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鼓楼区文教局干部李涵岭离休10年,在家庭经济拮据的情况下,打工助学,每年资助1名贫困乡村的学生。为了报道李涵岭的动人事迹,我于2001年春节这天上午专程对他进行采访。春节期间,又先后3次走访了李涵岭和他资助的学生及有关人员。经过跟踪采访,我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人物通讯《打工助学的好园丁》2001年4月中旬脱稿。稿子完成后,我利用在北京学习的休息时间,借辆自行车,经过1个多小时的奔波,把稿子送到《中国老年报》报社。稿件被《中国老年报》采用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光明日报》记者靳晓燕看到《打…  相似文献   

2.
报刊上录用篇幅不长的稿件,通常被雅称为“小豆腐干”。我的业余报道就是从报纸刊用我的第一块“豆腐干”开始的。入伍第一年,我只是给营里写点广播稿,或给连里黑板报和墙报投稿。1972年下半年的一天,或许是思想情感的涌流,我悄悄地写了一篇体会稿件,又悄悄地寄到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社。班里的同志谁也不让知道,战友问起还回答是在写信呢。那时觉得万一见不了报,怕被人嘲笑为癫蛤模想吃天鹅肉。可第一次向报社投稿,哪有把握呢,试试罢了。过了一段时间,我的署名稿件《写一次申请,找一次差距》,在11月24日《人民前线》报党团…  相似文献   

3.
我是1992年10月从杭州日报调入文汇报的,在此以前,我给文汇报写的一篇稿件是《浙江发现四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那是在1987年6月24日,这也是有关我国发现艾滋病的第一篇报道(10天以后,新华社转发了我的这篇报道)。从此算来,我为文汇报已经服务了近10年。自从调入文汇报后,由于报社领导和国内部同仁的指点,加上文汇报这家大  相似文献   

4.
我开始写报道时,常犯急于求成的毛病,稿件写成后不经推敲就匆匆发给报社、电台。结果,多数稿件未被采用。为此,我去请教一位老新闻干事,他说,稿件写成后,要认真琢磨,反复修改,力求做到主题鲜明,字活句鲜,耐人寻味,这样的稿件才容易见报。我照着这位老干事的话去做,第一次就尝到了甜头。1994年,我写的《针针线线寄深情》一稿,就作过多次修改。开始,这篇文章以通讯的形式写驻地一位老大娘15年如一日,为指战员缝补军鞋的事迹,可发到报社、电台没被编用。当时正是建军65周年2际,需要宣传拥军爱民方面的内容,这个素材有一定…  相似文献   

5.
今年7月18日,以杨焕明为主人公的人物通讯《把五星红旗插上科学巅峰》终于在《浙江日报》一版见报了。作者的署名是我和陈燮衡。为了这篇稿子,报社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付出了许许多多心血,仅开会研究就进行了两次。他们甘为人梯的精神,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众里寻他千百度 7月5日晚10时,我在家里突然接到通知,报社领导要我次日立即飞往北京,与陈燮衡一起采写一  相似文献   

6.
曹瑞林 《新闻记者》2001,(10):48-49
按照新闻侵权案件可以选择被告的有关司法解释 ,在新闻侵权案件中 ,作者 (非本媒体记者 )不一定是被告 ,作者是否被告 ,由原告决定。我认为这既不利于保障新闻媒体实体权利 ,又不利于保障新闻媒体诉讼权利 ,也与有关的法律规定相悖 ,值得讨论。原告为何只诉新闻单位去年以来 ,我代某报社打了两起新闻官司。这两起新闻官司都是由于刊登批评性报道引起的。一篇稿件的题目是《不能容忍老八路屡遭报复》 ,作者是某军分区的一位报道干事。另一篇引起纠纷的稿件题目是《殴打军属辱骂现役军人实在嚣张等待有关部门尽早处理给个说法》 ,作者是某报社…  相似文献   

