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6年12月29日,新华社发布了一条简短的新闻,颇为引人注意。兹将这一条消息引述如下: 美国目前有一张颇为流行的“快餐式”报纸,这张报纸的特点是消息报道简明扼要,三言两语道出读者最关心的事情,最长的消息不超过300字,有的只有标题和副题。这种报纸适应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 这条消息给了我们以什么启示呢?它告诉人们:新闻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必须向“短些,短些,再短  相似文献   

2.
徐勤 《新闻实践》2005,(12):50-50
12月6日,新华网播发一条消息:新华社山西分社记者发现,现在一些媒体记者弃新闻真实性和职业道德于不顾,利用便捷的网络工具或其他手段,拼凑嫁接,抄袭新闻。这已成了新闻界的一大公害。 消息说,新华社记者在山西的一家报纸上看到,同一天就有两个记者合写的三篇篇幅较长的重点稿,而报社的朋友告诉他说,“那些新闻都是编的,他们是编新闻高手。他们很有新闻  相似文献   

3.
今年春节过后,北京下了一场好雪。人们盼雪盼得好久,自然心情格外舒畅,因此也特别想看看报纸上有关雪的消息。在首都几家报纸上,分别刊登着三条写法各不相同的消息。除了《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发表的是他们各自的记者写的消息外,其他报纸大都刊登了新华社发的消息。说一说这几条消息的短长,也许有些意思。先看导语。新华社2月17日消息的导语是:  相似文献   

4.
消息是新闻的主要形式,通常人们把消息称为新闻,是报纸上常见的一种文字体裁。它在我国目前的报纸上刊登时,一般都冠以“新华社×月×日电(讯)”或“本报讯”、“本报专电”等字样。一些比较简短的新闻,也有不带这些字头的。自从有近代报纸以来,传播新闻,就是报纸的首要职责。正如胡乔木同志所指出的:“报纸本是新闻纸”。起初,报纸上的新闻,每条只有几十个字,没有标题。后来,“其题目均为四字成语,逐日更  相似文献   

5.
新华社十一月二十八日播发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的消息,在这个新闻界群英荟萃的大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公认这是一篇在改革浪潮中新闻改革的成功之作。在二十九日的大会上,会议主持人拿着报纸兴奋地告诉大家,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同志写了一篇很好的大会开幕消息,接着他念了消息导语,把消息推荐给到会的  相似文献   

6.
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逝世的消息,原该是由内地新闻传播媒介首先发布的新闻,可这次又被香港的报纸抢了个先。这不仅引起了读者对内地新闻传播媒介的批评,而且也引起了新闻界同行的又一次不满。改变新闻“出口转内销”,按新闻规律办事,这是近几年来新闻界一直在呼吁要求解决的一个问题.但是,时至今日,这种情况的改变,为什么微乎其微,变化不大呢?原因也许是多种多样的,就内地新闻界来说,我以为积极地去抢新闻的意识和行动不强烈,是原因之一。仍以沈从文先生逝世的消息来说,既然有的报社已从海外传播媒介得知沈先生逝世的噩耗,为什么非要向新华社索稿不可,而不派自己的记者前去采访,播发消息?对于这样一条消息,大可不必吊死在新华社一棵大树上,各报自己完全可以争发独家新闻。  相似文献   

7.
中国女排名将、铁榔头郎平结婚了,新华社一九八六年十月三十日播发了《郎平简朴办婚礼》的消息。这条社会新闻受到报纸、电台的欢迎,被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8.
"7·5"事件背后:新闻竞争与国际传播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月5日傍晚,乌鲁木齐发生骇人听闻的打砸抢烧暴力事件,立刻成为全球最关注的中国新闻.新华社于当晚9点半左右抢发了一句话英文快讯,这是中国媒体向世界发布的第一条相关消息. 此后,新华社遵循国际新闻传播规律,对"7·5"事件展开24小时不间断发稿,被美联、路透、法新等外电转发,<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广泛引用,这些报纸还在其网站上刊载新华社报道,其中一些热词点击后直接链接到新华社英文报道.  相似文献   

9.
1989年12月14日,新华社转发了美联社的一则惊人消息《一颗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这条消息立即通过报纸和广播传遍了全国。一时间,引起了广大群众的恐慌和不安。然而,在当天电视的《新闻联播》中,人们却看到了江苏南京电视台两名记者采访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天文学家的另一条报道,消除了广大群众的恐慌和不安心情。以上两条新闻都是有关小行星的报道,内容却截然不同。表面上反映出记者在新闻敏感性上的差异,实际告诉我们认真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依然是许多新闻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似乎有种约定俗成的作法,凡是其他新闻单位,尤其是上级新闻单位发的东西,一般都不再进一步核实,因为出了错,也是别人的错。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上当受骗之事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0.
新华社记者到基层采访,冷不丁有人会问这样的问题:新华社是干什么的?弄得我们的记者非得尴尬地解释半天不可。也是,新华社对许多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天天在广播电视里听到新华社消息,陌生的是她又不象报纸有自己的版面。新华社是依赖报纸的版面和电台、电视台的声音而生存的,报纸刊登新华社稿件的版面叫时事版,编辑新华社稿件的编辑叫时事编辑,和新华社打交道的编辑部门叫时事部。无疑,新华社播发的稿件就叫时事新闻了。时事新闻是和行业新闻、地方新闻相对而言的。但奇怪的是,新闻教科书和新闻理论书里面,却很少论及“时事新闻”。  相似文献   

