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选择     
法国经济学家布里丹有一个著名的寓言: 一头饥饿的驴,面对两堆相同的干草,无法决定去吃哪一堆,结果只好饿死。 这就是选择过多造成的困惑和痛苦。 同样的困惑,今天也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于是,有人不  相似文献   

2.
布里丹效应     
一头饥饿的小毛驴在荒原上好不容易找到了两堆草,由于不知道先吃哪堆好,结果,在长时间的选择与徘徊中饿死了。这是丹麦哲学家布里丹笔下的一则寓言。后来,人们就把决策中犹豫不决的现象,称之为布里丹效应。布里丹效应  相似文献   

3.
人生的抉择     
丹麦哲学家布里丹讲过一个寓言故事:有一头小毛驴,在干枯的茫茫草原上好不容易找到两堆草,但是不知道究竟先吃哪一堆更好,  相似文献   

4.
著名寓言《布里丹驴子》讲述了一个驴子吃草的故事:一头聪明的驴子外出觅食,发现了两堆相距不远的草料:东边是一堆干草,西边是一堆新鲜的嫩草.驴子很高兴,跑到大堆的干草处.刚要吃时,突然想到西边的那堆新鲜的草料肯定好吃,此时不去可能就会被其他驴子吃掉,于是就跑到嫩草堆.正准备吃时,他又想,这堆草虽然嫩但却吃不饱,如果吃完了没有吃饱,而别的驴子把那一大干草吃光的话,自己就要饿着肚子回去,还是回去吃干草吧!于是驴子又跑到干草堆……就这样,驴子往返于两堆草料之间,最后饿死在草堆边.人们将这种选择上的困惑称为"布里丹效应".  相似文献   

5.
驴的选择     
一只瘦小的毛驴在荒漠中寻找着吃的,忽然看见了两堆草,草堆旁有一个牌子: “如果想吃草,只可以吃一堆,违抗者——死。上帝“手墨”天哪!为什么我是一只驴,为什么我只吃草,为什么有两堆草只能吃一堆,为什么我那么命苦,  相似文献   

6.
机会稍纵即逝,并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去反复思考得失,反而要求我们当机立断,迅速决策。如果我们犹豫不决,就会两手空空,一无所获。——布里丹毛驴效应有这样一则哲学寓言:法国哲学家布里丹养了一头毛驴,他每天要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有一天,送草的农民出于对哲学家的敬仰,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边。这下子,毛驴站在两堆数量、质量以及与它距离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间犯难了,因为它两堆  相似文献   

7.
驴和马本是同属,但禀性迥异。驴溺于拉磨,穷其一生,不离咫尺之地,被人呼为“蠢驴”;马则志存高远,但得时机便铁蹄踏清秋,以极千里之距,被人誉为“骏马”。驴、马同属而异性,何也?考其字形,自然得之。“驴”为“马”字旁缀一“户”字。“户”者,“家门”也。这就是说,“驴”本有  相似文献   

8.
丁庆朋 《考试周刊》2010,(45):76-76
有个"布里丹驴子"的故事,说的是一头驴子在同样大小、同样远近的干草之间,因无法决定选择哪一堆干草而饿死。当然,现实生活中的驴子是不会这样的。我们处于知识飞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从网络上得到的信息比老师头脑中的知识还要多。当信息多得让人眼花缭乱、难分优劣,要作出选择时,人们往往极易陷入"布里丹驴子"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九年义务教育以前的初中教材中,有一篇文章是唐代柳宗元写的寓言《黔之驴》。就这篇文章的寓意而言,教材的编者和教学参考书的观点,是让学生通过这篇寓言了解两个成语含义:一是“黔驴之技”,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二是“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作者柳宗元的意图,由于政治斗争的原因,大概是讽刺这两种人的吧!从文学作品欣赏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不尽然。它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主题是多方面的,《黔之驴》这篇寓言,我以为还有一个“黔之虎”的问题,应该给它一个评价,“黔之虎”的行为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传达给…  相似文献   

