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比喻,是诗歌最古老的传统表现手法之一。苏轼是北宋诗坛大家,苏诗是北宋诗歌最高成就的代表。苏诗中比喻的运用,颇值得一谈。 一 比喻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作比的事物或情景);喻词(标  相似文献   

2.
回喻是“A,不是A,是B”的一种崭新的比喻类型,它以“肯定———否定———肯定”相交错的形式构拟而成,具有“本体+否定中介+喻体”和“喻体+否定中介+本体”两种基本类型。其修辞特点是尺水兴波;修辞功能是升华物象。  相似文献   

3.
名词性隐喻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词性隐喻是使用频率最大的一种隐喻。名词性隐喻的语义结构通常有以下两种形式 :只出现本体、喻体、喻词 ,相当于汉语中的暗喻 ;只出现喻体 ,相当于汉语中的借喻。从语义结构上看 ,英语名词性隐喻的翻译方法有六种 ,即 :不改变喻体 ;不改变喻体但加释义 ;改变喻体 ;译成明喻 ;译成非隐喻 ;不译。  相似文献   

4.
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相似的事物来说明需要论述的事物。比喻在体育领域内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一些比喻词语如“关门”、“盖帽”、“鱼跃”,“鞭打”等俗语频频地得到使用和传播。在对语言有较高要求的体育教学中,比喻的作用也不应低估。  相似文献   

5.
英汉两民族的生活体验各不相同,看待同一个事物时用的视角也不同.英汉文化视角会影响英汉语言中某些词汇的命名和意义表述、词组的词序及比喻的喻体.  相似文献   

6.
漫话谜语     
谜语是文学百花园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品种。这朵文学之花,长期以来在群众中广泛流传,深为人们所喜爱。《说文解字》解释“谜”字时说:“谜,隐语也,从言迷,迷亦声。”意思是说“谜”是一种“隐语”,由“言”和“迷”组成,“迷”也是它的读音。所谓“隐语”,是说它对事物不作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隐喻和暗示去表现,让人们依据隐喻和暗示所提供的线索,经过联想和思考猜出本来的事物。谜语的特点正是这样。谜语由“谜面”、“谜底”和“谜扣”三部分构成。“谜面”是“喻体”,它是巧妙地隐喻着“本体”的短谣或韵语;“谜底”是“本体”,它是“谜面”实际所指的事  相似文献   

7.
比义辨析     
古人对比的阐述概括来看,比的特点大约可以归纳为三方面:其一,借彼物以言此物。郑众的说法可作代表。宋朱熹谓;“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集传》)与郑众的说法相同。彼物今人所谓喻体;此物,今人所谓本体。以一物之形象的特点来形容另一物,就是以物比物。通过比喻,使本体意象特征鲜明而具体表现出来。其二,彼物此物相类,喻体本体必定分属于两类性质不同的事物,但彼此又有某点类似之处,故能借彼而喻此,这就是所谓“喻类之言”的含义。刘勰分取类为两类,一是取貌相类也,称“拟于貌”;一是取义相类者,称“比义”之比不重两者外在相似与否,而取意义相类之处。比义之比可以寄讽谕于诗内,正如钟嵘的“因物喻志”说法。不过,刘勰的“比义”,并未将这一类归入其中,这是应注意的。其三,借物以言意。借彼物喻此物,其相类处正是诗人欲言之意,刘勰称作“附理”或“附意”,与今之所谓喻意相同。“理”非义理之理,即讽谕之意,凡比者都有附意于其中。从以上三点不难看出,古人对比的分析不仅内涵清楚,而且颇为详尽。  相似文献   

8.
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我们常见的比喻修辞,在本体和喻体之间架设桥梁的正是联想。中学语文课文中联想的例子更是举不胜举。如朱自清的《绿》,作者由眼前梅雨潭的绿展开联想:“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图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通过联想进行比较,突出梅雨潭的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表达了作者对梅…  相似文献   

9.
一、明喻(Simile)用另一种事物比方所要说明的事物.通常格式是A像B,使用As,like,as though一类的词.例:The Party is like my mother.My heart is like a singing brid.Her face is as fresh as a rose.二、隐喻:(metaphor)以此比彼而不说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的比喻手法;更富表现力,常有夸张意味.例:She is really a duck(尤物),he thought.He is a mule,Cf、He is like a mule.(明喻)三、修饰语(epithet)一个词或词组给予所修饰的事物以具有表现力的说明,叫修饰语.修饰语多是定语性和状语性词组,但不能把它同语法学上的定语、状语混为一谈.修饰语的重心在于它的描绘比喻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0.
张氏比喻有其鲜明的独特性。在被誉为"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的《金锁记》中,既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这类基本形式,博喻、引喻等精巧的比喻也随处可见。在这些比喻用法中,无论是本体还是喻体涉及的范围都十分广泛。可以说,《金锁记》漓淋尽致地体现了张爱玲对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炉火纯青的驾驭和演绎。  相似文献   

11.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着丰富的习用性比喻,但喻体的运用却存在很大差异。本从化角度,通过分析地域环境、事物的联想意义、学典故以及音韵效果四方面的不同来探讨两种语言中明喻喻体差异的成因,从而克服跨化交际中的障碍。  相似文献   