11.
1947年冬季,新华社豫皖苏分社曾经发过一条战斗消息,这条消息就是记述雪枫报社和新华社豫皖苏分社工作人员一手拿枪战斗、一手办报发新闻的真实情况。这条新闻虽然不是什么出色的好稿,它却反映了解放区新闻工作人员在紧张战斗生活中的一个侧面。 1947年秋季,我和王甸等一群人,从新华社华东前线分社派到豫皖苏根据地去作新闻工作。这个根据地是在长期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中取得了光辉战绩的地区。当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南下大别山区以后,  相似文献   

12.
新华社8月16日发了一条消息,讲到:据瑞典报纸《每日新闻》报道,两名挪威牙科医生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牙齿移植。这条消息在上海报纸刊登后,接到了上海一些医院口腔科医生的电话,他们说:异体牙移植这种手术上海市的一些医院的口腔科都能做,而且成功率很高。瑞金医院口腔科早在1958年就进行了异体牙移植的研究,他们做了400例,三年成活率达到80.4%,有不少移植后的异体牙至今有十多年了,完好无损。这件事过去陆续也报道过,可能是新华社的同志没有查资料,或者是缺乏这方面的常识吧! 无独有偶,8月8日上海解放日报据新华  相似文献   

13.
新华社通稿是地方报纸时事新闻的主要来源。新华社发出的通稿基本成型,消息常用流行的倒金字塔模式。这虽然有利于各地媒体灵活采用,但也使地方报纸的时事编辑没有太大的发挥空间。然而,在从事时事新闻编辑工作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新华社通稿特别是社会新闻的标题并非都是精品,时事编辑完全可以精耕细作,体现地方报纸的个性特征。首先,地方报纸和时事编辑要高度重视时事报道中社会新闻的标题制作。提起时事新闻,总会令人不由自主地联想  相似文献   

14.
消息,作为新闻主要体裁之一,在最迅速地传播新闻上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翻开企业报纸,有相当数量的消息枯燥、平淡。这样的消息很难受到读者的青睐。这就在客观上决定了本来是在企业报纸中唱主角的消息反到成了弱项。那么,这弱项怎么才能强起来呢?笔者认为,那就是在消息的采访和写作中多开几条思维通道.在情感上更接近读者,在方式上更接近社会,真正让消息这简洁明快的新闻体裁在企业报纸中起到挑大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华社副总编辑朱承修同志的这篇来稿,本刊照登。新华社有关同志从香港报纸得悉沈从文先生逝世的消息后,组织采访和进行采访,是抓得很紧、很认真的。但我们认为,像沈从文这样的名家在京逝世的消息,内地新闻界反而比台港报纸迟发,仍然是值得我们共同从新闻改革的角度来思考和总结一些问题的。  相似文献   

16.
不久以前,本刊活叶版上曾对新华社在8月20日发的“美国青年体质日益虚弱”一稿(见8月21日新华社新闻稿)引起一些争论,这一次争论对我们到底该怎样识别资产阶级新闻是有益处的。这里,把这一篇引起争论的稿件和争论的过程与内容,向读者简单地介绍一下: 新闻的内容“美国青年体质日益虚弱”一稿是新华社的编辑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中的一些材料摘编成的一篇消息。这条消息的全文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7.
新华社通稿是地方报纸时事新闻的主要来源。新华社发出的通稿基本成型,消息常用流行的倒金字塔模式。这虽然有利于各地媒体灵活采用,但也使地方报纸的时事编辑没有太大的发挥空间。然而,在从事时事新闻编辑工作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新华社通稿特别是社会新闻的标题并非都是精品。时事编辑完全可以精耕细作,体现地方报纸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学会评报     
评报,就是评论报纸,研究新闻业务。许多通讯员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眼睛只盯在写作技巧上,殊不知学会评报,是提高新闻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评稿的内容和范围1、评消息。报纸是新闻纸,是以发消息为主的。我们首先可以看报纸上发的消息数量多不多,对读者提供的信息广不广。《羊城晚报》一版的消息短而且多,平均每天二十二条左右,高出同类版面的报纸。还要看消息快不快,写得好不好,有哪些新的突破。2、评报纸上的言论。言论代表着编辑部的声音。我们可以评论它的针对性强不强,写得活不活,  相似文献   

19.
新闻特写这种体裁,该怎么说它呢?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特写成了报纸同电子传播手段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外新闻大家如是说。特写是多种新闻体裁中最富表现力的一种形式——国内同行有此议论。其言也朗朗,其理也昭昭。然而,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不少人只是把新闻特写作为采写动态新闻的副产品:新闻特写之前是动态消息;动态消息之后才是新闻特写,或者只有动态消息而无新闻特写。新华社驻雅温得记者梁贵和真有点儿敢于突破,  相似文献   

20.
消息是报纸上的常用体,也是新闻报道的“主角”。作为一名记或通讯员.要想使自己采写的新闻稿件在报纸上尽快发表.让报纸多发自己的稿件.最快的捷径、最拿手的技艺、最见效的方法.就是在新闻写作上熟练掌握消息的写作技巧,运用消息这种新闻样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