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教学《长城》,方法尽可因人而异,但有两点是应当注意把握的。其一、要通过看图,培养学生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能力。可预先出示思考题:从两幅图中看到的长城有什么不同?这两幅图反映作者各是从什么位置看长城的?指导看“图一”,可从图入手,让学生先看远处长城的形状,再看长城周围群山起伏、连绵不断的地势,并结合学习课文首句“远看长城,它象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激发学生对长城雄伟外观的联想。指导看“图二”,可从文入手(因长城的结构不易从图中看出),让学生先分析第二自然段的写作层次:顶上(方砖,平整)——外侧(垛  相似文献   

2.
同题立论,古已有之,苏洵、苏辙、李桢的《六国论》,早已为人熟知。现在,会考、高考议论文,一题数万人同作,立论自然百态千姿,各呈其貌。阅读同题议论文,需要在比较异同上下功夫。我们不妨将这两篇《由植树节想到的》同题文章细加比较,看看它们在立论上有什么异同。立论比较,自然离不开论证方法的比较,我以为这是阅读同题议论文必须注意的。细读刘文便可发现,下面这一设问句是文章的关键句子:"但植树是否一定要选择在某一天进行呢?"顺藤摸瓜,接下来的文字自然蕴含了作者的立论:"其实,除了每年的3月12日,人们还可以有很多时间去植树,  相似文献   

3.
案例: <长城>一文,作者花大量笔墨重点描述了长城的巨大与壮观.并借这一"历史奇迹"讴歌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一教师在教学<长城>时,为让学生深切感悟这一要旨,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式,请看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4.
世上丽水秀水晶莹之水清澈之水恢宏之水浩瀚之水多得是,在我看来,最富有性格、最值得一看的是这两处:都江堰和九寨沟。余秋雨先生曾将都江堰与长城作比较:我认为中国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如果  相似文献   

5.
五年制八册20课《蛇与庄稼》是秦牧同志写的一篇哲理性散文。笔者探究其虚实手法,初悟其妙。(一)从命题看,化虚为实,新奇含蓄。《蛇和庄稼》实际是《从蛇与庄稼说起》的省略,旨在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本来是复杂的,告诉人们只有不怕麻烦,认真研究,掌握它们的规律,才能把事情看准些、做好些。根据这一中心思想,命题可为《谈事物的联系》,而作者却以《蛇与庄稼》力题,则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和形象化,显示了两个特点:其一,是新奇。读者不禁要想,蛇是—种动物,庄稼是农作物的总称,这两种看来毫不相关的事物怎  相似文献   

6.
1课堂实录与简析1.1片断一:以恰当的比喻引入正题中国古代建筑是值得骄傲的奇迹,长城等诸多城墙历经千年而坚实如磐、宏伟壮观。那么这些城墙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城墙的结构究竟如何?为了探寻这一问题的答案,大量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投入到其中。那么,要认识一件事物的具体结构,你会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学生展开讨论,个别学生还了解到其中用到了糯  相似文献   

7.
学者余秋雨在比较北方的长城和西南的都江堰时曾写道:“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指都江堰)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文化苦旅·都江堰》)此言极是。不过,秦汉时代留传至今的财富中,还有一笔遗产同样惠泽于今而足以与都江堰相媲美,那便是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的前身———汉文翁石室。今天的成都石室中学位于成都车水马龙的市中心———从校门步行到市区中心广场不过10来分钟,但无论是谁,只要透过干道边古色古香的花墙看到墙内博物馆式的…  相似文献   

8.
案例:《长城》一文,作者花大量笔墨重点描述了长城的巨大与壮观。并借这一“历史奇迹”讴歌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一教师在教学《长城》时,为让学生深切感悟这一要旨,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式,请看教学片断:师:通过初步阅读,我们已经感受到长城的长6500000多米,知道了长城的宽五六匹马并行,假定5米与高大假定6米的特点,如果把前两小节的内容联系起来思考,同学们能想出什么﹖生思考、沉默师:在已板书的长、宽、高大的下面加着重点这与我们熟悉的数学知识有着相关的联系,请仔细想一想,你们从中得到什么启发﹖生1:可以看出长城是个长方…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奇迹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长城》  相似文献   

10.
万里长城     
经常看新闻的同学肯定都知道今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2007年7月7日,北京时间7点,世界"新七大奇迹"揭晓仪式在里斯本的光明体育场举行。人类第一位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高声宣布,按照票数多少为序,中国的万里长城以第一名的身份获选"新七大奇迹"!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少有的奇迹,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们一定要了解长城。  相似文献   

