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朱雷 《大观周刊》2012,(36):135-136
信息技术学科在中学教育中起步较晚,与其它课程不同,它是一门现代科学技术。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的相关操作,学会查找信息,筛选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内化并传递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信息技术课自身的实践性又决定了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来检验、证明。所以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并不是取决于学生学会多少理论知识,而应是学生学会操作,会解决实际问题。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在教学过程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几年来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王志华 《大观周刊》2011,(46):73-73
当今社会,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在多方面地影响我们的生存。在信息时代,必须具有信息技术基础。因此,搞好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工作,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是每一位信息技术专任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作者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原则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信息技术专任教师搞好信息技术课教学工作应注意的几大关键问题,力求共同探索有效途径提高信息技术课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郑晏宏 《大观周刊》2011,(30):164-164
信息能力是人们成功地进行信息活动所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核心。信息教育学科又是集实践性、应用性、知识性和技术性为一体的,具有明显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点。从而,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是每一位信息技术课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任务式教学方法、自主性学习方式的培养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方面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杨敬丽 《大观周刊》2012,(52):167-168
初中信息技术课既没有形成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又没有教法可参考。因此.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就必须探讨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法。下面就我从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总结出的教学方法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旨在与大家探讨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5.
刘敏 《大观周刊》2012,(17):175-175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我们必须具备的技术之一,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根据学科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中学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现就本人多年来的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朱明 《大观周刊》2012,(36):130-130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信息技术课最主要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发展快,对以往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马静静 《大观周刊》2012,(15):136-136,134
近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各中小学都在陆续普及信息技术教学,大部分中小学学校都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给学生创造了学习信息技术的良好环境。对于小学生来讲.刚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都怀有一种神秘而好奇的感觉,学习积极性也很高。但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这种爱好往往却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动画,而对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却不大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而达到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多旦 《大观周刊》2013,(8):170-170
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重要,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相似文献   

9.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层面。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构建信息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环境和工具,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是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任务。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师,笔者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教学实践体会,就如何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适当改变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自由操作。二、信息技术课要注意对学生的因材施教,照顾整体。三、激发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1.
金文英 《大观周刊》2012,(13):138-138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日益广泛,信息技术教学在基础教学的地位日趋突出,因此加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对提升学生的素质,让学生基本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姜勇 《大观周刊》2011,(45):96-96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想让学生热爱信息技术课,学好信息技术课,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本文从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中“新颖导入,激发兴趣”;“激励评价,提高兴趣”;“尊重主体,维护兴趣”;“因材施教,不断创新“”这四个方面探讨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路墨花 《大观周刊》2012,(4):192-192
搞好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育教学工作,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位信息技术课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简单阐述了自己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力求通过探索高效的方法来提高信息技术课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孙兴娟 《大观周刊》2011,(42):112-112
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地影响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使我们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信息技术课内容更新换代很快,又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本文提出几点计算机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张建会 《大观周刊》2012,(16):227-227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已全面步人中小学课堂,并逐步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信息技术课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作为教师,必须紧紧抓住本学科的特点,有的放矢,找到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现代教育理念,信息技术课堂也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相似文献   

16.
陈贤杰 《大观周刊》2013,(1):143-143
新课程标准倡导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质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地融合。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多样性、科学性和形象性,给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开启了一扇全新的“天窗”用它作为教学手段有非常大的优越性。实践证明,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能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辅助教学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性,从而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从创造性的学习中获得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王成 《大观周刊》2011,(19):44-44
自从计算机进入初中课堂以来,短短几年里,该学科的地位、学习内容、指导思想、课程性质甚至学科名称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收集、处理和发布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每个公民的必备知识和基本能力。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办,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科学的基本知识,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设计造合自身的教学方法,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8.
张立侠 《大观周刊》2012,(27):180-180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也逐渐加快了步伐。本文就教师、学生、教学方法几个方面,对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19.
徐兴明 《大观周刊》2013,(5):151-151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如果想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掌握信息技术。这使得搞好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把教学和实际生活相联系。  相似文献   

20.
新形势下武警初级指挥院校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改革,关键是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武警初级指挥院校信息技术课现用教学模式存在学员主体地位不突显、忽视信息素养培养以及教学资源整合不够等弊端。信息技术课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应从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教与学的地位转变等几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