7.
王超 《今传媒》2004,(6):44
2004年5月30日、5月31日,《西安晚报》以两个整版刊登了我采写的特别报道《头号危险废物的黑色交易》,揭开了西安临潼、河南长葛、江苏徐州三地联动,非法流通加工医疗垃圾的黑幕。稿件刊发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国家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立刻派督察组前往临潼区调查处理,西安市因此掀起了一场打击黑诊所、严堵医疗垃圾乱流的专项整治活动。在短短的6天时间里,我跨越三省、往返2500多公里,乔装暗访,深入黑加工点,一次被“扣”农家,两次逃脱险境,经历了一场名副其实的惊心动魄!农家被“扣”5月18日,在采访返回报社途中,我接到市卫生局一位朋友电话说,临潼区零口镇南韦村非法贩卖医疗垃圾已被卫生执法部门多次打击过,但屡禁不止,并且卫生局在当天又接到当地群众举报,南韦村医疗垃圾交易如今愈加泛滥猖獗。卫生局朋友将该村举报“线人”的电话告诉我,我立即与“线人”取得了联系。次日一早,根据线人的可靠消息,得知当天将有一批医疗垃圾在临潼区零口镇南韦村出售。我乔装准备,只身走进南韦村暗访,顺藤摸瓜找到该村正在进行医疗垃圾“秘密”交易的魏某家……眼前,拿着带血针头相互嬉戏汲水追逐的孩子、堆积如山渗着血水的医疗垃圾让我感到从没有过的震惊。趁着院...  相似文献   

8.
翻开由中国档案报社编辑的《向崔新一同志学习》汇编后,从头至尾一气读下来,我深深地被书中主人公的先进事迹所打动,眼眶里噙满了泪水,我的心灵受到一次强烈的震撼——一位普普通通的部队转业干部,……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在日本的中国人,看到相关的报道后,我觉得非常痛心。”日本侨报社社长段跃中这样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他的话语中带着深切的担忧。  相似文献   

10.
8月29日至9月8日,我受报社委派赴新疆采访河南省10万棉农赴疆摘棉活动,在报社领导及各有关部室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下,较好地完成了预期报道任务。从出发到结束共11天时间,共采写稿件9篇,基本实现日发一稿的目标。分别是:《风雨中,一路绿灯送棉农》、《西行漫漫歌相伴》、《“这儿跟家一个样”》、《心焦上火盼花开》、《这里的棉农宿舍静悄悄》、《“感谢河南棉农,感谢滑县政府”》、《滑县的经验和启示》、《“白金蛋糕”有多大?》、《棉花开了棉农笑了》等。本系列报道在省内外引起较好反响,本报报道中的许多一手资料被其他媒体在报道时引…  相似文献   

11.
司成钢 《记者摇篮》2004,(10):12-12
7月4日,《辽宁日报》在一版头题位置发表了我和高刚共同采写的《本溪百家民企“凤还巢”》的报道。既受到报社领导的表扬和鼓励.也得到当地领导的赞许和好评。当然,最兴奋的还是我自己.要知道这可是我这个新闻战线的新兵.三年多来第一次完全靠独立发现、独立思考、独立采写完成的第一篇抓典型的一版头题。兴奋之余,回顾整个稿件的  相似文献   

12.
沈阳军区举办旅团报道骨干培训班本刊讯刘源莫非报道:8月17日下午,沈阳军区旅团级单位报道骨干培训班闭幕。在为期10天的培训中,来自全军区基层单位的100余名战士报道员和新闻干事,接受了包括前进报社资深编辑在内的军队知名新闻工作者的授课指导。此次培训班由军区宣传部和前进报社联合举办,是继去年军区第3次对基层报道骨干进行培训后的又一次集中辅导,也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由于部分学员是初涉报道,为使他们得到真正的锻炼,前进报社通过“前进在线”BBS对学员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同时在《前进报》开辟学员专版刊登他们的作品。武警…  相似文献   

13.
2005年8月23日,《春城晚报》以4个版的规模,推出《消除偏见关注镇雄人》报道,并在一版头条刊发消息《昆明人请莫误读镇雄人》。稿件一出,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群众纷纷参与讨论,不少学者站出来讲话。对此,有关部门提醒报社:“这是个极其敏感的问题,还是不要去碰的好。”《春城晚报》编委会审时度势,极有自信心地按原策划方案进行,将全部报道共10个版的稿件在4天内连续推出,结果反响之好大出意料:首批稿件见报翌日,镇雄县委、县政府专门致函报社,称赞《春城晚报》的报道客观、真实、全面、深刻,发人深省,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大手笔报道;报道充…  相似文献   

