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论冯梦龙小说对宋明理学的否定符之珍冯梦龙是我国晚明文坛上博学卓识的通俗文学家.著书甚丰。他继承和发展了李贽“童心”说、汤显祖“至情”说、袁宏道“性灵”说,提出“情教”说、这有如一份宣言,宣告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宋明理学的挑战。他的“三言”、《情史...  相似文献   

2.
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理学”与“心学”,是《历史》必修Ⅲ“宋明理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一次历史教学交流活动中.一位历史老师运用“成语”说明“理学”和“心学”的影响.既令我耳目一新,又让我啼笑皆非。  相似文献   

3.
高中《宋明理学》一课.是广大教师公认的一堂疑难课.甚至有人将其戏称为“送命”理学。概括来说.导致宋明理学不好教的原因有四个方面:首先,理学本身哲学味道浓,极具抽象性思辨:其二是学情,学生对理学产生的背景——魏晋以后儒学的下行趋势及佛道思想的出现与转盛一无所知。  相似文献   

4.
赣南是宋明理学的发源地 ,以周敦颐在古南安 (大余 )教授“二程”为标志 ;宋明理学的发展 ,也与赣南有联系 ,杨时和朱熹曾在赣南传习 ;宋明理学发展到新阶段 ,赣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 ,王阳明在赣南完善了他的理学核心理论“致良知” ,并刊刻他的主要理学著作《传习录》等。  相似文献   

5.
王夫之弘扬先秦儒学教育思想,扬弃宋明理学教育思想,提出“性教一贯”、“知行相资”以及“学思相济”诸多教育命题,这些命题进一步发展了先秦儒学与宋明理学教育思想,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史上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自我修养思想是宋明理学内容中最丰富、最有特色的部分之一。宋明理学分为“气本派”、“理本派”和“心本派”,各派根本观点基本一致,但自我修养思想却存在分野。深入分析其中科学的、合理的思想,在今天仍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的“资料回放”是关于陆九渊与朱熹“鹅湖之会”辩论的情况。其中有这样一段:“陆九渊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读到这里。笔者不免心生疑问.陆九渊会称自己为“陆”么?  相似文献   

8.
《歧路灯》这部小说把弘扬“孝道”作为了整部书的基调,作者的“孝道”与孔子、孟子的原始儒家“孝道”思想保持了很强的一致性,且与衰落反动的宋明理学之“忠孝”思想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种对照表现出了作者对宋明理学的反思,从而使作品具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9.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高潮 ,最终从不同方面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形成和确立 ,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论及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问题很自然地联想到宋明理学。以下拟就从宋明理学的本体论、运动观、认识论几个方面谈谈传统思维模式的几个特点。一、思维模式的单一化倾向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指出 :宋明理学无论是本体论 ,还是认识论 ,“实际上都是服务于建立这个伦理主体。”这是很中肯的。先看其本体论 ,宋明理学的著名代表人物如周敦、邵雍、二程、朱熹 ,虽然他们的学说各有差异 ,但其本体论 ,或以“太极”为本 ,或以“…  相似文献   

10.
陈康衡 《新高考》2006,(7):61-64
[学法点津] 1.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即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重点掌握孔子“仁”的思想以及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宋明理学和明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大象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宋明理学的发展》第10页有两幅人物插图。左面一幅神态冷峻.下面注为“程颢”:右面一幅人物神态随和.下面注为“程颐”。两图右上面的文字是这样描述的:程颢、程颐虽是亲兄弟,都是理学家.但二人在处世态度和待人上却风格迥异。  相似文献   

12.
宋初时期周敦颐首先提出“孔颜之乐”的理论问题,并加以一定的理论诠释。此后这一问题成了宋明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论题,青年学者李煌明所著《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问题》一书,就是对这一问题进行专门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此陆非彼陆     
人教版《历史》必修Ⅲ第三课《宋明理学》《资料回放》说:“鹩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来之教人为支离。”其中“二陆”指谁?教材解释为“陆九渊及兄陆九韶”。这种解释有误.“二陆”应指陆九渊及其五兄陆九龄。  相似文献   

14.
宋明理学,在我国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出现的较为完整的意识形态。理学摄取了从先秦以来的思想成果,带有强烈的思辩性。以本体论为基础,构成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宋明理学的基本特征。理学内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关于“理”与“气”或“道”与“器”何者为宇宙本体的争论,实质上是物质与  相似文献   

15.
作为清初出色的思想家与教育家,颜元经过为学三交的心路历程,即由深喜陆王心学到尊崇程朱理学而最终走向它们的对立面,突破宋明理学教育哲学的束缚,建构起一种新的理学形态的教育学说。即以“实文,实行、实体、实用”为旨趣的实用理学教育学说。颜元以“实学”为宗旨,批判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教育哲学,指出宋明理学教育为无用之学。因应于“非气质无以为性”的人性论,颜元突破宋明理学教育哲学对“格物致知”命题的阐释,认为读书穷理不足以为学问,强调只有亲身体验才能致知,倡导“经世致用”型的理想人格的养成。  相似文献   

16.
宋明理学作为儒家文化的变体,经历了大约400年的反复变革和重建,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观念给后世留下了“宋代女性地位低下”的刻板印象。但结合史料发现,宋代女性相较后世拥有更大的婚姻自主权和财产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宋代理学思想发展与实际生活的背离。  相似文献   

17.
《新理学》中“理”的观点是冯友兰新理学体系的核心及基础,从内容和方法上看,冯先生对理的论述不仅体现了对宋明理学的扬弃,而且体现了与西方哲学的结合。在内容上。本文论述了冯友兰对宋明理学中的“理”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如何与西方柏拉图的“理念观”和新实在论相结合。同时,本文也对冯先生正负方法的运用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新理学》在概念上,对宋明理学有的直接继承,有的采用名称而改变用法,也有的是冯友兰的创造。这些概念通过应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辨析后可纳入“有”、“无”范畴,从而作为对《新理学》中四组命题分析的基础。这四组命题准确全面的分析反映了冯友兰的本体论思想,体现了他对宋明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毛奇龄是明末清初学术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一反程朱理学.加速了宋明理学的衰亡;辨正伪书,探赜索隐,反映了清初学术界普遍回归经学原典的趋势;博及群经,注重考据。为后世学者开辟了新的学术领域和治学途径。其音乐史学思想以“乐者人声也”肇其端.以“力斥前人之以五行附会乐理”、“力斥前人之摹揣古乐器以图复古”辅其翼.以“乐器不是乐”、“乐书不是乐”剖其理,以“乐不分古今”总其极,开清代音乐史学中反复古主义思想之先河。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余英时认为,儒家“道统”包括“内圣”、“外王”两方面,新儒家所谓“心性”,只不过是从“道学”中抽离出来的“道体”;宋明理学中虽然增添了“内圣”的向度,但“行道”依然是宋明理学家“第一义”的愿望,“内圣外王连续体”才是宋明理学的本义。余英时认为,儒学的批判是从内部开始的,反对用西方的哲学观念来阐述儒家学说。余英时不相信中国今天能够重建一个全面性的儒家文化,但余英时又认为儒学将在私领域继续发挥直接的效用。无论从狭义的还是广义的新儒家定义看,余英时都不是现代新儒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