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莹 《考试周刊》2010,(44):18-19
本文结合西方经典巨作《圣经》故事着重阐释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代表作《红字》中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意境中的《圣经》原型分析,旨在通过深刻挖掘作品原型因素,更深领悟作者深远的文学创作意图和辉煌的文学创作价值.加深理解这部作品蕴含着的广泛而深刻的主题与内涵。  相似文献   

2.
原型批评是20世纪众多文学批评流派中的一支,在它提出的众多原型中,“英雄”作为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原型一直备受作家和评论家们的青睐。而探求者则被视为一个“近英雄”的原型,一直被淹没在英雄原型的光辉之中。我们认为,探求者应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原型,随着现实主义小说的兴起,它有着和英雄原型同样的、甚至超出英雄原型之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山海经》蕴含着海洋文学的母题原型,是古代海洋小说叙事之祖。中国海洋文学对海洋神话母题的围绕与衍行,是海洋文学创作的一大特征。人与大海的深层生命牵系,使海洋小说的发展实现了“由神到人”的过渡,神话对人类的支配力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4.
原型批评是容格提出的重要文艺理论,对作家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启示作用,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本文以原型批评为指导,分析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的母亲原型,探讨在父权“集体无意识”下作家对女性的矛盾态度以及其创作源泉。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理论基础,对美国当代黑人小说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黑娃》中频繁出现的"智慧老人"形象加以原型解读,以期深入领悟托妮·莫里森的文学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刘心武对《红楼梦》的读解,在理论上混淆了原型和文学形象的关系、混淆了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的界限,实践上则学术依据严重缺失。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历史的渊源和现实的文化背景,关系到正确的学术、文化方向,不可等闲视之。回归文本,才是红学研究的正确学术道路。  相似文献   

7.
汪治华 《学语文》2010,(4):47-48
高考作文与文学创作有质的不同:写作方式不同。文学创作是相对自由的、个性的、主动的,可以查阅资料、反复修改琢磨、与人交流。高考作文则受制于人。不仅有严格的时间、字数限制。而且只能独立完成还得按命题者的要求作文,按阅卷者的标准评文,考生始终是被动的。阅读对象不同。文学创作的阅读对象具有广泛性、多层次性,且可以长时间地、反复地读,不求所有的人都认可。  相似文献   

8.
《荷兰人》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作家阿米里·巴拉卡的代表作。在这部戏剧里,巴拉卡运用了传统的非洲神话和伊句园神话,充分表现了黑人在寻求种族身份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与困惑,对黑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揭示了黑人白人之间存在太多的不和谐因素,从而暗示种族融合的时机尚未成熟。以神话-原型批评为理论基础,对《荷兰人》加以解读,可以了解印年代初期巴拉卡对种族和解思想的醒悟与摈弃,从而深入领悟巴拉卡的文学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9.
作为西方文学源头的古希腊神话,内容丰富、想象奇特。许多西方作家的文学创作都从中汲取营养,这些令人心旷神怡或动人心弦的故事激发了文学家们创作的灵感,给他们的作品增添了无限的魅力和神韵。本文试图以原型理论、神话批评学、影响研究视角来阐释希腊神话原型及其西方文学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日本文化式原型在我国使用了多年,为我国的服装教学和服装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现代人对穿着要求的提高,日本文化式原型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必须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改良,推出新文化原型。本文希望通过对新旧文化原型的比较,得出新文化原型的先进性、优越性,并借此来推广新文化原型。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情绪通过认知的折射而产生。正确的认知产生积极的情绪,不良的认知产生消极的情绪。中小学教师要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能力、行为和性格等特点正确评价。有些人正是由于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才导致消极情绪和不良行为的出现。在人的认知结构里,有一种原型心理机制,它是指人根据自己的行为特征抽出一个样板形象,存入记忆中,以后遇到类似的事都会不知不觉地采取与自己的原型相符的行动,这叫原型效应。当原型效应符合实际时,就会给人带来积极的影响,促使人能把事情办好,并产生积极的情绪。有些中小学教师由于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总认为自己的缺点很难克服,实质上是原型心理机制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2.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赵薇导演的处女作,公映后取得极高的票房.观众在电影文本中找到自身在爱情中的“原型”,并通过剧情投射到自身的成长经历,是这部电影取得成功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荣格认为,作家都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使下进行文学创作的,而艺术作品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在于它表现了原型.原型帮助读者透过内容、形象各异的文学作品去挖掘更深层次的内涵,并跨越年代、地域的局限与创作者及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从原型批评理论出发,将为电影文本解读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3.
文学是人类,人的本质及实践的本质决定了文学创作与评论的哲学规律: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目的与手段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程麟 《教书育人》2006,(4):63-63
精神分析学派大师荣格(1875—1961)是瑞士精神病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者荣格最具独创性的心理学理论就是原型理论。原型即原始意想和种族记忆,是人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一种先天倾向性或潜在的可能性。这种反应包括思维、情感、知觉等各种反应。人能采取与自己的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作出反应。例如,人对蛇和黑暗的恐惧,我们之所以具有怕蛇和黑暗的先天倾向,是因为我们的原始祖先对这些恐惧有着千万年的经验。生活中有多少典型环境,就有多少个原型。原型中有英雄原型、智叟原型、巫术原型、阴影原型、面具原型、阿尼玛、阿尼姆斯等。  相似文献   

15.
《圣经》是西方文学创作的一个不竭之源,许多伟大文学名著都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康拉德的小说《吉姆爷》中充满了来自于《圣经》的原型和意象。本文拟从原型理论的角度,从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意象人手,探讨《吉姆爷》中的主人公吉姆和《圣经》中“替罪羊”形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主要受屠格涅夫的影响,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二者间存在着深刻的精神共鸣,他们笔下的“零余者”与“多余人”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17.
曹植与阮籍两位作家在文学创作上有同有异,有相近的处境、相近的风格等,同时也有各自所特有的鲜明的特点。将二人的文学创作情况作一试探性的论述,结合分析后可以概括为:曹植——激流勇进;阮籍——退避三舍。  相似文献   

18.
福克纳在其小说中大量借用、改写、再现神话原型和宗教典故,不仅深化了其作品的主题,而且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首先,福克纳创造了他自己的“神话王国”——约克纳帕塌法世系;其次,他借用圣经中的神话原型对人物、社会、环境等进行嘲讽,揭示人们的精神世界、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和自然的依存关系,极大地增强了其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作为对古代文学中的非“人”化倾向的全面反动,中国现代文学表现出浓郁的人文情怀:将文学作为“人”谋求民族、阶级独立的工具,鲜明的平民化色彩和多角度、多层面的人文透视。文学从形象到思想由此获得了现代性品格。其原因主要是“人性”观念的嬗变与西方文学和哲学思潮影响的结果。探讨这一问题,有助于发现某一时期的精神生活、思想观念与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利于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的帝与宇宙生成原型张荣明就其社会根源而言,中国文化中的上帝观念应该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人王在人们思想中的投影。但是,思想中的上帝并不等同于思想中的人王,而是人王的“主人”和“先祖”,是整个宇宙的母体和秩序的主宰者。因此,上帝的原型,一方面具有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