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是信息?就语言学的意义而言,信息就是情报、新闻、消息等等。从哲学上来说,事物之间是存在着普遍联系的,甲事物的变化可能联系着乙事物的变化,乙事物的变化可看成是甲事物变化的某种表示。因此,作为一个科学概念,“‘信息是现实事物间根据某种自然的规律或人为的约定建立联系的一种形式,是被表示出来的事物增添了的确定性或者被消除了的不确定性。”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信息形成了真理。为了某种目的而系统地收集起来的正确信息构成了知识。由于社会迅速地信息化,需要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知识的作用越来越大。在信息化的社会里,不同行业根据各自的不同需  相似文献   

2.
1、从信息论的观点看“多官并用”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物质(结构)、能量(能源)、和信息的统一体。而物质、能量、信息又是与事物的三种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运动的特性、反映的特性相联系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能量是物质运动的量度。运动着的物质必然相互作用,产生一定的反映。信息是一切事物在反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联系的表征,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信息源。当我们说,A反映B,也就是说,A包含着关于B的信息。信息所以能够产生,一是由于相互作用着的事物产生一定的反映;二是产生反映需要一定的物质结构和能量变化。人不仅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必需的信息(自然信息),而且从社会环境中获取足够的信息(包括机械信息和语言信息在内的人工信息),能用语言文字等人工信息来  相似文献   

3.
从文献考据学角度,对“信息”一词源流加以考证,指出并修正当前学术界存在的一些误读、误判。通过探究“信息”一词在我国古典文献中的详细出处,提出 “信息”一词最早辞源出自唐朝崔备的《清溪路中寄诸公》中这一论点。进而对“信息”一词的内涵、发展、演变进行剖析并得出结论: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会产生信息,信息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由事物发出的由接收者感知、分析、判断出的消息、情报、数据、指令、信号等当中所包含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所谓信息,即是指人们对事物了解的不定性的减少或消除。[1]而模糊信息则是以界限模糊的形式表示事物的属性和运动形态的信息。[2]其产生根源在于客观事物本身界限往往不分明,呈现“亦此亦彼”性。模糊信息在新闻内容中以语言文字、声音、画面等多种形式表现。另外,文字等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或通过特殊组合而呈现出的模糊状态也是新闻中模糊信息的组成部分。新闻作品要求以“再现”的方式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但这并不等于说它排斥模糊信息。模糊信息由于自身的特性,一定情况下能够在新闻宣传中发挥特殊作用。其主要作用包括以下几种:一、准确反映事实准确与模糊并不矛盾,因为模糊不等同于含糊其词,模糊信息同样可以做到准确反映事实,而准确性“在另一种情况下也可以容忍一定的模糊性”。[3]比如进行经济预测性报道,常常有“将进一步增长”、“有成为下一个泡沫的可能”之类的模糊用语。某些时候,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事物发展的随机性及记者主观认识上的局限性使记者只能运用模糊信息来达到相对准确,这应该是可以被“容忍”的。另一方面,既然事物的模糊性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只有把这些事物的模糊信息“还原”到新闻中,才可以确切反映事实,达到真实性原则的要求。例如,在美国观察...  相似文献   

5.
何谓“本质”?哲学上的解释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表象和发展趋向的根本属性,是与现象既对立又统一的范畴。 一般认为,新闻事件由众多的事实信息集纳而成。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事实信息又大体分为两种,有些事实信息  相似文献   

6.
陈熹 《新闻前哨》2002,(7):17-18
新闻报道是大众传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而信息是传播的内容。威尔伯.施拉姆和威廉·波特在《传播学概论》中说:“信息是传播的材料”。新闻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因此,新闻报道的信息含量直接影响到报道的质量,受众喜好,传播效果等等。增大新闻报道的信息含量,是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关于信息的定义,目前我国学者比较认同的一种说法是“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以及关于事物运动状态的陈述”(钟义信在“新技术革命知识讲座”中提出)。新闻报道中的信息含量,我认为是指具有事实性的显性信息和事实…  相似文献   

