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尝试转换视角,采用拉康镜像论解读《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身份认同紧密关联,主体的生成是建立在与他者的关系之上。本文拟主要从拉康的镜像形成的阶段性来阐释主人公的身份建构过程,从他者的干预来阐述爱丽丝的身份认同。作者卡罗尔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同样实现了自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在新时期中从法国文学镜像中的文化身份视角出发,本文全面以具有丰富海外经历以及重要移民作家为在主要的考察对象,分析了法国文学镜像中的文化身份的不确定性、流动性。法国的文化身份问题与国家的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相连性,是时代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产物。写作目的是为了新时期环境下准确而充分的解读法国文学镜像中的文化身份内涵,从而为人们进一步解读法国文学的深刻内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文化多元化的繁盛景象。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以技术驱动显著地重塑了传统教育情境,也给教师身份镜像的映射及建构带来了困境,从自我镜像、环境生态、自我实现等角度挑战着教师的身份认同。为破解这一困局,促进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身份的建构,基于自我镜像及教师身份镜像的内涵,采用理论分析法分析了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教育变革及影响,创新性地提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身份应建构为: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教育者、积极探索生态建构的研究者和能动推进专业发展的学习者。最后从教师个体、教育生态等角度提出应对之策:教师要能动参与人机协同,创新自我实现路径,在变化发展中动态建构身份镜像,同时教育部门、各级学校及社会各界应合力重塑教育生态,赋权增能教师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氛围。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以微媒介为载体的"微空间"的到来,我们似乎生活在二重镜像中,这两种镜像时而融合交错时而相差分离,我们生活在真实的现实中,却觉得一切虚假,我们生活在虚拟的微空间里,却寻找到真实的存在感。在沟通无限延展的微时代里,改变人们的不仅是某种外在的生活方式或某种内在的价值观,还有在现实与虚拟二重镜像里发生一系列的融合和错位。如何在二重镜像里"自为"的生活,或许才是我们真正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杰出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首部获奖作品《所罗门之歌》讲述了黑人男青年自我探寻的故事。本文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镜像理论中的"自我"与"他者"观出发,分析麦肯·戴德和吉他·贝恩斯两位黑人男性的精神世界,说明只有在正确的镜像中寻找自我并将自我与他者相结合,才能成功地找到他们的身份。  相似文献   

6.
华裔小说家汤亭亭在她第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女勇士》的开篇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无名女子”的故事,这一形象一直被评论界看作是“弱女子”的典型悲剧形象,与后来的“花木兰”以及“我”形成对比。运用雅克·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分析其在文本及华裔所面对的现实世界中所产生的镜像作用,使我们从这面“无名女子”之镜中看到华裔真正形象,从而完成华裔身份的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7.
幼儿教师身份是其存在的本体论,即存在的依据与归属。"他者镜像",作为主体的对照物存在,反映了制度层面的规定性,多以"镜像"的呈现、观念层面的期望,帮助主体确定其位置在何处。"自我认同"是一种内在性认同,在个体生命体验中持续变化,追寻主体存在的价值。从"他者镜像"和"自我认同"之维,探讨幼儿教师身份认同建构的可行性,"他者镜像"塑造合理的客体身份、规范客体身份的工具价值、明晰身份的外显特质;"自我认同"在行动中建构主体身份认同、探寻本体性价值,促使自我内部不断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8.
王尔德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描写了人类自我身份主体建构中的多重困境:自我身份建构中的认同缺失、主体认同分裂、身份分裂以及失败的自我异化给主体带来的伤害和毁灭。从拉康的镜像理论来看,小说以画像等镜像形象为载体,描写了主体自我建构过程中他者与自我的争斗和角力以及自我异化的过程。通过这部小说,王尔德表达了自己在自我身份建构中的困境和焦虑,展现了他复杂的心理斗争过程。  相似文献   

9.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杰出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首部获奖作品《所罗门之歌》讲述了黑人男青年自我探寻的故事。本文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镜像理论中的"自我"与"他者"观出发,分析主人公奶娃的精神世界。说明只有将自我与他者相结合,接受黑人民族的文化与历史,才能寻得自己的根、才会真正获得精神和人格的独立与自由、黑人才能在以白人为主流的美国社会中成功地找到他们的身份。  相似文献   

10.
文章用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谭恩美作品《喜福会》中四位中国移民母亲与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由于文化差异、民族身份等因素引起的充满冲突的、微妙而复杂的关系,探讨具有模糊身份的美籍华裔母女们在西方主流话语下寻求身份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从拉康镜像论交叉视域看,《福尔赛世家》中的伊琳,身处典型男权制社会的女性,其主体构建过程必然决定于男性"他者"与她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男权制社会意识形态对女性的"规范性注视"下,以及其夫索米斯提供的否定她自我的存在的"他者"与她的主体构建形成一种否定关系时,她的女性自我意识被极度压抑,几近泯灭;与志趣相投、两情相悦的波辛尼互相吸引,互为镜像,从对方的镜像中看到自己认同的"他者",她的自我意识开始复苏萌芽;而老乔里恩对她的无私援助与精神支持和小乔里恩对她的欣赏肯定及灵魂交流所提供的"他者"的持续同化也幻化为她的镜中之像,成为她构建自我的对应物,最终成就了她的主体构建。  相似文献   

