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在为年轻记者传经时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莫当‘穷’记者。我所指的‘穷’并非指物质意义上的,而是精神意义上的,‘穷’得一个月拿不出一篇像样的报道。”  相似文献   

2.
《记者摇篮》是辽宁日报新闻研宄所主办的新闻业务刊物.它以‘传播新闻信息、培养写作人才’为宗旨,辟有‘新闻研究’、‘新闻自学辅导’、‘好稿评介’、‘记者生活’、‘通讯员园地’、‘编辑手记’、‘新闻采访漫笔’、‘写作体会’、‘环球新闻界’、‘报海拾遗’、‘写作指导’、‘范文分析’、‘文苑探奇’、‘应用文写作’、‘广播与电视’、‘体坛通讯’、‘天涯海角’、‘古往今来’、‘文萃’、‘答读者问’、‘编读往来’、‘知识园地’、‘名家轶事’、‘城市风光’、‘祝您健康’等栏目. 《记者摇篮》以专业新闻工作者、通讯员、新闻写作爱好者为主要读者对象,同时兼顾  相似文献   

3.
博览     
提倡‘三个观念’马达在《新闻改革中需要研讨的课题》一文中说。在新形势下,我认为报纸工作中,要提倡‘三个观念’。一是‘信息观念’。要使每个记者在采写各种新闻中都要捕捉最新的信息,捕捉广大读者最关心的信息。二是‘读者观念’。要使每个记者想到,你采写这个新闻要告诉读者什么,读者共同关心的是什么,并使读者对你的新闻报道产生普遍兴趣。三是‘版面观念’。现在记者写东西,摆在  相似文献   

4.
媒体很穷吗?     
如今的媒体是不是很穷?说穷吧,看看那一座座漂亮的广电大楼、哪一点显得穷气?说不穷吧?“我们这些单位早就被赶下海”,“不仅要‘断奶’,还要‘造血’、‘献血’”,再加上“第四媒体——网络的竞争”,“自己养自己日子很不好过”等等又总是挂在嘴边。于是乎,电视主持人从头到脚的穿戴都是由商家提供赞助的。笔者统计过某日某家电视台  相似文献   

5.
王君超 《传媒》2011,(4):61-62
"‘不超过140个字符’,‘关注(follow)一下’,‘通过手机随时发布信息’,‘公民记者’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关键词正在推动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互联网信息传播革命。"新浪网  相似文献   

6.
‘真实’思味着报道的‘主要内容’必须与事实相符,批评和评论不是一种‘事实’,而是一种‘意见’,编辑和记者有义务但没有可能去逐一审查每项事实要素  相似文献   

7.
陈莹平传     
几个“垂之永远”的一刹那“陈莹同志最可贵之处,就在于甘愿一生做记者之‘者’,不醉心于追求摄影艺术之‘家’。一直到现在,还非常忠于记者职守,保持记者本色。一个好记者,不论文字记者,还是摄影记者,对于自己的作品,必然首先注意:一是新闻价值,二是历史价值,第三才是艺术价值。看看这次《陈莹舞台摄影艺术回顾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证明她是一个好记者。当然,陈莹的舞台摄影,艺术性也是很高的。随便举几个例子:梅兰芳《贵妃醉酒》手拿扇子的那个一刹那,周信芳《四进士》公堂上回答顾读责问‘受贿多少’时以满腔激愤喷出‘三百两’的那个一刹那,盖叫天《武松打虎》那个精采的亮相的一刹那,俞振飞《太白醉  相似文献   

8.
归纳起来说,新闻中的细节,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动作细节。在报道中出现人物时,准确抓取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一两个有意义的动作,可展示一个人物刹那间的心理状态和意志。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邓小平会见意大利记者》一稿中便有这样一段: “一位记者问道:‘当中国反击越南时,你是否注意到意共对你们持攻击的立场?’邓小平把手一摆,说:‘那没关系’。”  相似文献   

9.
一位记者朋友常有佳作获奖,电话求之要诀,对方谦虚一番之后道出真经:“我经常注意自己‘水桶’里的‘水位’,惟恐知识的‘水位’下降而使文章‘搁浅’。”比  相似文献   

10.
对记者介入新闻,无论学界业界,一直以来都有争议。但是,无论结论如何,从电视新闻的发展来看,记者介入新闻却一直无法回避,甚至愈演愈烈。有学者以为,民生新闻相对传统新闻,在视角上有从“‘全知’、‘俯视’等,向‘介入’、‘平视’“的转变。①而作为“民生新闻的更新换代产品“②——帮忙类节目更是以介入为己任。山东有线电视中心生活  相似文献   