10.
“驴”成为“自助旅行”的代名词.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驴”与“旅”谐音:二是自助旅行需要自己背负行装,足量征程,就像负重的驴子一样。“驴行”开始只指徒步自助游.后来只要是自助旅行都以“驴行”冠之。自助旅行都要背一大包随身用品,所以又有“背包之驴”的说法。自助旅行在国外早已有之.比如在新加坡,人们称自助旅行为“背包客”。  相似文献   

11.
一、名词后紧挨代词,该名词活用为动词(1)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这两句中的名词“蹄”和“名”都紧挨代词宾语“之”,且构成了动宾关系,由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分别翻译为“用蹄子踢”和“命名”。二、两个名词连用,在构成主谓、动宾和动补短语的条件下,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相似文献   

12.
毛驴吃草     
法国哲学家布里丹养了一头小毛驴,他每天要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这天,送草的农民出于对哲学家的景仰,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边。这下子,毛驴站在两堆数量、质量和与它的距离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间,可为难坏了。它虽然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但由于两堆干草价值相等.  相似文献   

13.
名词活用例谈巢湖卫校刘经宇一、名词活用的一般动词(一)名词后面有代词,此名词常活用为动词。例如: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②针之不过四分《华佗传》例①中的“蹄”,例②中的“针”,都在代词“之”的前面,它们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蹄”是“踢”的意思;“针...  相似文献   

14.
寓言两则     
刘倩 《初中生辅导》2011,(32):33-34
马和驴 马和驴一起旅行,马拉着轻便的车轻松地前行,而驴驮着很重的鞍囊走路。“我多希望我是你,”驴感叹道,“你什么也不用做,却佩带这么漂亮的马具。”后来爆发了一场战争,  相似文献   

15.
(一)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些词具备了动词的语法功能.先看名词用作动词的例子:①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答司马谏议书》)——两个名词迭用,其中一个用作动词.句中前一个“事”用作动词,“做”的意思.②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名词,后面用代词“之”做宾语,这个“蹄”就用作动词,“踢”的意思.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相似文献   

16.
文言文中“之”字的多种用法樊拴稳一、常作代词,表第三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他们”。在句子中作宾语,而不作主语。如:①虎见之。②操蛇之神闻之。例①的“之”代“驴”,作“见”的宾语。例②的“之”代“愚之移山这件事”,作“闻”的宾语。以上句中的“...  相似文献   

17.
黔驴不笨     
最近,我学习了《黔之驴》一文,文中的驴给大家的感觉就是愚蠢,它面对凶猛老虎的不断挑衅,使出了自己的黔驴之技,最后却成了老虎“免费的午餐”。而我认为,黔驴其实并不笨。首先,老虎不断地冒犯它,它并没有逃跑的意思,可见它并不认识老虎,它对老虎是一无所知,并非愚蠢或狂妄。而后来,它“不胜怒,蹄之”,这种自卫的行为也无可厚非。其次,驴是有宽容美德的。面对老虎的挑衅,驴一忍再忍。而老虎不仅不适可而止,反而变本加厉,使驴终于忍无可忍。设想一下,现实生活中,如果你总是被一个人挑衅,却骂不还口,打不还手,那你还有什么自尊可言?因此,我想,…  相似文献   

18.
法国哲学家布里丹养了一头小毛驴,他每天要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这天,送草的农民出于对哲学家的景仰,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边。这下子,毛驴站在两堆数量、质量和与它的距离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间,可为难坏了。它虽然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但由于两堆干草价值相等,客观上无法分辨优劣,于是它左看看,右瞅瞅,始终无法分清究竟选  相似文献   

19.
《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第二篇,柳在这组文章前面写了个小序: “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其非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殆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很明显,上述引文中“依势以干其非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这三句话是分别指麋、驴、鼠这“三物”的,而“出技以怒强”指的正是“黔之驴”。《黔之驴》原文末尾有“卒章显志”的几句话:“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可以看出,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原意,是要告诫人们:①要有真本领,真才实学;②如果没有真本领,千万不能轻易  相似文献   

20.
今天的校园,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教师对于学生的“软伤害”现象依然存在。归纳起来,这种“软伤害”有以下几种类型:其一是把学生比作动物,取笑学生生理缺陷。如:“你真是头笨驴啊!给你讲过多少遍了?就是跟驴讲了这么多遍它也会了呀!”“怎么,不服气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