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8 毫秒
1.
河南产业集群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产业集群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河南产业集群发展存在诸如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产业集群发育程度低等问题。要采取措施如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扶持产业集群的发展;制定科学策略以形成产业集群持续竞争优势;加强集群内企业的分工与协作等。努力推进河南产业集群的发展,实现河南经济崛起。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聚是一种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经济组织形式,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区域分工效益。现代印刷业是新兴都市产业,产业集聚是印刷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土地问题是制约印刷产业集聚发展的瓶颈,为加快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必须破解企业经营用地的瓶颈问题。结合城市工业总体布局规划和印刷企业发展现状,从行业趋势、地区差距和企业集中度等三个维度,分析总结郑州市在推动印刷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的努力与经验,提出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条,发挥企业集群优势,规划专业产业园区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市场力量驱动与两岸经济环境转变,台商于80年代开始向大陆投资,产业型态由传统产业到高科技产业、厂商规模由中小企业到大型上市企业、投资诱因由追求低生产成本到开拓大陆市场,制造业在两岸之间的分工愈见紧密。尤其是台商电子信息产业因应生产全球化与市场销售趋势,除在制造方面进行水平与垂直分工,使两岸资源作有效率整合。并采取两岸功能性分工,布局全球,强化创新、研发及运筹能力,提升台湾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后,将使两岸经济交流获得制度化的保障,两岸产业进行更紧密的结合,及提高两岸产业分工效益。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作为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其内部的组织结构、治理结构以及主体结构对产业集群的经济绩效有着重要影响。有效的产业集群组织结构要在保证集群网络较强环境适应能力即柔性化的同时,提高集群网络的生产效率;而选择治理结构的前提在于理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以及企业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所处的位置,由此对企业间的权力进行合理分配,进而保证集群网络的稳定性;合理的主体结构则要求企业、政府、协会、中介结构、科研机构等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适应产业集群发展需要。三种结构的合理配置是保证产业集群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办好高职教育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地方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只有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之间形成有效互动,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本文以襄樊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如何实现"与产业对接、与企业融合、与经济结合"的服务区域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运用面板数据,对2000—2005年中国13个城市群地级以上的城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与集聚经济、成本和市场潜力、产业分工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与以往研究不同,此研究区分了制造业的集聚经济、服务业的集聚经济、外商集聚经济和城市化经济等类型,并考察了产业专业化和多样性程度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中国城市群的外商集聚经济、制造业集聚经济等地方化经济,以及城市化经济的增强均有利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信息成本较传统的生产要素成本对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更明显;城市产业分工状况也是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在城市群区位选择的重要变量。当加入产业分工组织变量后,外商直接投资与城市产业专业化正相关,或与多样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小厂商与大集群:河北清河羊绒产业的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河北清河羊绒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清河羊绒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如下特征:它是在零自然资源乡村社区崛起的原发型产业集群;产业主体是规模不大却数量众多的民营中小厂商,产业集群的总体产值很高;围绕着羊绒分梳和深加工,清河已经形成一个关联产业集群;厂商之间存在一定的分工与协作;厂商自发地集中在地理接近的空间区域内。我们将这种发展模式概括为"小厂商,大集群"。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国际分工的细化,产业集群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现象,受到理论界和各国政府部门的关注.南通作为传统的纺织产业基地,纺织产业在特色产业集群的带动下得到快速发展.分析了南通纺织产业集群的现状及特点,并借助SWOT分析了南通纺织产业集群的优势和劣势,从政府和集群角度提出了南通纺织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珠三角与海西经济区互动与合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三角、珠三角与海西经济区地域相近、资源禀赋和产业同构等现象是制约其产业优化升级的主要瓶颈。区域分工与合作会带来区域利益的增进,经济区发展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实现区域间互动与合作。而政府间的非合作博弈等原因导致了彼此间的合作障碍。构建区域间政府合作的互动机制和产业合作机制,对实现三经济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产业一体化的过程中,存在地方政府盲目争夺企业投资的现象;与此同时,在人才流动与开发过程中,人才市场的作用机制也不够完善.若将产业布局和人才流动与开发综合研究,则会发现两者内部问题的新逻辑:"人才-产业布局-地方政府"之间应有的强连接关系,被本来应当作为弱连接关系的"地方政府-企业-人才市场"三角形错位取代.文章将产业布局称为明线,将人才流动与开发称为暗线,用实线表示强连接关系,用虚线表示弱连接关系,通过博弈论构建理论模型、分析现实状况,并在广泛借鉴国内外区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以博弈论的解决之道为指导,提出长三角各地政府可以从政治层面建立产业与人才等经济合作的立法、执法框架.  相似文献   

11.