11.
对记者介入新闻,无论学界业界,一直以来都有争议。但是,无论结论如何,从电视新闻的发展来看,记者介入新闻却一直无法回避,甚至愈演愈烈。有学者以为,民生新闻相对传统新闻,在视角上有从“‘全知’、‘俯视’等,向‘介入’、‘平视’“的转变。①而作为“民生新闻的更新换代产品“②——帮忙类节目更是以介入为己任。山东有线电视中心生活  相似文献   

12.
差错明显减少。只发现三处:一、39页《谈谈编辑记者的文字修养》一文的右第15排的‘熟’字,应为‘孰’或‘殊’。这里最好用‘殊’字。原句是:揣摸其原意,可能是把有些地方存在的订‘娃娃亲’的落后习俗写成  相似文献   

13.
陈莹平传     
“陈莹同志最可贵之处,就在于甘愿一生做记者之‘者’,不醉心于追求摄影艺术之‘家’。一直到现在,还非常忠于记者职守, 保持记者本色。一个好记者,不论文字记者,还是摄影记者,对于自己的作品,必然首先注意:一是新闻价值,二是历史价值,第三才是艺术价值。看看这次《陈莹舞台摄影艺术回顾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证明她是一个好记者。当然,陈莹的舞台摄影,艺术性也是很高的。随便举几个例子:梅兰芳《贵妃醉酒》手拿扇于的那个一刹那,周信芳《四进士》公堂上回答顾读责问‘受贿多少’时  相似文献   

14.
《军事记者》2010,(6):63-63
“我是XX社记者,‘7·5’事件已经平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武警部队驻守在新疆?”“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7·5’事件虽然平息,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三股势力’分裂中国、破坏安定团结的企图依旧存在……”这是5月14日武警指挥学院进行的“指挥员应对媒体模拟训练”教学活动中,模拟新疆‘7·5’事件1周年维稳形势新闻发布会上的情景。  相似文献   

15.
学艺札记     
听到几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新”和“闻”一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一词,取得很好。”他说:“新闻,新闻,一要‘新’,二要‘闻’。“所谓‘新’,是说新闻必须有新东西:新闻要反映新事物、新人物、新气象、新风尚。“所谓‘闻’,是说记者要‘多闻’,要‘耳闻八方’  相似文献   

16.
西北大部分地区贫穷,这已不是什么新闻了。消息《西北这么穷,为什么还要铺张?》(载《光明日报》1995年7月9日一版)的标题振聋发聩,记者的价值评判和仗义执言借新闻主人公梁从诫之口跃然纸上。应该说,这则消息在立意上已经预示着写作的成功。 消息一开头便突兀地展示了新闻价值,给人难以忘怀的印象。“‘西北地区那么穷,为什么还要这么铺张?能不能省下搞接待的钱干点正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梁从诫临离开宁夏时的一席话,令举座皆惊,久久思索”。这就是用高值的新闻价值切入开  相似文献   

17.
胡伟 《军事记者》2006,(6):60-60
军报记者部副主任刘声东在《记者,可以当得更好些》一文中写道:“严格地说,不会写人物就不配当记者。许多名记者都是善于写人物的‘人物’。写人物,在人物的相貌与心灵之间,重在也难在写心灵;在人物的事迹与思想之间,重在也难在写思想。在人物心灵和思想的描写刻画过程中,最见功夫的又在‘厚重’和‘神韵’四字上……”写活心灵,凸显内心,要求记者有颗敏感的心,先与采访对象心灵相通,“读懂”对方。记者不仅是受众的“眼睛”,更应通过自己的观察,“复制”出报道对象的情感世界。记者如果没有心灵上的感动、感悟,往往写不出“神来之笔”。有…  相似文献   

18.
陶祎佳 《报刊之友》2014,(4):133-134
在当前的新闻传播中,大量“公民记者”的出现,打破了新闻传播主体由传统媒体专业记者独家垄断的局面,专业记者的职业优势正在逐渐失去。本文通过从“‘公民记者’群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异军突起”、“‘公民记者’与媒体专业记者的现实区别”、“‘公民记者’与媒体专业记者的角色互补”三个层面的论述,提出了传统媒体专业记者必须在正确引导舆论中扮演权威角色、实行有效公共传播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视听界》1992,(2)
11月15日,是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开播日。该台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听众日’。1991年‘听众日’的主题是‘广播,是我们大家的’。这一天的节目不同寻常,几乎所有的主持人和记者们都从电波中‘消失’了。这一天的节目全由听众自己来设计、撰定和主持。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指出:一家报纸要办得很有起色,记者就“要有高人一筹的‘绝活’。”记者怎样才能具有“高人一筹的‘绝活’”呢?笔者认为记者“要有高人一筹的‘绝活’”,必须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达到很高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