11.
学会观察是很重要的,因为文章是客观事物(包括思想感情)的反映,我们要想比较准确、具体地反映事物,首先得认清事物,这就需要从观察入手。在《济南的冬天》中,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多种观察方法,把美态纷呈的济南展现在大家面前。首先是运用分类观察,分别从济南的山、水两个方面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其次是在课文第二小节中运用了定点观察的方式。所谓定点观察是指观察者固定在某一位置上的观察,可分成平视、仰视、俯视和环视。在这段文字的前半部分,作者采用了俯视的方式,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天上往下看济南的全景;后半部分采用仰视的方…  相似文献   

12.
〔总体阅读思考〕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证明一个问题的真实性;驳论是证明一个问题的虚假性,驳论与立论对论据和论述的要求是一致的,论据都要确凿、典型、充分,论证要严密有力,逻辑性强。但在其论证的目的上有所不同,作者在立论中,思维是建设性的,为的是使所立论点站得住;在驳论中,作者的思维是破坏性的,为的是让所驳的论点难立脚,从驳论的方法看,有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三种,其中反驳论点是主要的,错误的论点是反驳的主要目标,所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平时的写作训练和高考试卷中,发现不少学生对限制范围的材料作文不会立论,不会从分析材料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有的学生看了几遍材料后,却不知道写什么好,甚至连个恰当的题目也想不出来;有的学生虽然想出了题目,可是怎样立论,如何开展议论,又搞不清楚.这反映了学生缺乏多角度剖析事物、多角度立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同学们写作文都要在“写什么”的问题上踌蹰一番,这时候考虑的主要是写什么才有意义。有没有意义是选择题材的首要标准。“意义”是什么意思?意义是就作用而言;生活中的人物、事物、事件等,能不能拿来做题材写文章,就看写出来对读者有没有好的作用,有好的作用就叫做有意义,否则就叫做没有意义,甚至有负面影响。写文章一定要有意义,一定要避免没有意义或产生不良影响,这是写作的基本原则。意义,进一步说就是要使读者读了这文章能有所提高,有所收获。这个读者也包括作者自己,比如写日记一般就只给自己看,记的内容也应该是自己写文章为什么一定…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航学院学报》八四年第二期发表了题为《民主、科学与法治》的文章。这篇文章就民主是目的抑或手段这一由来已久的问题,从相当宽泛的历史角度,十分坦率地论述了作者的观点。然而作者对于自己据以立论的历史资料却又不很慎重,以致于  相似文献   

16.
据12月6日文汇报刊登新华社播发李斌、卜云彤、吴晶晶的文章说,人类究竟能否在太空看到长城?长期以来,人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我国科学家最近的一项实证研究为这一历史谜案画上了句号:科学家通过理论分析、遥感实验和实地验证确认,人类肉眼无法从太空看到长城,但依靠高分辨率遥感技术能"看"到长城。科学家的文章即将发表在核心期刊《物理》上。  相似文献   

17.
程瑶  刘峰  崔鸿 《云南教育》2008,(9):32-33
《长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世界遗产”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作者以清新的笔触,朴实无华的语言,按照“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展开联想——赞美长城”的顺序,向读者展示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8.
《长城》(六年制第十二册1课)是一篇写景状物的看图学文。本课共有两幅彩图,一幅是长城的远景,另一幅是长城的近景。对照图中景物,课文描述了长城的“长”和长城的“高大坚固”,从而说明雄伟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一、观察《长城》是一篇看图学文,首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观察,弄清图中的景物: 1.作者站在什么地方按什么顺序观看长城?  相似文献   

19.
【总体阅读思考】一、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怎样提出自己的论点?二、本文可大致分为几个层次?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三、本文主要用什么方法进行论述?有什么逻辑特点?整体结构如何?【阅读入门指津】一、这是一篇论述文。一般来说,为了论证的方便和明晰,论述文的作者大多在文章一开头就要点明自己的论点,使读者明自他要论证和阐述什么样的道理。本文一开头,作者就点明了文章的论点:“对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紧接着又指出对一事物可以有三种角度的判断:美的或丑的,真的或假的,善的或恶的。实际上也就是指出,对待同一事物,我们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20.
二、说明文中说明事物的诸方法一篇说明文在确定说明对象之后,要把事物的样式、成因、功用等说清楚,使读者一听就懂,获得一定的科学概念,这就要求作者恰切地选择说明事物的方法,使用准确、简炼的语言,有步骤、有条理地进行说明。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 (一)比较说明有比较才有鉴别。用比较方法,可以把各种事物特点说得更清楚、突出。比较和对比说的都是两个以上的事物,但其中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