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卖炭翁     
角度之一:对比手法白居易写《卖炭翁》之目的就是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来表现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宫市」罪恶的揭露、鞭挞。因此,他笔下的卖炭翁可怜、艰辛、悲惨,用一字概括,即「苦」。同时也没有忘记刻画一个「对立面」——宫使骄横拔扈的掠夺,也可用一字概括,即「凶」。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为表现这对矛盾的激化,  相似文献   

2.
一、这首叙事诗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作者的态度又是怎样通过人物、事件的描述表现出来的? (答)这首涛通过卖炭翁被“黄衣使者白衫儿”掠夺的遭遇,暴露了唐代中叶“宫市”剥削制度的罪恶,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唐代的封建统治者,不仅用地租和各种苛捐杂税来盘剥农民,而且用所谓“宫市”来强抢豪夺.“宫市”,就是朝廷派人到市场上买东西.它是中唐以后皇帝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最残酷的方式。唐代制度规定:宫廷里所需要的日用品,由官府承办,向民间采购。到唐德宗贞元末年,改  相似文献   

3.
唐代著名诗人自居易写的叙事诗《卖炭翁》,开头有小序:“苦宫市也。”意思说劳动人民被宫市害得好苦。仅仅四个字,端在一个“苦”字,饱含了诗人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全诗不到两百字,但是细细品味,这“苦”味始终渗透在字里行间。开篇简介了“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相似文献   

4.
《卖炭翁》导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卖炭翁》作者自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原籍太原,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县),曾官太子少傅,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卖炭翁》是一首用新乐府形式写的叙事诗。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相似文献   

5.
杜甫的《石壕吏》和白居易的《卖炭翁》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唐时期唐王朝政治腐败的名诗。《石壕吏》是反映唐肃宗乾元年间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表现了作者对悍吏捉人的不满和对受害者的深切同情。《卖炭翁》则是揭露了唐皇室“宫市”扰民害民的罪恶,表明诗人同情人民的疾苦,不满“宫市”这一弊政。两诗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卖炭翁》,具体形象地描写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唐王朝“宫市”制度的罪恶,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和对封建制度的愤恨.目前有些研究著作以及教学参考书却说卖炭翁“毫无反抗精神”.卖炭翁真的没有反抗精神吗?我认为,卖炭翁是有一定反抗精神的.  相似文献   

7.
正《卖炭翁》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新乐府诗,诗人通过卖炭这件小事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借助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由于它主题突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通俗易懂,故事简洁完整,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曾经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笔者上学时曾经学过这首诗,至今仍能熟练背诵,参加工作后又数次教过这篇课文,在读和教的过程中,往往陶醉于卖炭翁  相似文献   

8.
《卖炭翁》是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一首。它描写了一个烧炭老人谋生的困苦 ,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首诗开头就写到“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这是一个靠烧炭卖炭度生的老头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从外貌便可看出卖炭翁生活的艰苦。为了生存 ,他满面尘灰 ,两鬓苍苍十指黑。他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 ,“身上衣裳口中食” ,他只希望有吃有穿 ,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 ,可是他的这点微小的愿望也难以实现。木炭本是用来供人取暖 ,可卖炭翁给别人带来了温暖 ,自己身上…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卖炭翁》讲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卖炭翁》是一篇脍灸人口的名作,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当时白居易在京城做左拾遗。《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诗的原题下有小序:“苦宫市也。”可见此诗是讽刺朝廷“宫市”的。所谓“宫市”,是唐朝中期盛行的一种特殊的剥削方式。当时皇宫所用的物品,不需官府承办,而由宦官直接向市场“购买”,随便给点钱,或者一文不给。这种宫市早在  相似文献   

10.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选用了白居易《新乐府》名篇《卖炭翁》,人民教育出版社配套《教师教学用书》提供该诗教学参考资料时收纳了霍松林《一篇对“宫市”的控诉书——说白居易的〈卖炭翁〉》一文(以下称霍文)。霍文认为《卖炭翁》故事的生活原型是《顺宗实录》所记的农夫卖柴遇宦者宫市一事,白居易对后者进行了艺术加工以体现文学作品借个别反映一般的典型性,从而增强“苦宫市”的主题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的发展来看,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意义。农村建设既关系中国的自强、复兴与社会的稳定,也关系人们的生存与生活的诸多问题。因此,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党的四代领导人对农村建设的问题都是高度重视。党的指导思想从起始于马克思主义以来,有着一显著特点,即一脉相承性,同样,农村建设也不例外。为此,从哲学理论依据、理论品质、发展目标几个方面论述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思想的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2.
鲁迅创作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上的一个神话,其所塑造的狂人并非是一个真实的人而是具有丰富内涵和多种指向的符号人。他是多种人、多种心理、多种文化、多种趋向的集合和代码。鲁迅通过狂人形象的塑造,融合了鲁迅对人生、文化和世界的多种理解。  相似文献   

13.
版面是报纸各种内容编排布局的整体表现形式,是报纸发言的工具,是吸引读者的手段。版面编排要遵循和谐、均衡、对比、韵律的审美原则,做到图文并重、色彩和谐,并注意字符、线条的变化,布白合理。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并不是指单个人的发展.而是指全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和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出发,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对独立、互为并列、互为前提和基础的关系,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5.
高校形象塑造与形象传播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校形象是高校极其珍贵的无形资产,是体现大学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本借用“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模式,提出高校进行形象塑造和形象传播的基本框架-“UIS”(高校形象识别系统),并认为高校形象塑造的核心是培育独特而又的大学精神。高校形象的塑造本质上是大学精神的追寻和弘扬。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处理事物矛盾的一种普遍的、切合实际的最高的准则。它强调阴阳对立面的统一平衡是产生发展万物的根本原因,主张用中执中必须依对象予以具体认知评价.并及时采以相应合理的用中执中行为,包含了超前的而为人类独有的仁爱思想。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为建立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提供了方法论,构成了社会稳定、安宁与协调发展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7.
增强和评价高校公共哲学课教师魁力的三重尺度是;坚实的理论功底是确保哲学教师魅力的“生命线”,广博的知识背景是激发哲学教师魅力的“强心针”,精湛的教学艺术是拓展哲学教师魅力的“金钥匙”。三重尺度虽地位和作用不同,但“三位一体”,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哲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公民"不仅指概念层面上的,更是指实践层面上的,只有不断进行积极的公民实践,才能培育现代民主意义上的"公民".公民精神的培育有赖于国家力量,特别是国家的制度建设,同时,还有赖于一个各方力量可以充分沟通的意见平台.互联网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正日益成为这样一个空间.2007年的"两会"网络报道在"两会"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正日益成为培育公民精神的有益土壤,并将对未来的政治生态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历史作出的公正裁决,是人民大众意志的选择,也是共产党自身的本质特点所决定.  相似文献   

20.
在诗歌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先是对情与景的融合有了一定的理论认识,然后在创作实践中才转向作品内情与景的融合。而对作品内情与景融合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景物的工具化、对象化、主体化三个阶段以及三者与其他各种手法兼容并包的相应变化不断深化发展、逐步完善、最终才走向成熟的过程。情与景的交融又恰在于主客间的彼此交融,景物的主体化使诗词意境中的情景交融成为可能,并使诗词的意境达到空灵蕴藉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