传统产业是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在再工业化的背景下,重庆市传统产业升级还面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品牌优势不突出、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应通过把传统产业升级融入重庆市五大功能区战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信息化、军民融合发展、培育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等途径,促进重庆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不断增加,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对推进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区域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领军人物和骨干人才缺乏、融资体系不完善、市场培育不健全、产业规划缺乏统筹等问题,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梳理发展思路与重点,为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3.
融入产业园区协同龙头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政校行企“四元”主体协同构建“四实”治理体系,以“五创”并举为抓手建设政校行企“四满意”的现代产业学院,成为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路径,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全方位四链衔接,提升职业院校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皖江城市带工业结构霍夫曼系数整体下降,重工业化过程明显,呈南低北高分布;工业产业结构两极化趋势显著,差异较大;"合肥-芜湖-马鞍山"合意性趋同,其他6市工业结构趋异;工业优势行业突出,分工格局基本形成。为进一步优化皖江城市带工业结构,必须要加大政策支持优先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注重高新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发展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促进工业结构的轻型化和绿色化,扩大交通运输设施制造业规模,加快技术革新,促进家电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根据“波特”的钻石理论,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同行竞争对手、机遇和政府等6个方面分析了湖南信息产业发展状况,并提出了提高实施人才战略,完善“产学研”合作体系,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拓展融资渠道;实施需求拉动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相关和支持产业,完善产业链;推进信息产业中介组织制度创新;创造良好的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环境等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湖南信息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推进集约化发展,是区域高职教育为适应和促进区域发展,通过资源整合利用从而提升改革发展绩效的一种战略性选择。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等四个方面因素,使得集约化发展成为新形势下区域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政府的主导推动、院校的主动作为、行业的指导协调、企业的深度参与,则是推进区域高职教育集约化发展的动力之源。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高职院校专业群在建设过程中以服务地区行业企业为宗旨,主动对接行业产业链、技术链和业务链,实现教育部门和产业的自然融合。为适应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产业的转型发展,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分析产业政策、人才需求,从专业群结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双创体系、双师队伍、国际化、社会服务、定向就业、质量保障体系等九个方面,提出对接产业群的具体方法与措施,为湖南省工程机械行业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与保障。  相似文献   

18.
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决于区域合作中产业结构的调整与选择,以及主导产业培植与扶持。该文根据赫希曼的主导产业选择的产业关联度基准,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各产业产值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泛珠三角经济合作背景下选择并确定交通运输和仓储及邮政业、旅游业、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生产等10个产业为广西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19.
环渤海区域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区域经济支柱,但是由于区域内五省市之间缺乏宏观层面上的产业合作,使得环渤海区域的产业结构雷同、各省市对资源争夺严重,不利于区域整体的协调发展。通过对环渤海区域五省市的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制造业是环渤海区域主导产业的结论,认为应重视钢铁、石化、高新技术和交通运输制造业四大优势产业的发展,并提出严格监控重污染行业,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统一协调资源与基础设施,提高电子信息业整体实力;发挥环渤海港天然优势,港口物流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制造业竞争力研究——基于因子分析的实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制造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福建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和支撑点。文章通过构建制造业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对福建省制造业28个行业的竞争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福建省制造业相对有竞争力的行业并没有遥遥领先于国内平均水平;福建省重点扶持的产业竞争力总体上还比较弱;福建省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处于发展之中,尚难在工业增长中充分发挥先导作用;福建主导产业的产业集中度还不是很高,规模经济效应并不是非常明显,产业竞争力尚需大大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中确定的主导、支柱产业基本上尚未形成优势,竞争力较强的产业基本上是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