12.
简·爱幼年的经历对其一生的心理状态和生活境遇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按照托拉康的"镜像理论",幼年早期父母的去世造成了简·爱心理上的"原始的缺失",使她停留在心理的"镜像阶段"而无法超越。理想自我与现实的冲突造成了她人格的异化和分裂,简·爱这种自我建构的矛盾成为了其人生和爱情抉择的深层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13.
当前聚焦女性生活与女性成长的影视作品蓬勃发展,《俗女养成记》抛弃常规“大女主”式的“爽剧”模式,以第一人称的回溯视角,讲述从小镇走来的“大龄北漂女”陈嘉玲在出走与归来中不断认识自我的成长史。散文化的镜像结构在讲述女性琐碎生活的外表下,包裹着现代女性自我认知、价值认同的深刻议题;“她者”的出走故事,探讨对现代女性自我身份的追问,而温情的回归之旅充盈着对重构自我的思索,在“她者”与自我的对话中,让我们看到现代独立女性的新面貌。  相似文献   

14.
吉尔曼的著名短篇小说《黄色墙纸》讲述的是一位知识女性从精神轻度抑郁恶化为疯女人的过程。本文借助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女主人公对于夫权的误读以及她对"伪主体"地位的认知,揭露父权的虚幻镜像对女性的戕害,呼吁女性应该敢于打破父权镜像,勇敢地走出父权的牢笼,拥有独立自主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刘玙 《海外英语》2024,(2):205-207
《紫色》是美国作家艾丽斯·沃克于1982年发表的长篇书信体小说。沃克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身心遭受巨大创伤的黑人妇女希莉在三位黑人姐妹的认同与鼓舞下,主体意识逐渐苏醒,最终奋起反抗完成了自我身份的归复。镜像理论是雅克·拉康理论构建的核心和逻辑起点,他提出主体的形成不是出于自然的,而是建立在与“他者”的关系上,自我即“他者”。文章将以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探讨《紫色》中女主人公希莉的自我身份的追寻过程。  相似文献   

16.
镜像法是解静电场边值问题的一种间接方法 ,它巧妙地应用唯一性定理 ,使某些看来难解的静电场边值问题较容易地得到解决。镜像法是在待求场域的区域之外 ,在适当的位置上人为地设置一些点电荷来等效原边界面上复杂分布的实际电荷对待求域的作用 ,从而在保持原边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将原边界面移去 ,这样就把求解有了限区域的边值问题转换为无边界的无限大均匀媒质中的求解问题 ,这些人为设置的等效电荷称为镜像电荷。应用镜像法求解静电场边值问题的关键是寻找合适的镜像电荷 ,确定镜像电荷的理论根据是唯一性定理 ,即一是场的解在原区域满…  相似文献   

17.
简·里斯在《藻海无边》中创作还原了《简·爱》中那个被恶魔化了的疯女人伯莎·梅森,成功塑造了一位置身于西印度群岛文化夹缝中的边缘人安托万内特的成长经历。斯皮瓦克认为里斯这部作品颠覆了“帝国主义话语,还‘属下’(subaltern)以叙述声音”。然而,摆脱《简·爱》中帝国主义话语并获得自我话语权的疯女人,叙述声音中凸显出地却是她无法摆脱的身份困境及由此最终导致地主体意识的丧失。  相似文献   

18.
论巴赫金的“镜像”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巴赫金的“镜像”理论阐释了一种源于“我与他人关系”的“我与我的关系”。该理论认为,在“镜像”中,我无法认识整体的自我,镜像中的自我认识始终渗透着他人的虚假意识,必须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借助于他人的视角才能构成对自我的完整认识。我与我的“镜像”关系,在文艺作品中即转换为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在自传性作品中转换为作者与自传性主人公的关系。巴赫金的“镜像”理论超越了历史上相关的镜像(映像)理论,为文艺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乡村教师污名化媒介镜像,即新闻媒介对乡村教师进行符号化生产和意义书写后所呈现的一种消极、刻板且非真实的样貌.通过对相关媒体报道内容梳理,发现存在“师德不良的妖魔化形象”“穷酸落魄的悲情化形象”和“伤痕累累的牺牲者形象”三类乡村教师污名化媒介镜像.新闻媒体主要通过标签策略、反差策略和夸大策略,有意形塑或无意建构乡村教师污名化媒介镜像,这一镜像不利于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因此,应从加强对拟态环境的监管、提高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媒介话语权、提升乡村教师专业素质和媒介素养等方面入手,解构乡村教师污名化媒介镜像,助力乡村教师发展和乡村教育振兴.  相似文献   

20.
一般说来,求解静电场并没有普遍适用的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具体考虑,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只能用数值方法求解,只有比较简单的情况才能完全解析出结果。常用的解析方法有:分离变数法、格林函数法和镜像法等。分别对两介质介面为平面、二面直角和球面的情况,谈谈镜像法在静电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