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当3-D版的电影《阿凡达》在全球取得了24亿美元票房的惊人成绩后,3-D电影似乎成为今年电影界的焦点。无数电影人摩拳擦掌、披挂上阵,一批电影公司纷纷宣布计划开拍3-D影片,仿佛一部电影只要挂上"3-D"旗号就一定能卖座。但在这背后,我们是否忽略了一些本质问题?只要运用3-D技术就能造就一部好电影吗?本文作者给出了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2.
谢晋(1923~2008),浙江上虞人,电影导演,198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导演的影片《女篮五号》,获1957年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章和1960年墨西哥国际电影节角帽奖;《红色娘子军》,1962年获第1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舞台姐妹》,1980年获第24届伦敦国际电影节英国电影学会年度奖;《天云山传奇》,1981年获第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牧马人》,1983年获第6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高山下的花环》,1985年获第8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芙蓉镇》,1987年获第10届电影百花奖和第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年过八旬的他,晚年未能享儿女承欢膝下之福,却还照顾着智障的小儿子谢佳庆。他用85年的人生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大片"———父子情。  相似文献   

3.
1988年1月10日《人民日报》第八版摘要刊登了《四川民族》1987年第6期王康荣的文章,标题是《"吐蕃"的"蕃"字不读"番"》,摘要的全文如下: 目前,一些广播、电视电影以及一些地方在历史教学中,把吐蕃的"蕃"(bo)字, 错读为"番"(fan)的情况屡见不鲜,如电视风光片《阿坝漫行》等。 吐蕃是古代对西藏及其附近地区的称谓,又作"图伯特"、"土伯特"或"图白忒"  相似文献   

4.
本雅明作为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在摄影,电影,电视这些新兴科技艺术手段刚刚萌芽阶段就提出了自己对这些艺术形式的看法和一些担忧,并且提出了艺术品具有其"本真性",在文中首次提出了一个名词"光韵"值得后人思索,电影作为第七艺术一定也具有其特有的"光韵"效应.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是朱洁副教授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扩充而成的专著,该书从文艺美学的角度,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创作进行了梳理与整合。全书共八章,第一章:"全球化"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第二章:"主旋律电影":世纪之交的变奏与交响。第三章:商业电影:引领本土电影时尚潮流。第四章:艺术电影(上):别开生面的个人电影。第五章:艺术电影(中):新主流电影的独特景观。第六章:艺术电影(下):新生代电影创作举隅。第七章:不老的神话:张艺谋的电影创作。第八章: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略论中国第五,六代导演的“作者电影“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源于法国新浪潮的"作者电影",追求的是电影艺术和创新,要求导演忝为影片的中心."作者电影"也称为"作家电影",和作为批评理论的作者论有相同之处.中国的第五代、第六代导演身体力行地倡导了"作者电影",尽管有缺陷,但作为电影艺术的追求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电影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好莱坞电影几乎独占电影市场的背景下,中国电影慢慢在国际上获得了一些认可。张艺谋,作为中国的"第五代导演",执导的电影以满满的乡土情味著称,尤其是其早期的电影——从《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到《秋菊打官司》,这些电影使他斩获多项国际大奖,成为国际知名导演。本文通过对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分析,探讨该电影与东方主义的关系,通过对其中一些元素的解读,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张艺谋的电影引起国际关注,获得好评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左翼电影人在电影编导、电影评论、电影理论著译三条战线同时发力,以"集议"的方式,群起而著之,凝结成崭新的以阶级意识为核心,以现实主义为方向,以电影本体论为美学特征的左翼电影理论,使中国电影从观念、编剧到导表演、摄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第6年恋爱     
余莹  刘曼 《音乐世界》2008,(16):86-87
今年情人节档期在韩国上映的电影《第六年恋爱》,并不算是一个浪漫的爱情电影。以"六年艺痒"为主题的电影,讲述了一对相爱六年的情侣,各自遇到了新的追求者后,重新开始思考他们的爱情。同样是29岁的尹启相与金荷娜虽然是第一次合作,但彼此之间很有默契。  相似文献   

10.
2017年9月16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叶小钢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的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上,以电影音乐《开罗宣言》再次荣获"金鸡奖最佳音乐奖".这是叶小钢教授继2002年 《刮痧》、2005年《太行山上》获得"金鸡奖"后,第三次获得这个重量级国家奖项.叶小钢曾以电影《惊涛骇浪》中《当兵的人你在哪里》获得国家级的中国电影"华表奖",并以电影音乐《人约黄昏》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音乐奖",以《半生缘》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配乐"提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