7.
吴余劲 《新闻战线》2021,(1):103-104
社交平台化带来的流量经济产生了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消费市场,也催生了“营销号”这一负面事物,严重扰乱了正常的信息传播秩序。要以“主流媒体+网络平台”双管齐下的方式,从根源上进行营销号的治理,廓清营销号带来的污浊之气,“消灭”营销号的生存土壤,营造清朗的信息传播环境。  相似文献   

8.
一条导语的好坏往往决定一篇消息的成败,新闻导语精采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新闻介绍的是新鲜事物,甚至可能是读者完全陌生的事物,或者是远离读者日常生活体验的事物。要使群众接受较为陌生的信息或观念时,可以先提出一些受众较熟悉、易于接受的话题,如同投出一张“名片”,从而在心理上沟通双方,使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传播者的观点或信息,这便是“名片效应”。“名片效应”在现代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和实践中都已得到广泛的重视,反映在新闻写作中,西方新闻作品中很注意在导语中巧妙地“投递名片”,以吸引  相似文献   

9.
挖掘基层报道的深度,是地方报纸记者的努力追求,也是报纸新闻改革的突破口。 在电子媒介高度发达的时代,报纸的独特优势在哪里?一般来讲,“快捷”、“可视”为电视之长,而它在逻辑、判断、分析综合等方面的局限,正是文字媒介的特长。在报道深度上,在交待事物的联系上,在分析事物的发展趋势上……总之,在摄像机无法扫描的思想领域和内心世界,“电视”不及“文字”。因为,文字毕竟是一种间接的、更多作用于人的理智的信息。 我国正进行着从体制到观念的深刻变革,基层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但在交通发达,传播技术先进…  相似文献   

10.
比喻的故事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比方,也就是用某一种事物来比另一种事物。这样,可以使抽象生疏的事物变得具体形象,深奥难懂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比喻是被比的事物(本体)和拿来作比的事物(喻体)构成的。在本体和喻体之间有时会用上“象”、“好象”、“仿佛”“好比”等比喻词(明喻),或者用上“是”“成了”“变成”、“形成”等比喻词(暗  相似文献   

11.
古语云:础润而雨,落叶知秋。又有: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这里,借某物而显现他物,蕴涵着事物间普遍联系的信息关联机制,其中的规律性称为全息。全息一词若顾名思义可作“完全信息”来理解,广义上的“全息”指的是一种局部含蕴整体信息的现象或胚、元浓缩效应,如同基因一样,  相似文献   

12.
《新上海档案》2005,(12):27
张辑哲在2005年第6期《档案学通讯》撰文指出:信息社会最大的信息问题,是信息尤其是由信息技术系统产生的大量物化信息在社会生活中开始具有了独立意义,人类对事物的控制、使用必须首先通过对信息的获取、处理方能间接实现。信息在相当程度上由社会生活的“配角”变成了“主角”。这一问题的“正效应”主要有两点:第一,使人类可同时面对、把握、控制更多的事物(通过信息间接把握),并具有了更高程度的预计性(计划性)、全面性和精细性;第二,大大扩展了人类的认识范围并加深了认识深度,丰富了人类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3.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是新闻采访写作常用的一种工作方法。新闻报道总是从某个具体事物着手的。来自机关、工厂、农村、商店、学校的任何经验、问题、信息等,都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现的。不要以为有时候所说的事物很小,但通过这个事物的介绍或描述,举一反三,可以给予读者启发、激励和教育,有的甚至能够说明某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或思想问题。这就是我们通常在新闻报道方面所说的“以小见大”。当然,并不是通过任何“小”事情都能让读者看到某个“大”问题或说明“大”道理。有些日常生活中鸡毛蒜皮的事,小事还是小事,如果加以报道,只能“以小见小”,不是什么事情都能够做到“以小见大”的。诚然,“以小见大”并非新闻采访写作唯一的方法,它不是说只能通过小事情才能反映大问题,它只是说明,从大事情着手,固然能报道大问题,而从小事情着手,通过小事情,也能反映重要的主题。有时它还能更加生动活泼,使读者感到亲切可信。凡是能够称为“以小见大”的新闻报道,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典型的意义。这里所说的典型,同文学上所说的典型,不是同一个概念。文学上讲的典型,是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概括后创造的,它允许充分的想象和合理的虚构。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典型,比  相似文献   