14.
王玉顺 《新闻界》2001,(6):46-46
1990年4月中旬,我参加广元市市人大、市政协工作会的报道。期间,广元市委、市政府领导与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座谈。会上,一位从事妇幼保健工作的政协委员发言说,她诊治了一名患有性病的婴儿。经询问,其父母自称是在某温泉洗澡时被传染,并传染给婴儿。她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强性病的诊治、防患工作。获悉这条新闻线索,我立即对该政协委员进行采访,并写了一篇消息在报上刊发。事过几月,该温泉负责人以报道不实为由,向报社索赔,并起诉到法院。后经法院调解,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但给报社造成了一定损失。随后,报社领导和我在…  相似文献   

15.
记者这行职业在人们眼中地位还是挺高的,何谓“忍辱负重”呢?请看《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的作者、《纽约时报》记者索尔兹伯里,在他大半生涯中就有过几次不平常的经历。一是1954年他从莫斯科(驻苏记者)调回国内,当时已是很有名的记者了,而报社某些头儿,对他抱有成见,却让他回编辑部坐了一阵冷板凳。后来,竟让他去报道纽约市的垃圾清理工作。这是一项例行的报道,通常由实习记者去完成,现派一位名记  相似文献   

16.
聊天的学问     
1988年10月8日的《前卫报》上,刊登了我的第一篇稿子:《让训练尖子走上领奖台》。此文在官兵中引起很大反响,报社的领导也表扬我问题抓得准、抓得好。其实,这是我在闲聊中抓来的“活鱼”。那是在一天的晚饭后,我在同一个战士闲聊时,无意中听到这样一件事:今年团里立功受奖的大都是“八大员”。我当即意识到:部队的中心工作就是军事训练,那些整日摸爬滚打的计际尖子应该得到褒奖,这是一个需要各级引起重视的问题。核实情况后,我连夜进行采访,赶写了一篇《让训练尖子走上领奖台》的稿子,寄往报社,没想到不到一个月竟上了《前卫…  相似文献   

17.
《人民日报》10月31日在《崔月犁乐当报社通讯员》一文中说,卫生部前部长崔月犁在《健康报》上发表的《北京医学专科学校开学典礼》报道,署名是“通讯员崔月犁”。报社为抬高崔的身份,曾考虑加个“特约”或别的头衔,但作者“执意只当一名普通通讯员”。这件事,使我动心。  相似文献   

18.
集报与写稿     
我是个业余通讯员,初学新闻写作时,投给报社的稿件都是石沉大海。为了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我对各类报纸的宗旨、发行范围进行了解,我从1980年开始,有意识地搜集一些报纸。一方面学习报上的文章,一方面重点了解各类报纸的近期报道中心,各版面,各栏目的特点,使自己投稿心中有数。一次,我搜集到一张《中国交通安全报》,仔细分析了该报的特点,然后将自己采写的一篇有关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华盛顿会议期间(一九二一年十一月─一九一三年一月),日本《每日新闻》和《朝日新闻》两家报社,都派了最能干的记者前去采访。通过《九国公约》的那天,他们同时都得到了公约的全文。《每日新闻》的记者马不停蹄,力争作一次精彩全面的报道,于是埋头翻译公约的全文,可以说是一拼命*作业。但当时,美日之间,只有一条海底电线相通。*朝日新闻*的记者报机灵,当即把有关日中权益的关键章节,摘要译出,急忙送往电报局拍发。并找出」本章经*,关照电报局职员,在这个文稿发出以后,接着把*圣经*内容,从头拍发出…  相似文献   

20.
2003年1月6日,北海市清除银滩公园的最后三幢建筑物并将向世人免费开放,我和《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的两位记者一起被邀前去采访。后来《人民日报》发了300多字的简讯《北海银滩回归自然》,《经济日报》发了500多字的消息《北海:还银滩本来面目》,我在《光明日报》发了2000字的报道《北海还滩于大海的思考》(经《光明日报》广西记者站刘昆站长修改)。我的这篇报道被报社评为好稿,北海市有关领导也认为有深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认为这主要得益于采写中逆向思维的运用。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了一场空前的淘金热,有一位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