才上课谁吃东西"、"老师,××上课讲话"……每天,老师面对这样的"告状",听多了,也就厌烦了,常采取敷衍或置之不理的态度,有的甚至厌烦这部分爱  相似文献   

6.
一个班级的学生,有的乖巧、有的叛逆、有的忧郁、有的顽皮……个性迥异.作为班主任,是嫌弃"差生"、偏爱"优生",还是"不抛弃、不放弃"?对此,有的班主任是嫌"差"爱"优",但我是"不抛弃、不放弃",因人施教,全面关爱.  相似文献   

7.
吕金鹤 《班主任》2001,(9):47-47
有人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我们的许多老师也确实做到了"爱生如子",甚至是"爱生胜子".但有的教师简单地把"严"当"爱",而"严"的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喋喋不休地训斥,甚至施以不同程度的"刑罚",逼学生"就范".  相似文献   

8.
爱的教育     
有人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我们的许多老师也确实做到了"爱生如子",甚至是"爱生胜子".但有的教师简单地把"严"当"爱",而"严"的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喋喋不休地训斥,甚至施以不同程度的"刑罚",逼学生"就范".  相似文献   

9.
每位教师都是热爱学生的,但往往在表达爱的方式和认识上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感受不深.由于有的教师对"爱"的含义缺乏正确的理解,以为"严即爱",以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便是爱,于是就出现了一切服从自我意志的不尊重学生人格的占有式的爱,甚至把打骂、训斥、体罚  相似文献   

10.
开学之际,微信朋友圈、各类群、QQ空间中频频出现"快开学了,请严肃告诉孩子……"。有的要告诉孩子"学习肯定是辛苦的,全世界都一样",并附有一篇文章的链接;有的要告诉孩子龙应台女士的一段话……种种诸多,饱含着诸位家长和老师的期盼、爱和美好愿望,但也反映出他们对  相似文献   

11.
<正>在观心的过程里,永远都有一个好消息伴随着一个坏消息。坏消息是:我很无知;好消息是:我发现了我的无知。坏消息是:我错了;好消息是:我发现我错了。坏消息是:你不爱我;好消息是:我发现了你不爱我。观心的重点不是心怎么样,是不是至美至善,是不是让自己满意;重点是"正念"与"觉知",是"观"与"发现"。无论我们发现了什么,"发现"本身就是成就。修行就是去发现,然后才谈得上对话。总之,每一个坏消息后面都一定跟着一个好消息。而最坏的坏消息可能  相似文献   

12.
对鲁迅《秋夜》开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已成为大家爱诵的句子"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认为"简直堕入恶趣",有的认为"有一番动人的‘真趣’",有的认为是运用修辞重复格突出枣树等等,本文认为作者一方面写出了后园枣树的实体存在,更显露出了作者内心深沉的孤独和悲凉。  相似文献   

13.
以一种带有泛神性质的宗教情感,沈从文从有生中发现了"美",发现了"爱",更进一步发现了"神",在沈从文看来,神是抽象的东西,它代表着自然、正直、诚实、美和爱。沈从文赞赏人性中高尚的属于神性的内容,极力彰显生命的神性,使读者领略到生命的自然、自由和美。  相似文献   

14.
查阅了很多关于《荷塘月色》的资料,发现资料对文中的"文眼"辨识不清,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有的认为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参考资料的权威说法);有的认为是"我爱热闹,也爱冷静,我爱群居,也爱独处";还有的认为是"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面对着这些无法达成一致的结论,笔者陷入了沉思,思考着文中的哪一个"文眼"能真正将文章的内涵澄明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5.
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真诚的、一视同仁的,每个孩子都在老师的爱的教育下成长,尤其是那些存在"问题"的学生和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更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爱。喜欢优秀的学生是为师者都最愿意做的事,但爱一个"问题"学生才是对教师的考验,向"问题"学生撒播爱的阳光,这也正是教师的天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爱"字道出了教育的全部智慧。为人师者都知道关爱学生,然而不少老师却走入"以罚代爱"的误区,正在遭遇着或遭遇过不少尴尬。如何走出这个误区?笔者根据多年的一线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认为:为人师者不仅对学生要有爱,更要有爱的智慧——爱不可"以罚代爱",爱不可"拔苗助长",爱是尽职,爱是尊重,爱是心灵与心灵最微妙的接触,爱是师与生都能感受得到的幸福!  相似文献   

16.
典子看到这幅漫画.自然想到了少年的成长。其实我们每个人的青少年时期,都是需要"笼子"的.有的来自于家庭,有的来自于学校,那是一种保护,那是一种爱。而当我们羽翼渐丰,需要独自面对世界时.会自然地萌生突破笼子的愿望,想从笼子里伸出自己的"枝丫"。而家长和老师.以及社会上那些热爱着我们保护着我们的大人,也该适时地调整罩着我们的笼子的型号大小和栅栏疏密.给我们足够的伸展空间。切不可让"保护"变成"禁锢",让"爱"变成"碍"。  相似文献   

17.
<正>主持人语你喜欢语文课吗?大多数孩子的回答还不肯定。尽管他们中有的孩子语文成绩不错,有的也喜欢读书,但是对语文课还不够爱或者爱得不深,原因是"语文课不好玩"。"不好玩",看似只是孩子失落的叹气,却道出了当下语文课"游戏精神"缺失的事实。中国是一个缺乏游戏精神的国度,传统教育是站在成人本位、道德至上、实用主义立场的"训诫",而非站在儿童立场、学生本位、唤醒激励的"游戏","戒尺"就是这一思想的象征。纵  相似文献   

18.
黄霞 《江苏教育》2013,(1):31-33
苏教版教材中的儿童,他们有的体现名人的童年,有的体现充满善良和爱的精神,有的体现在成人教育下的成长,这一类作品可以归纳为"爱的母题"。在儿童文学作品中,除了"爱的母题",在意外的认同中获得审美狂喜的"顽童的母题"也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过程中,我们需要不同主题的作品发出的声音,需要给孩子丰富的阅读材料。因为儿童的生活和需要是多方面的,教育并不能囊括儿童生活的全部。  相似文献   

19.
爱你三毫米     
正爱是什么?爱是教育的真谛,爱是教师、学生沟通的桥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一天课间,我正看同学们下跳棋,刘涛挤进来,用他惯用的拖长音说:"我——要——玩。"望着他一脸的企盼,我便想逗逗他:"喜欢我吗?喜欢我,我就和你玩!"我满以为他会点头,谁知他很认真地看着我,撇了撇嘴巴,不回答。此时,上课铃响了,教室安静下来了。刘涛突然大声说:"我不喜欢老师……"自诩为孩子偶像的我呆住了,有的同学笑了,有的同学张大嘴巴望着我。难道就是因为课上我批评他的字"龙飞凤舞",他就把我全盘否定?不会吧?所以我接着启发道:"一点点喜欢都没有?"  相似文献   

20.
<正>成语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可以说每一个成语都是一个故事。今天要出场的这些成语厉害了,它们虽然可能不为人知,却个个画风辣眼,故事奇葩……惨绿少年这个成语乍一听就很"惨"很"绿",莫非是用来形容某个卖炊饼的少年的?大家要是这么想可就不对了!这里的"惨",通"黪",指色彩暗淡。惨绿,浅绿,指服色,并不是说悲惨,就如同现在的很酷,并无残酷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