14.
关于电视新闻细节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新闻细节的特征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对于电视新闻来说,它的细节有别于节目中一般的声音、图像,能够在传播过程中引起受众特别注意的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这些符号大致呈现出以下特征:具有信息传播的突现性。细节对于信息传播的突现性,是指电视新闻的画面因素所涵载的信息能明确从基底上突现出来,形成信息的易受形态,这一特征可更好地集中观众的注意力,提高传播效益。电视新闻的声画是以时序运动的方式传播信息,声画传播的滚动性无疑增大了受众对信息感知与存储的难度。就声画两者的难度比较而言,…  相似文献   

15.
刘新锋 《新闻前哨》2005,(12):17-18
信息是新闻的基础,是新闻学研究的起点,是新闻事实的来源,而新闻是信息的一种特殊形式,是通过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信息的传播,使受众获得他们想知道的事实。 一、信息与新闻 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及其描述。“事物的运动状态”是指非观念性的自然信息。“描述”是指自然信息经过人脑加工复制,转化为人工信息,又称文化信息或社会信息。新闻信息是指新闻传播活动所反映出来的信息,即关于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描述。它属于信息中的社会信息,而不是自然信息。  相似文献   

16.
写作灵感是作者在解决写作难题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受某个信息的触发,突然获到解题顿悟的特殊思维现象。因此,一定的信息是触发写作灵感的必备条件。无论诗人、作家或记者,要想使写作精益求精,获得好的成果,就不能不重视对多种信息的收集、储存和运用艺术的研究,这样才会更有效地获得触发写作灵感的机遇。一般说来,写作灵感的触发信息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作者在写作实践活动中所接触到的外界事物;第二类是作者在内心活动中所能调动、提取的积淀意识。第一类触发信息可分为“听到的”、“看到的”、“读到的”、“感觉到的”这四个方面接触外界事物所产生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关于如何认识和加强“民族新闻”报道的问题,我谈几点个人的粗浅认识。一、关于“民族新闻”的释义。这里所谓的“民族新闻”,是指我国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新闻。从新闻学的观点来说,所谓“民族新闻”,是指少数民族范畴内的事物或人物最新状态的信息交流。“少数民族范畴”的内涵很广,少数民族新闻也不仅仅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目录学的“理论基础”与“基础理论”的一点论证什么是“理论基础”?什么是“基础理论”?这是我们确立目录学理论基础和基础理论所必须明确的第一个问题。从字义上讲,“基础”这个由“基”与“础”合成的词,其定义是十分明确的。1981年修订版《辞源》上说:“基”有三层意思,①房屋墙壁的脚址;②根本;③开始。“础”,柱下石礅。“基础”的本意是指建筑物的根脚和柱石,喻指事物发展的根基和起点。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讲,尽管“理论基础”一词具有多重涵义,但无论哪一种涵义总不外乎是指事物发展的根基和起点,只是解释的角度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19.
稿件的主题,即稿件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又称“主题思想”。记者写稿,总是先要提炼稿件主题,然后在筛选材料、安排结构、进行表达等一系列问题上,由主题来“指挥”。 从整体上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稿件的主题应是对所报道事物的本质——即事物内部联系的准确反映。因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01页)  相似文献   

20.
电视新闻中的人物述说,就是用电视纪实的手段,把被采访者讲话时的全部情形和全部声音传播给受众。这在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诸多作品内容中起一种什么作用呢?有的当作陪衬,有的当作点缀,也有的把它当作解释其他内容的背景性资料,因此只有从理论上弄清人物述说无可替代的核心作用,才能自觉地把功夫下在话筒上,使人物述说在提高电视作品质量上发挥应有作用。 “人物述说” 是带有思想牲、综合牲、概括牲的客观信息 新闻作品传递的是新闻事实的信息。根据权威定义,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以及关于事物运动状态的陈述。由于人脑的产生而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