12.
郭象的“独化”论是关于宇宙本体问题的玄学理论。一方面 ,它把王弼的无形无象无名的“无”这个一般、共相下落到了具体事物身上 ;另一方面 ,它又将裴的“群有”这一个体之有(存在 )提升到了本体的地位。表面看来 ,“独化”是比较简单的概念 ,因为它表征的是每个个体事物如此存在的状象。但实际上 ,它揭示出 :正是事物如此存在的状象却现象、显现、暴露了其所以如此存在的本质、本体。因此 ,郭象的“独化”范畴具有现象性的哲学性质 ,它与时间就有了本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英语修辞格如同汉语修辞格一样,起着美化、深化语言的作用,使所描述刻划的事物更生动、更形象、更加淋漓尽致.例如:On a fine night,stars shinebrightly in the sky.这里,语言平易,意义肤浅.如果此句改为On a fine night stars twinkle like dia-monds in the sky.语言就更优美更生动了.同样,Imperialism is a paper tiger.比普通的Im-perialim appears to be strong,but it is weak inward-ly.要有力得多,而又不失生动性和幽默性.like diamonds和paper tiper就是英语的比喻,英语修辞格的明喻和暗喻.英语修辞格即英语比喻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乏例举.我们要谈论的是两种最简单、最常用,频频出现于我们教科书中的修辞格明喻Simile和暗喻Metaphor.我们先来弄清什么是英语的Simile.Simile是一种比较,一种两个不同事物间的比较,而且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直接了当的比较.它的基本格式是“甲事物象乙事物”,常常用like(象),as(如),seem(看起来好象),as if(似乎),as though(仿佛),as…so…(象……)和 as it were(就好象是……)等这些比喻词来连接甲事物和乙事物,即连接比喻和被比喻的事物.例如:  相似文献   

14.
比喻的类型     
关于比喻的作用,已经有了一致的看法:“用具体的作比,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用大家所熟知的作比,去说明或描写大家所不熟知的;用浅显的作比,去说明或描写比较深奥的。[注]其它有关比喻的表达,文字和意义可能稍有变化,但中心意思超不出这段话。  相似文献   

15.
对小程“道与阴阳”之然与所以然 (形上与形下、超越与被超越 )关系的继承 ,对周敦颐“无极而太极”之宇宙演化图式的本体论改铸 ,是朱子本体意识形成的两个关节点 ;而对张载宇宙本体意识的评判与批评 ,则是其宇宙本体意识充分形成的标志。这一本体的具体内涵主要围绕太极与阴阳、理与气以及天理与具体事物的关系而展开 :“理先气后”强调的是理对于气、宇宙本体对于天地万物的超越性存在 ;“理静气动”则是以“不能”的方式 ,从反面维护、强化着太极的形上本体地位 ;而“理一分殊”则主要表现了太极本体之宇宙论规模的遍在性及其天地万物的统摄性 ;至于其规定的相互渗透与相互补充 ,表现的正是太极 (天理 )作为宇宙本体的完整含义。  相似文献   

16.
喻体辨说     
比喻是最常见的修辞格,也是最复杂的修辞格.也许是由于太复杂,因而一些相当流行的修辞著述对它也常有不全面、不恰切的说明.即以喻体而论,就至少有以下几种现象是值得我们辨说的.  相似文献   

17.
邬焜先生“信息本体论”规定的“间接存在(信息=不实在)”,是和“直接存在(物质=实在)”相对的一个范畴,间接存在(如水中月)≠直接存在(如月亮);并将信息(间接存在)分为客观信息(事物本体在水中的影像,如水中月)和主观信息(精神),得出所谓“信息是标志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的定义,其推理本身就是违背逻辑常识的.“信息哲学”定义“信息思维”是关于“不实在、间接存在(信息场、中介粒子场)”的“思维”;而“物质思维”仅是一个毫无存在价值的摆设,因为“物质=客观实在=实在=直接存在”,即物质本体是没有可被认知的信息的.然而,邬先生采用的古今中外的范例,都是与“信息思维”的定义背道而驰的,统统都是关于“物质思维”或关于“实在的思维”,而不是关于“不实在的思维”;是关于“直接存在(物质)”的思维,而不是关于“间接存在(中介物)”的思维!传统哲学物质范畴的地位,被所谓“客观信息”冒名顶替了.  相似文献   

18.
三、借鉴沈括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发展的,但总是遵循一定规律的。《梦溪笔谈》中的记载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方法。为了说明月光是日光照射的结果,沈括曾做过圆球受光实验。他用一个弹丸(代表月球),一半涂粉(表示月球受太阳光的一面),这样,“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梦溪笔谈》卷七)说明了月有圆缺的道理。这里明显体现出等效的思想和替代的方法。在今天的教学中用力线描述力、用光线描  相似文献   

19.
教学难点是指大多数学生难以理解掌握运用的知识、复杂的技能和生疏的技巧。教学难点的突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教学难点有时就是教学重点 ,有时难点并非重点 ,如果难点不是重点 ,教学难点的突破就必须千方百计地围绕教学重点来进行。突破难点的原则是化难为易、由浅入深 ,把学生看来很难懂的知识用一种恰当的方法使学生接受。本文介绍在化学教学中突破难点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比喻法比喻法就是用相同或相似的道理或一个通俗的例子用打比方的方法把难点讲清 ,比喻能把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把复杂的问题浅显化 ,对化学上看不见摸…  相似文献   

20.
某篇文章给“图书”下的定义是:图书是用文字、图片等来表达思想文化和知识内容的、可供携带的出版物。这一定义的主要毛病是,由于未给出“种差”,所以它限定与说明的概念是含混不清的。即它与我们熟知的期刊没有区别开来,因为期刊也是一种“用文字、图片等来表达思想文化和知识内容的、可供携带的出版物”。按普通逻辑学的要求,给事物和现象下定义,其公式为概念=种差+邻居的属,即此种事物或现象的概念应是它与其他种的差别加上它所邻近的属。例如,“图书是以纸质印刷品为载体、传播与储存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知识、不定期出版的出版物”。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